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立雞群:出自《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嵇延祖即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體态偉岸,聰明英俊,與其他人在一起時,儀态非常出衆。後來就用“鶴立雞群”形容一個人的儀表、或者才華非常出衆。
從這個成語的出處看,這個成語是贊美一個人的。贊美他人是一種品德。但是,這種贊美的前提讓其它人不是很舒服,原因是給予這個人的贊美,是基于其他人做了鋪墊而出現。其他人成了背景闆。所以,在贊美這個人的同時,暗中表達了另外一個意思:其他人都不行呀。這種情況下,這個如鶴一樣優雅的人,把其他人比較成了一群雞。必然會引起其他人内心裡的不忿。
再換個角度,從實際的場景去看。一隻野鶴立在雞群中,這隻野鶴嘴巴長、腿長,全身毛色黑白分明,視野高遠。其它的雞公雞婆們,嘴短、腿短、身兒肥,隻會瞅着腳下是否有米粒兒。有時候,這隻獨立雞群的鶴還會不小心踩到雞公雞婆們。相處不易。而且,雞公雞婆們一擡頭,看不到鶴的容貌,看到的,更多的是鶴的屁股,說不定還會沾着一段枯草。難免成為雞公雞婆們的笑談。相處真的不易。因為雞公雞婆們是群居,占有數量上的優勢,自然掌握了話語權,于是,鶴便顯得“與衆不同”,或者直接定義為标新立異,這隻鶴,必然成了異類。
這隻鶴的命運,一半就這麼掌握在了雞公雞婆們的手中。另一半,仍然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因為鶴可以飛走,離開這個隊伍。鶴飛走了,既給了自己一個清白的機會,也給了雞公雞婆們一個安靜的生活,這些雞們就可以安靜的過着全是雞的群居生活,吵架、戀愛、下蛋、打鳴。再也不會因為有個異類在這個隊伍裡,平白多了些煩惱。
我們生活的社會圈子,也是同樣的道理。人與人不同。不同的人組成的圈子,肯定會出現鶴立雞群這樣的情況。那麼,如鶴一樣的人,就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如鶴一樣飛走,尋找适合自己的圈子;或者忍氣吞聲,學會與雞公雞婆們相處。如果既不想走,又不願意屈就自己,那就會出現很多故事:知鶴者,謂之鶴憂;不知者,謂之何愁。評價說懷才不遇還是好的,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此人個性”。
所以,老祖宗告誡: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人生十字路口的取舍,就非常的重要。
再換個角度去理解這個成語中的意思:鶴入了雞群,是鶴誤入?還是鶴沒有認識到自己不是雞?如果這隻鶴在明知自己不是雞的前提下,就是特麼願意加入雞公雞婆們的隊伍,那就是一隻神經錯亂的鶴。這種可能性無法評估,一笑了之。所以,鶴是需要從自身找找原因的。在一群雞的隊伍裡,雞公雞婆用雞的語言、雞熟悉的方式去評價雞們所遇到的一切,顯示了雞的正常。如果雞們能跳出雞的思維和認知,那就不是雞了。
這樣回頭再看“鶴立雞群”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會知道:立于雞群的鶴,自身的認知需要改變。而不能一味地報怨雞們不理解自己。雞理解雞,雞不理解鶴是正常的。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表達的就是人應入鄉随俗。在人類的社會圈子,就是要合群。這裡說的合群,不是讓我們強行介入某個群體,而是要慎重選擇要介入的群體。因為“鶴立雞群”的故事,就如同孔夫子所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樣。沒有共同的話語,沒有一樣的追求和修為,相處在一起隻能彼此消耗,不會互相促進。
還可以有更多的理解。比如立于雞群的鶴是孤獨的。如果能給予一定的時間,這隻鶴學會了孤獨,學會了忍受,肯定能夠适應雞公雞婆們的雞言雞語。雞公雞婆們也會習慣了這隻高冷的鶴。
怎麼突然感覺有點悲哀呢?
————學習傳統文化,增長人生智慧。歡迎關注知本學社。我是宗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