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衆号 QbitAI
看完谷歌的最新直播,我感覺,微軟被“詐騙”了。
谷歌CEO劈柴哥前腳剛發文說要推出ChatGPT競品Bard,又有各種消息暗示2月8日晚上的發布會會有“新消息”。
不到24小時,微軟就連夜上線了ChatGPT版搜索。
微軟CEO納德拉還非常重視地表示:競争才剛開始。
然鵝,就在外界早已搬好闆凳坐等“搜索引擎變天”、一衆廠商也紛紛宣布跟進之際,谷歌卻是千呼萬喚沒出來:
這個在巴黎召開的最新直播中,傳說中的谷歌版ChatGPT露面了,但又沒完全露面。
怎麼說呢……釋出的信息,就等于把劈柴哥的文字稿又給念了一遍……
甚至官方淺淺展示的Demo裡,還被扒出了至少2處錯誤。
更多Demo示例,沒有。技術講解,沒有。上線日期,更沒有……
翻譯一下,就是Bard内測中,将來會整合到搜索裡。餅就是這麼個餅,好不好吃就不多說了。
這把我和同事們的臉,打得是啪啪響……
群裡“退錢”的呼聲那是此起彼伏。
這不,直播還沒結束,已經有網友坐不住了:敢情大家關心的信息咱一點也不多說呗?
還有網友犀利吐槽:用真正的Bard的話來說,谷歌就是在“無事生非”(莎士比亞作品)。
直播一結束,谷歌的股價就呈現出了一條醒目的下降曲線,收盤時已跌超7%,市值一夜蒸發7000億。
還帶跌了一衆中概股,甚至連微軟也沒能幸免。
這一波啊,怕不是谷歌下的一盤大棋,既唬住了微軟,又給過熱的市場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Bard與ChatGPT同題PK雖然這場發布會沒有公布Bard太多細節,但網友們來都來了,自然不會空手而歸。
沒有内測資格,還可以反向測試,拿Bard演示中出現的問題去問ChatGPT,就給了它倆一對一PK的機會。
關于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新發現,有什麼可以告訴我九歲孩子的?
ChatGPT由于訓練數據停留在2021年,回答的都還是将來時,對可能發生的情況做預測。
Bard的消息就明顯靈通一些,列舉出三個新發現。末尾還貼心地附上一句“這些發現可以激發孩子對宇宙中無窮奇妙的想象”。
這是由于Bard背後的對話語言模型LaMDA——是讓谷歌工程師“走火入魔”,認為它有人格的那個模型。
除了神經網絡外,LaMDA還内置了一套工具箱,包括計算器、翻譯器和訪問搜索引擎獲取外部信息的接口。
然鵝,Bard的這段回答被指出至少有2處事實性錯誤,成了股價大跌的導火索。
第一條,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發現“綠豌豆”星系并不是在2023年,而是2022年7月。
第三條,第一張系外行星照片不是由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拍攝,而是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早在2004年就拍下。
路透社就援引分析師觀點,指出谷歌作為AI領域的領軍企業,在ChatGPT這項技術上卻“睡着了”。
谷歌匆忙宣傳,才導緻了演示視頻裡出現錯誤答案的尴尬混亂。
而The Verge則發文表示,谷歌仍然在把AI技術滴灌到搜索、地圖和翻譯中,并同樣把股價下跌歸因于“谷歌的失誤可能把投資人吓跑了”。
雖然ChatGPT出錯鬧的笑話也不少,但谷歌這樣錯誤出現在官方宣傳視頻上全球上百萬人圍觀,還是尴尬了點。
咱隻能說,大家還要忍受很久AI的“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了。
搜索引擎重回風口浪尖雖然總的來說谷歌開了一場尴尬的發布會,但無論如何,圍繞AI的一場搜索引擎大戰還是打響了。
微軟必應算是赢下這一場,國内百度也有了全線産品接入類ChatGPT産品“文心一言”的風聲,甚至最老牌的雅虎也有了動作暗示重返搜索領域。
△ BRB=Be Right Back,馬上回來
畢竟ChatGPT誕生不到3天,就有網友發現在不少情況下,它比搜索引擎更好使。
Gmail之父當時還感歎:谷歌距離被全面颠覆可能隻有一兩年的時間,搜索引擎的結果頁面被幹掉,最賺錢的廣告沒有地方可放了。
搜索引擎,曾經是一個時代的王者,最大的流量入口。
後來漸漸被社交網絡和信息流應用搶走了風頭。
在這期間,谷歌搜索也有數次大更新,其中不乏AI技術的參與。
2012年,谷歌發布大規模知識圖譜,從文本搜索進化到語義搜索,并可以直接呈現一些簡單問題的答案。
2015年,機器學習算法RankBrain投入使用,可通過預測來處理之前從未有過的查詢。
2019年,預訓練模型BERT加入,可根據上下文理解整個句子、繞過拼寫錯誤,上線一年後參與了幾乎100%的查詢。
可以看出,這些更新的重點都在提升理解用戶意圖的能力,對使用體驗有不小提升,但都還算不上颠覆性的變化。
以ChatGPT和Bard為代表的生成式AI,更大的意義在于從“尋找問題的答案”跨越到“直接完成任務”。
正如谷歌演示中,特别強調了Bard可以回答“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
微軟新版必應提供的的示例也多是“規劃一次旅行”、“寫一首押韻的詩”這樣的開放式問題。
答案此前并不存在,搜索的瞬間由AI生成出來,也就是AIGC(AI生成内容)的含義所在了。
但一波熱潮之下,也有冷靜的人指出新模式的潛在問題:
歸根到底内容還是人類生産的,AI隻是能夠從訓練數據中學習、提煉、模仿。
如全球最大的編程問答社區Stack Overflow,在人們發現ChatGPT能夠寫代碼、給代碼寫注釋還能修複bug之後,正在經曆流量的驟降。
谷歌又趕個晚集,但并非沒有後手
谷歌第一次被吐槽“趕了個晚集”,是在12月底的公司會議由内部員工提出。
畢竟逼得各家競相出手的ChatGPT,後綴GPT裡的“T”——Transfomer,還是谷歌發明的。
6年前,Google在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首次提出Transformer模型,它使用自注意力機制,取代了在NLP任務中常用的RNN網絡結構。
谷歌官方博客上提到這點的說法還被網友看出“挺酸的”:
網友不是沒有解讀出谷歌官方心裡的小九九,各種調侃逗樂在互聯網上蔓延。
有人拿今日的谷歌比作當年的柯達:
Transformer是你的項目又怎樣,柯達還發明了數碼相機呢!
還有梗圖畫盡了谷歌寶寶心裡的委屈:
Bard背後的對話模型LaMDA,兩年前的谷歌I/O大會上就已亮相,去年進化到2.0。但LaMDA一直處于内測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暢快玩耍。
不過話說回來,谷歌不慌不忙,倒也不僅僅是因為“優勢在我”,不想太過主動革自家搜索引擎的命。
淺淺對比一下——
哪怕是接受了兩個多月的外部測試反饋和内部調試,ChatGPT仍然會不受控地口出狂言,發表一些政治偏向或種族和性别主義歧視言論。
需要強調的是,越大的公司對聲譽和社會責任的顧慮越多。
去年11月,Meta具有1200億參數語言模型Galactica,在生成内容裡引用文獻時,發生作者真實存在但文獻虛構,以還存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情況。
事态引起輿論嘩然,短短3天後,飽受争議的團隊無奈宣布Demo(暫時)下架。
無論何時都需要從公司整體戰略部署行動,谷歌的考慮不外如是。
這樣看來,谷歌現在表現出的不緊不慢,也未必沒有更深層次的考量。
但大公司的謹慎小心,在這波AIGC浪潮裡,多少是束縛住了科技巨頭的手腳,讓他們總顯得慢了那麼一拍。
前車之鑒,就是2022年同樣爆火的AI繪畫。
玩得最開的,當屬Stable Diffusion背後的公司Stability AI。
雖然用戶在用其進行AI繪畫時得按需付費,但它開放源代碼,開發者可以完全免費下載底層代碼來訓練自己的模型。
開放性像一柄雙刃劍,讓Stability AI陷入了版權、監管等諸多争議之中。
但如其創始人兼CEO相信的那樣,“開源AI技術釋放人類的創造力”,并帶來了巨大的關注和收益。
另一邊,倫理、版權多重顧慮纏身的OpenAI旗下DALL-E2、谷歌Imagen,在藏着掖着地隔岸觀望後,才下場公測。
結果麼,兩家都跌了跟頭。
2022年上半年發布模型後,它倆磨磨叽叽,在11月才先後向公衆開放。話題度、使用量都明顯不如前者。
也正因如此,OpenAI才痛定思痛,推出ChatGPT來搶占先機。
ChatGPT背後的GPT3.5對OpenAI來說是兩年前的舊玩意。
為了不再被搶風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弄潮兒,僅用13天,ChatGPT就迎來誕生,并迅速火遍地球。
不僅搶先将對家逼到牆角,ChatGPT的用戶反饋還能幫助收集反饋,以改進新模型。
危急存亡之秋,谷歌被逼打響搜索引擎保衛戰,被迫出手Bard,行動部署裡卻還殘留一慣瞻前顧後的影子:
隻給“值得信任的測試人員”内測。
好在谷歌不是沒有反将一軍的能力。
首先,多年的技術積澱為底。
不僅論文發布數量最多,思維鍊路提示(chain-of-thought)、大模型湧現現象的研究也走在前面。
其次,一旦開放,谷歌可以利用自身保有的巨大優勢:
谷歌搜索的基礎用戶量大,反饋叠代快。
李飛飛之徒、英偉達AI科學家Jim Fan在推特預測,Bard背後,有谷歌10億用戶的流量池。
這是谷歌手握的另一張重量級的王牌。
但沒有人知道,谷歌搜索的忠實用戶,會有多少轉化成為Bard的擁趸。
那麼現在,Bard依然半掩面,你覺得谷歌還能反将一軍嗎?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号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