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枨?
在古代,枨多豎于古時門兩旁,以防車過觸門。
在紅木家具中,枨引申出新的含義,它作為家具中承重又能加強形體牢固的“木柱”,還被開發出了許多種造型:直枨、羅鍋枨、霸王枨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紅木家具中的枨結構。
直枨
直枨,平而直的枨子。
從起源上看,中國古典家具起源于建築,一腿三牙結構也确實能讓人想起古典建築中的梁枋結構。
向上隆起的枨子,從而收到曲直錯落、變化有緻的視覺效果。
從造型上,牙闆式結構可以視為羅鍋枨的變體。
直枨來源的建築枋→直枨
隋唐時期,高型家具在我國已經普及,特别是到了宋代,框架式結構取代箱闆式結構成為家具造型的主流,而框架間的拉枨也有了發展和演變的空間。
早期的拉枨是直的,後來為了裝飾,出現了拱形彎曲的羅鍋枨。
随着榫卯技法在明末興起,大邊安直枨的做法幾已消失。
壸門形牙條延伸到腿肩,帶出曲翹小鈎的嫩葉雕飾,從中綻放委角線直下作終,線條完美流暢,修長的四腿和直枨都打窪面起委角,腿足微撇。
羅鍋枨
羅鍋枨,中間向上高起枨子,言其像人駝背(北方通稱羅鍋子)而得名。
羅鍋枨是為了增加下部空間而中部向上隆起的枨子,從而收到曲直錯落、變化有緻的視覺效果。
從造型上,牙闆式結構可以視為羅鍋枨的變體。
羅鍋枨來源的建築枋→羅鍋枨
我們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到家具上羅鍋枨的建築中枋的作用和形式的一緻性。
另外它是一個明顯的結構件而且改變了直枋的受力模式,結構更為穩定。
如圖示A力使得枨緊緊的頂在腿上,使得腿和枨是一個自然緊固的狀态。
從結構的角度來看,枨子安得矮一些,對穩定構架較為有效。
但枨子低了會妨礙使用者腿膝的活動,産生不便,兩端靠下,中部拱起的羅鍋枨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而想出來的造法。
元明時期,高拱羅鍋枨已經在家具中獨立使用了。
但由于當時的居室采光不足,室内的家具也比較少,往往一器多用和移動使用,高拱羅鍋枨的力學強度難以滿足使用的要求。
在傳世的明清硬木家具中,羅鍋枨添加矮佬、卡子花的結構造型相當普遍,其中不少被各種學術著作定為明作家具的經典。
羅鍋枨的做法本身就很有講究,它不是單純的弧度達到标準就好,而是需要突出與家具的呼應和流暢感。
霸王枨
霸王枨,安在腿足上部内側的斜枨,下端用勾挂墊榫與腿足結合,上端承托面闆下的穿帶。
枨名“霸王”,似寓舉臂擎天之意。
霸王枨體量較小,但是在家具的整體構造中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既增加牢固性又極富美感,觀其外簡潔流暢,觀其内俊逸挺秀,簡潔的形态中蘊含着雅緻韻味。
有的霸王枨在它的上端聚頭處,用方形木塊剔挖四個缺口,釘在面闆穿帶之下,将枨子扣牢固定。
這種裝置隻宜用于正方形家具,因枨端集中,如為長方桌,枨子上端分散,便無法用此裝置。
由宋到明,家具各部件不斷改進,制作工藝力求清雅誠樸,寓美于物。
霸王枨造型平整滑潤,符合力學原理,線腳飽滿,打磨光滑,以高弓背的拱頂形式襯托家具體态挺秀的穩定性,美感自信展露無遺。
明式家具的霸王枨與腿足的連接位置嚴格考究,既要符合力學原理,增加桌子牢固性,又要遵循黃金分割比例,追求實用性與裝飾性的高度統一。
過高顯怯,是不自信的表現,過低則贅,影響使用者自由活動和視覺效果。
枨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構件,它不僅是可以溝通大、小木作的結構構件,而且是承載美的一個裝飾性構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