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終南山隐居記錄

終南山隐居記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06:51:15

1989年,美國學者比爾·波特為了尋找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隐士,不遠萬裡,來到了中國。

比爾·波特進入了終南山尋訪隐士,并将其中過程,寫成了書籍《空谷幽蘭》。

該本書的出版,讓更多的人知曉了在終南山山上,有着這麼一群修行者,雖身處現代,但卻過的是一千多年前的生活。

為什麼說過的是一千多年前的生活呢?

這些修行者依山而居,獨自一人生活,偶爾下山,也隻是為了采買補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由自在,我自逍遙。

而這種清淨的生活,毫不意外地受到了現代人的追捧。

試想,在當今社會,不論大中小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已然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常态。在一重又一重的壓力之下,人們急于找尋一方潔淨之處,重新體會到慢下來的生活,讓自己的心靈獲得洗滌和陶冶,這其實也就無可厚非的了。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随着終南山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山中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自稱是“想要隐居”的人。

據有關數據報道,2018年的時候,終南山登記在冊的修行者就高達5.5萬人之多。

5.5萬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就在終南山上隐士成風的時候,山中一位老和尚一口道出實情:“都是樣子貨”。

那麼,老和尚何出此言?終南山的現狀是怎樣的呢?終南山隐士對現代人又有何啟示?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1

(《空谷幽蘭》作者比爾·波特)

那麼,就讓我們走進下文,一起揭開這之中的種種疑惑。

一、終南山中尋隐士

正是因為讀了《空谷幽蘭》,被書上文字所吸引住的張劍鋒踏入了終南山,見到了書中所說的那個隐士世界。

張劍鋒對此是這樣說的:“去尋找那些不認識的人,自己與他們就像一陣清風遇見一陣清風,一朵雲遇見另一朵雲,一朵花開引起另一朵花開,隻有少數人才能理解到那樣的喜悅”。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2

(正在打坐的張劍鋒)

當張劍鋒穿過小道,終于見到住在茅屋裡的隐士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心完全靜了下來,完全放松了下來。随後,他和隐士進行了一番交談。

就是在這番交談中,讓他的思想又有了一步的升華。張劍鋒是這樣評價終南山的隐士們的——他們性格直率得像個孩子,感性十足卻又狂野,他們渾身散發着松針的清香,在這個世界很難找到比他們更喜歡夢想的人。

十年的文字編輯,讓張劍鋒逐漸忘卻了心中那份最初的夢想,滿腹皆是對世事的煩躁和懷疑。

而尋訪隐士恰恰能使他自省,内心變得更充盈,生活變得更簡單,對精神也有了更多的追求。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3

(張劍鋒)

拿張劍鋒的話來說,隐居在山中的隐士們,聖潔得宛如仙鶴。他們雖然生活過得清苦,但内心的豐富,又企有幾人能夠體會到的呢?

在終南山上,大部分隐士都過着人類最原始的生活。他們與自然在一起,與鳥獸在一起,本能地将勞作當成生命的一部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聽着雞鳴而起,披着晚霞而歸。喝茶讀書,觀星打坐,自由自在。

那麼就肯定會有人說了,這樣的生活,一定非常孤獨。對此,張劍鋒是這樣表示的:“人類群居是為了改造自然帶來的不利,獲得更為便利的物資和精神需求。”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4

(終南山隐士們的房屋)

“隐居的人更樂于享受大自然帶來的一切,他們發現了除了生老病死之外的更大的一個世界,隐居在大山之中不必與人打交道,而能獲得更多的精神的自由和肉體的解脫。”

陳偉,在終南山已經隐居了數十年。每天清晨五時,他便起床,洗漱完畢之後,就開始大聲朗誦經文,随後,就會和其他修行者交流誦讀經文心得。

他不吃早飯,也堅持過午不食,日常除了修行,還會對他人修行進行指導,日子過得,用現當下最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苦行僧”。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5

(終南山隐士)

但陳偉一修行,就修行了數十年。如今以至而立之年。他每天過得悠閑自在,在别人眼中清苦的生活,在他的眼裡卻是實實在在的享福。正是應了張劍鋒的那句話:“獲得了更多的精神的自由和肉體的解脫。”

和張雪峰一樣,有一位自由撰稿人也曾四次進入終南山,找尋現代隐士。

這位撰稿人為什麼會四顧終南山找尋隐士呢?因為他說過:“終南山的茅蓬隐修傳統,從唐至今,綿綿未絕,它好像與智識、真理、境界有着不俗的關系”。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6

(輕叩柴門)

第一次來到終南山的時候,這位撰稿人隻感受到了自然的雄偉,沒有找尋到隐士。

第二次來的時候,當他徒步穿過一條山谷的時候,他見識到了若幹的修行之人。而用這位撰稿者記錄的文字來看,他對這次見到的修行者是失望大過于期望的。

他的文字寫到:“見識到了若幹修行的人,或在農居室的小院,或在新建的平房,或在石屋,總之,沒有一個是住在土牆茅頂的。再加上僧人或居士多是幾人合住,少見獨行者,與我想象的茅屋,獨自、隐蔽、避世等終南氣氛差得太遠”。

想來,他第二次所見到的那些“隐士”們,并非是真正的隐士,而可能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而山上借口“隐居”的大衆跟随者吧。

這位撰稿者第四次來到終南山的時候,遇到了在山中修行的孟先生。他說孟先生半農半僧,半樵半耕,,走在自己的求道之路上。

是啊,縱使在山上的修行者不讀經,不打坐,隻要堅持了自己的心,堅定地走在求道之路上,那麼又何嘗不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張劍峰曾說:“修行對我生活本質的改變是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患得患失的東西少了,人就會更豁達一點,對物質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在茅蓬裡,吃飯睡覺曬太陽,那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東西很多,并不覺得幸福”。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7

(正在耕種的隐士)

張劍鋒的話,在很大程度上講出了真正想要修行、隐居之人的心聲。

二、終南山——隐士的天堂

詩人王維曾有詩雲:“太乙近天都,連天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短短四十個字,就寫盡了終南山的雄偉氣勢和千變萬化。

終南山或許就是有着這樣的魅力,隻要有人一走進它,便會被其的美麗所震撼。

其山勢峥嵘,氣勢宏偉,四季分明,其秀美的景色讓人不僅能夠獲得感官上的愉悅,還能得到心靈的洗滌。

除卻賞心悅目的景色,終南山的曆史文化也是非常悠久的。像人們所熟知的姜太公釣魚、财神等故事,其發生地皆在此山。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8

(終南山)

有道是說“天下修道,中南為冠”。自古以來,終南山就是著名的修道聖地。

那麼,說了這麼多,終南山到底為何會吸引如此多的隐士進山修行呢?是因為終南山磅礴的自然風過和悠久的曆史文化嗎?

答案顯然不可能隻有這麼兩個。

之所以終南山會有這麼多的隐士,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其擁有隐逸的傳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地形環境的原因,自古以來,終南山就被認為是隐世修身的最好去處之一。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9

(終南山)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隐世之中的隐就有遠離塵世的含義,那麼,終南山的自然風光,再加上其是秦嶺核心部分,是最适合人靜心養性再好不過的了。

并且,在各個山頭都被開發的如今,終南山還保持着最為原始的自然狀态,山中樹林陰翳,非常适合人躲,換言之,在“藏人”這一方面上,終南山有着獨特的優勢。

除了這幾個原因,終南山其實還有很多的方面吸引着全國各地的人來此隐居。他們或決定永遠遠離世俗,再不沾染塵世半分,抑或隻是來這邊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短住幾年,就重新入世,總之,終南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原始環境,時時刻刻地在吸引着人們的到來。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10

(終南山)

三、終南山上的“假隐”之人

前文便提到過,因為終南山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人便乘着“隐居隐世”的這一陣東風來到了山中。因此,才會在2018年出現登記在冊修行者高達5.5萬人的現象。

可以承認,在這5.5萬人之中,不乏有真正想要遠離喧嚣,尋得甯靜的。但還有很多的人,他們要不就是為了躲避一時的苦難,借口來到山中修行,其實,根本修行不下去,要不就是嗅出了終南山“隐居”潮流的商機,想趁機利用這陣潮流,撈一筆錢。這兩類人,便可稱其為是“假隐”。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11

(一大批來到終南山的人)

先說那些用終南山修行是假,躲避現實是真的人。這裡,便說說小夥魏超“歸隐終南山”的故事。

2017年春天,魏超獨自一人背着書包來到終南山尋仙問道。而魏超租住的房屋的房主在和魏超有了一些交道之後,便說出了魏超來到終南山尋仙問道的真是目的——像魏超這樣來到終南山的“隐居者”,我見得多了。

他們不少是九零後,或創業失敗,或感情受挫,或與家人不睦,或厭棄生存壓力,感歎人生無趣,執意要歸隐山林。

他們紛紛背起行囊,來到這裡,企圖獲得心靈的淨化,精神的解脫。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12

(多人來到終南山)

正如房主所預料的那般,魏超之所以回來到終南山“修行”,就是為了逃避自己的父母,自己又不想找個工作,所以就拿“隐世出世”來當借口

而在山中寺廟中真正修行的老和尚,在面對當地遊客時,也評價山上隐士風氣道:都是樣子貨!

那麼,這樣的人又能在終南山上待多久呢?

當山上的人問魏超“你為什麼不去找個工作呢?剛大學畢業的起點肯定會比較低的”,魏超就回,“今年的畢業生太多了,根本找不到工作。”

就這樣,魏超在山中待了下來。因為沒有收入,他每天隻能去吃免費的齋飯。魏超也聽山裡人組織的課,聽完之後,就躲回自己住的地方,說要“研究”。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13

(修建在終南山上的房屋)

好嘛,這一“研究”就“研究出了問題。就在魏超進山的那一年冬天,他開始每天閉門不出,把自己關在屋裡鑽研修道聲稱自己已經開始修煉内丹功法,屋裡常常會傳出古怪的念叨聲。

因為沒有工作,把從家裡帶來的錢用完之後,就開始了對自己的自生至滅,不與人交往。好在,最後那個房主,記挂着魏超,抽空去看了他一眼。

魏超給房主開門的時候,他油頭垢面,不修邊幅。屋内也是非常亂的,根本不像能住人的地方。最可笑的是,房主在魏超放在床頭的盜版書上,看見了“絕聖棄智”、“去欲而安”等之類的字言。魏超最後還是下山回家了。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14

(終南山的冬天)

其實,那些借口上山“隐居”的人,大部分都和魏超很像。他們抱怨世界,卻忘了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缺點,來到上山往往“隐居”不了多久,就會重新“入世”。

頗具嘲諷之意味。

那麼另一種借口上山,實則撈錢的人呢?

這些人有的看中了“隐居”這需要租住房屋這一商機,在山中承包房子,來給那些“隐居者”居住。更有甚者,還煞有介事地開辦了“隐居培訓班”。

還有一些人則看重了“山中隐居”這一噱頭,借口在山中居住,然後拍幾個“隐世”的視頻,放在網上,吸引流量,從而達到撈錢的目的。

如此的功利性,也難怪那些真正隐居的隐士們會嗤之以鼻,并說隻是“做做樣子”了。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15

(“隐居培訓班”)

四、總結

如今,在隐居者大增的情況下,那些想要真正修行的人隻能搬到更深的深山之處。而終南山這一處隐居聖地,用當地村民的話來說就是,快要被越來越多的“假隐者”給毀了。

有一句話說的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無論在哪裡,隻要心隐了,世上便無處不可隐。希望那些“假隐”之人能夠認清自己,少些功利性,把那個幽靜的終南山,還給那些個想要真正“隐居”的人。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經常會被壓力、挫折逼得無路可退。

其實,往往這個時候,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心靈的隐士”。即就是把物質的欲求降到最低,把精神世界搞得有聲有色

終南山隐居記錄(5.5萬人隐居終南山)16

(終南山隐士)

每個人都必須選擇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每個人都必須選擇适合自己的生活的方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能夠做的事。

隐士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智慧。若要活的随意些,就得需活的平凡些;若要活的輝煌些,就得需活的痛苦些;若要活的長久些,就得需要活的簡單些。

這便是終南山隐士給現代人的啟示。

參考資料:

狄蕊紅.尋隐終南山[J].時代發現,2011,(5):48-49.

史飛翔.終南山隐士對現代人的生活啟示[J].金秋,2012,(13):15-15.

終南山中尋隐士[J].東方養生,2012,(7):38-39.

李志偉,李雅晴.終南山隐士文化漫談[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2):67-68.

吳文靜.張劍鋒 尋隐終南山[J].徽商,2011,(3):94-97.

阿堅.終南山之四訪現代隐士[J].社會學家茶座,2011,(2):64-72.

史飛翔. 論終南山為何多隐士[C]//.陝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道路·創新·發展——“陝西文化産業發展”論壇交流論文選編.[出版者不詳],2009:159-161.

狄蕊紅.内地五千多位隐士 藏身終南山 過着千年前生活[J].決策探索(上半月),2012(03):27-29.

編輯:麻球

責編:林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