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隻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标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很多茶友都知道,茶與佛教的淵源由來已久。古代僧人坐禅,很容易睡着,所以常常隻許飲茶。我們常說的“禅茶一味”,也道出了二者密不可分的聯系。
現今我國衆多的名茶中,有相當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種植的,因此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而且,這其中有很多名茶,甚至還以寺院命名。你知道的有哪些?
今天小懂就帶大家來梳理一下,這些名茶都是以寺院命名的:
徑山茶又稱為“徑山香茗”,産于浙江杭州餘杭區長樂鎮徑山村。有趣的是,徑山茶有炒青綠茶,也有烘青綠條。
據《續餘杭縣志》記載:徑山寺的僧人采摘谷雨前的茶葉,做好後用小瓦缸存好送人。徑山寺的開山祖師曾經種過好幾株,用來供佛,幾年後茶樹就蔓延到整個山谷了。
▲徑山茶
惠明茶也被稱為“金獎惠明”,這是因為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惠明茶獲一等證書和金質獎章。
惠明茶産于浙江麗水市景甯畲族自治縣惠明寺一代,屬于綠茶。據《景甯畲族自治縣志》記載:唐鹹通二年(公元861年),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鶴溪鎮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惠明長老和畲民在寺周圍辟地種茶。從此有了惠明茶。
明成化年間,惠明茶被列為貢品。但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畲族人民生活貧困,茶園荒蕪,金獎惠明茶也就名存實亡。解放後,惠明茶才開始逐步恢複發展起來。1979年惠明茶正式投産,重獲新生。
正品金獎惠明茶本身帶有淡淡的蘭花香氣,聞起來也有絲絲的甜味,沖泡後花香郁馥,有蘭花香味、水果甜味,杯中芽芽直立。
▲金獎惠明茶
感通茶此茶因産于雲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是雲南享譽較早的地方名茶。從制作工藝上講,屬于烘青綠茶。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黃元治《蕩山志略》記述,“蒼山聖應峰感通寺古茶五株,……茶味甚佳,類六安茶也”。清代餘懷《茶苑》:“感通寺山崗産茶,甘芳纖白,為滇茶第一。”曾為貢茶。
感通茶也是白族三道茶中的“台柱茶”。其外形條索卷曲,色澤墨綠油潤顯毫,香氣馥郁持久,湯色清綠明亮,醇爽回甘。
▲感通茶
法淨禅茶此茶出自杭州古刹法淨寺,它其實是出于“西湖龍井茶”一系,是法淨寺的僧人自種、自采、自炒和自用的綠茶。
法淨寺的茶園,就在法淨寺的後山稽留峰下,總共有60多畝,是西湖龍井茶原産地一級保護區,種的也都是傳統的老龍井茶蓬,也就是香氣最濃的龍井群體種。
這片茶園遠離公路,周邊沒有農戶,隻有古寺林立,山中霧氣氤氲,山水草木都很清幽。僧人們從來不對茶樹施加農藥化肥,所以種出來的茶葉綠色、純淨,口感也更甘醇、厚重,是品質上佳的龍井茶。
法淨寺每年大約可以炒出四五千斤茶葉。這些禅茶供寺院僧人飲用,大多供僧人修學、參禅、調心。
▲法淨禅茶開采
大佛龍井大佛龍井,産自浙江的新昌縣,可能很多茶友都聽說過大佛龍井,但不知道它竟然也是一座寺院的名字。
新昌大佛龍井的曆史很悠久,在東晉浙東山隐之間,新昌高僧雲集、佛法彙集,是江南佛教起源與發展的中心,而支遁禅師是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早飲茶的佛人。
在他的生活裡,寺必有茶、茶必有禅。茶入禅門,凡茶便成禅茶,禅茶延綿不斷,寺廟就沁滿了茶香。
這杯茶在大佛寺這座同樣經曆1600年的寺院中,被保留了下來,最終流傳四方。上個世紀90年代初,緣于茶道與佛教的淵源,新昌人給自家的名茶取了一個帶有佛意的名稱——“大佛龍井”。
據介紹,大佛龍井主要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茶區,具有典型的高山茶風味。
▲大佛龍井
普陀佛茶此茶産自浙江舟山市普陀山,也被稱為“普陀白華頂茶”,雖然不是以具體的寺院命名,卻是以佛教聖地普陀山命名,這裡有寺廟群,所以我們也将它列入。
普陀佛茶曆史悠久,約始于1000年前的唐代,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制茶,并以茶供佛。僧侶圍坐品飲清茶,談論佛經,客來敬茶,并以茶酬謝施主。
清康熙《定海縣志》:“普陀山白華頂之茶與蓮同為貢品。”可見,在清代普陀佛茶已被列為貢品。
普陀佛茶采摘一芽二葉,經殺青、揉撚、搓團提毫、幹燥制成。從外形看,普陀佛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條索緊細卷曲,色澤綠潤,芽身披毫。沖泡後,香氣高雅,滋味清醇爽口。
▲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
此外,還有一款當代著名的綠茶,曾經也是以寺院命名的,叫做“水月茶”。它産自江蘇的洞庭山,以當時的名寺“水月寺”命名。大家應該知道了,就是碧螺春的前身啦!
其實,很多名茶雖然不是以寺院命名,但還是與佛教有很深的緣分,例如四川的蒙山茶、福建的武夷岩茶、浙江的顧渚紫筍等等,不勝枚舉。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細聊哦!(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衆号,随時随地提問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