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邱漢橋帶你走進百幅傳世名畫背後的故事
《清閟閣墨竹圖》,元代,柯九思,紙本水墨,縱132.8厘米,橫58.5厘米,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
《清閟閣墨竹圖》畫中有作者自題:“至元後戊寅十一月十三日,留清閟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下钤“柯氏敬仲”朱文方印,畫幅四角亦有柯九思印記,左上角為“敬仲畫印”朱文方印,左下角為“錫訓堂章”白文;右上角“奎章閣鑒書博士”白義方印,右下角“訓忠之家”白文方印。另外還有倪瓒收藏印兩方,以及其他藏家印鑒和乾隆皇帝題詩等。
畫趣拾珍
青青翠竹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唐時期,竹子就已經成為了專門的繪畫題材,北宋時期,被後人奉為墨竹繪畫鼻祖的文同開創了“湖州竹派”,清代鄭闆橋更是提出了畫竹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的說法,畫竹藝術長盛不衰的勢頭,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被文人賦予特殊審美價值的竹子,一直激發着曆代畫家的創作靈感,元代的柯九思就是其中的一位。
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局部
柯九思(1290年-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五雲閣吏,是今浙江仙居人。柯九思出生于碧溪環繞、群山簇擁仙居縣柯思岙村,他的父親柯謙是當時較為顯揚的一個官宦。在父親的影響下,柯九思自幼愛好書畫,更因其聰穎絕倫被視為神童。長大後的柯九思集詩人、詞家、金石鑒賞家、畫家于一身,在諸領域都卓有成就。但成就最大的還是他所畫的墨竹,被視為“湖州竹派”的繼承者。
柯九思發展了文同的畫竹技法,将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融入畫中,卓越而獨特地創造出“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的畫法,使他筆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盡生意”——幼竹充滿朝氣,稚葉初長,生機勃勃;新竹拔地而起,枝繁葉茂,奮發向上;老竹勁節健骨,枝葉稍疏,微微倚斜。元朝劉铉所曾贊歎柯九思的墨竹“晴雨風雪,橫出懸垂,榮枯稚老,各極其妙”。
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局部
盡管柯九思在藝術上成績顯著,但其仕途卻并不順暢。早年的柯九思受到文宗皇帝的信任,曾經過着“晚值金銮殿”、“花裡停骖”、 “書诏許傳宮燭’’的生活,但後來因為朝臣妒忌以及文宗去世,柯九思的地位一落千丈,直至流寓松江姻脂橋。曾經“迎風一笑春翩翩”的風流名士在隐退後心情十分抑郁,有文獻記載,有一老者請他吟詩作畫,他都因“山不入目不能畫,水未入懷不能吟”為理由而婉言謝絕。柯九思一生,辱而不驚,寵而不驕。具有仙居風骨的他,在歸南的餘生歲月裡,十分愛畫竹,把人格和生命溶于筆墨丹青之中,創造了入生的燦爛與輝煌,也表現了畫家的傲骨情志。
名家小傳
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局部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雲閣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縣)人。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的繪畫以“神似”著稱,擅畫竹,并受趙孟頫影響,主張以書入畫,曾自雲:“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遺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