馮誕和王猛對話
《資治通鑒》裡面有一段前秦丞相王猛和屬下聊天,參軍馮誕說:“将軍你和漢高祖用臣之道不同”,意思是高祖重品德,你重才能。
王猛大笑不與之争辯。潛台詞是:你不懂我倆是一個水準。
王猛和劉邦
從表面看王猛和漢高祖,兩人對人才的啟用上側重點不一樣。其實馮誕犯了個錯誤。把不同形勢下的做法放在一起比較,這就好比亂世用法家崛起了秦國,治世還用法家滅亡了秦朝。
漢高祖殺丁公留季布,看重的是忠誠,王猛用 郝晷、 鄧羌看重的是才能。
為什麼不一樣的标準?因為外部環境不同。一個是治世首推的是臣子的忠誠,一個是亂世首要的是才能。
所以亂世取才,治世取品。
劉邦和韓信
劉邦在亂世之時廣納各路人才,就連韓信彭越坐地起價,劉邦也是一忍再忍。
劉邦在荥陽之戰後被項羽圍困,滅了齊的韓信卻派人來要求加封齊王,惱怒下的劉邦正想罵娘,卻被陳平一腳踩醒,生生咽下怒氣,派張良前去封賞韓信為齊王,征召他攻打楚王項羽。
楚漢相争最後一年,劉邦和韓信和彭越約定在固陵合圍項羽,時間到了,兩人卻放了劉邦鴿子。張良獻計給兩人封地,于是垓下項羽被圍,楚漢之争劉邦勝出。亂世之時唯才是舉。
王猛和鄧羌
王猛作為前秦的丞相,身處前秦和東晉對峙的亂世。
符堅派王猛伐前燕,戰事正酣,手下鄧羌挑戰王猛權威。
戰前王猛派一個叫徐成的将軍,探聽一下燕軍的形勢,中午前必須回來,徐成直到傍晚才複命。主帥王猛要殺了徐成立軍威。鄧羌替手下向王猛求情,王猛拒絕。
鄧羌回去搞小動作,敲鑼打鼓的開始集結部隊,一副要開仗的場面。王猛聽到鄧羌營中的鬧騰後,奇怪明天才跟燕軍開戰,現在集結部隊幹嘛?就派人去問鄧羌。
鄧羌回答:“這次出征,受命令讨遠處的賊人;現在身邊就有賊人,還沒和敵人開仗,就要殺自己人,當然要先除掉近處的賊人!”
王猛明白鄧羌口中的賊人指的就是自己,立即派人告訴鄧羌:“我馬上放了徐成!”
鄧羌就跑去向王猛道歉,王猛拉着鄧羌的手說:“将軍對手下都這麼愛護,對國家就更不用說了!這次出征肯定會大獲全勝。”這是一次。
第二次挑戰是在燕軍開戰在即,王猛用鄧羌為先鋒,鄧羌坐地起價:“班師後你讓我做司隸校尉。”王猛沒有答應但取了個折中方案:“司隸校尉這麼大的官,我說了不算啊!我保證讓你回去做安定太守,并讓皇上封你個萬戶侯。”
鄧羌扭頭就走了。兩軍交火了,鄧羌不但沒上陣殺敵,反而躺在帳中睡大覺,王猛隻有親自去請鄧羌,并表示無論鄧羌提什麼要求都答應,隻要鄧羌上陣殺敵!于是鄧羌吃飽喝足殺入敵陣,打敗燕軍,最終秦軍一舉消滅了前燕政權。
符堅對鄧羌“容其所短,用其所長”,那是因為亂世鄧羌有價值。王猛也是順勢而為。
這一點劉邦和符堅深谙此理。區别在于劉邦活到了治世,王猛壽限太短,連淝水之戰都沒有熬到。
劉邦和丁公
劉邦平定天下後,韓信彭越自然被殺,異姓王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碾殺殆盡,理由隻有一個不忠。
更何況丁公這個本就是個背主求存的人。丁公同樣曾經是項羽部下的武将,在著名的“彭城之戰”中,劉邦所率領的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的三萬精兵擊潰,當時奉命追擊劉邦的就包括丁公,經過一番白刃戰之後,處于劣勢的劉邦眼看自己就要被俘虜了,便轉身對丁公說:“我們兩個賢士難道要相互脅迫?”丁公決定放劉邦一馬,于是他“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
當項羽勢力被消滅,劉邦稱帝之後,丁公自認為曾經有恩于劉邦,便主動找上門去,希望能夠謀個一官半職,沒想到劉邦卻把他帶到了軍營之中,對自己的麾下說:“丁公為項王臣卻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于是,劉邦下令将丁公斬殺。
亂世,用韓信彭越之才,治世,棄韓信彭越不忠。
所謂高人,就是亂世治世你随意切換,我都能作出最正确的判斷。
形、勢、情不同
《資治通鑒》荀悅論述:設計策略決定勝負的要點: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形勢情合起來就是此一時彼一時。
劉邦即是亂世枭雄,又是治國能君,因為他掌握了一個法則。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随機而變。”
達爾文論述動物界最高的生存法則:
“不是最強壯動物,也不是最聰明的動物,而是最能随機應變的那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