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的經驗,在我的微信好友裡面,每天超過 30000 的都比較少,40000 以上我看到了往往會給他點贊, 超過 50000 的我總感覺是刷的。而最近一個北大博士莊方東在畢業典禮上說,自己半天走了 98800 步。
原話是:
這一言論還上了前段時間的微博熱搜 # 北大博士半天走 98800 步 # ,半天走 98800 步,聽上去是不是不敢相信,感覺他在吹牛。
有不少網友表示了質疑。
按十萬步算,一步 0.8 米。十萬步八萬米。半天按十二個小時算,一小時走 6666.67 米,一分鐘走 111 米,一秒鐘走 1.85 米。也就是兩步多一點。競走的速度也夠了。關鍵是連續十二個小時不能停。
這麼算其實是不合理的,首先,微信運動隻監測步數,又不監測步子大小,步子邁小一點,走的頻率快一點,出來的結果都不一樣。
而且,莊方東也做了有力的解釋。
莊方東接受媒體采訪
北京大學官微發文回應稱,98800 步,這些北大學子都曾走過。
文中貼出了一份特殊的排行榜,這來自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不止是莊方東,很多隊員都達到過這個數字。
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北大有一支登山隊,他們曾背着負重上上下下連爬三遍香山;曾半夜出發、負重 20 公斤,徒步 60 公裡;也曾參加了 88 公裡的越野賽,連跑 20 多個小時。
所以,98000 步,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不足為奇。
到這裡,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微信步數的統計上限就是 98000 步,不信,我還找到了一些網友曬的圖。
相信大家跟我一樣,非常好奇微信到底是怎麼統計運動步數的?查閱多方資料,終于找到騰訊官方公衆号在 2017 年發表的一篇《手機綁在狗身上,算不算微信步數?|你問鵝答》文章,從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統計“步數”的依據究竟是什麼?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即使看似勻速的閑庭信步,對我們攜帶的設備來說(如手機、運動手環),每一步都經曆了過山車般的“加速度”變化。
一般來說,擡腿邁出一步的時候,加速度是最大的。我們把它放到一個坐标軸上,加速度的變化看起來就像一個 cos 波形。
(x軸表示時間,y軸表示加速度)
兩個波峰之間,可以被認為是一步。如果連續出現了 8 個(不同硬件廠商有不同标準)波峰,就可以基本确定這個人在運動狀态。設備就開始把這些前面的波動以及後面的波動,算成步數。這就是最基本的計步原理了。
當然在實際場景中,算法還要去掉一系列的“噪音”。比如我們走路時,手機放兜裡會上下抖動,産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這時算法就要判斷并去掉“噪音”,隻留下最主要的運動特征。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問:原地踏步算嗎?
答:算啊,跟走路一樣的。因為你原地踏步,雖然沒有相對于地面的位移,但加速度是存在的。同理,在跑步機上跑步,放心,步數都記着呢。
問:坐着抖腿呢?
答:這與你抖腿的幅度和頻率都有關,且看少年你骨骼驚奇還是手機廠商算法高深。任何震動會被采集到,但不同硬件廠商算法對這些場景處理可能不一樣。
問:綁狗身上行嗎?
答:這恐怕與狗狗的性格有關。文靜一些的,或者幼犬,走路比較慢的話,他/她邁步産生的加速度不一定有人那麼高,達不到算法的阈值。性格活潑的,或者大一些的狗狗,運動加速度特征與人相似,“騙過”算法的可能性較高。不同手機廠商也有不同的算法優化方案。
最後,大家一定會問,怎麼刷微信運動,在這裡我不推薦大家刷微信運動步數的,畢竟,微信運動的初衷是讓大家多出去走走,而不是占領朋友圈封面的快感。
而且微信有一套反作弊機制,比如在用戶手機端對速度做簡單的合法性校驗。假如一秒鐘就走了 10 步,這種數據就可能被系統直接抹掉。而且還給他暫停計步,讓他覺得作弊沒用。
對于嚴重、明顯的連續作弊,微信會請他進入黑名單,他的數據不會再被别人看到,就隻能自嗨了。
當然,最後我還是可以分享兩個關于微信運動的小技巧,不違規!
第一個:當我們不想讓某人看自己的微信運動步數,我們可以在微信運動——設置——隐私及提醒設置——不與他(她)排行。
畢竟有些人根據微信運動猜測你一天在幹嘛,也是蠻可怕!
第二個:分享一些有趣的微信運動封面。在科技狐微信公衆對話框回複“微信運動封面”就可以獲取了。
比如這樣的:
多出去走走,才有機會占領封面的。98000 步你做不到,不要以為别人就做不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