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學語的小孩是怎樣開始一點一點認識這個世界的?有人說是從語言,有人說是從遊戲,有人說是從開始外出探索和識物。其實這些都對,孩童開始認識世界是從以上種種開始的,開始認識物質,認識一個蘋果,一隻鳥,一雙拖鞋……從開始理解時間,明白何為一天,何為一夜,何為小時,何為一分鐘……這世界的有形,是因萬物可見,這萬物的可見是因為可以丈量、能夠被表述、流傳;能夠使用、分割。浪花朵朵最新的科普畫冊《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包含了成長及成年階段所有生活及科學單位,是幫助孩子學習單位、了解世界、踏足科學,将學習從無形到有形的高效助力。
可見的單位
在《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中,對于各種單位的劃分科學而規範,如長度的單位、面積的單位、容積體積的單位、質量的單位,這些都屬于可見的單位。比如一間多大的房子,能擺下多大的箱子,箱子的變成是多少,這都是可以清楚看見的,這是小朋友在成長中可以最先、最早學習到的度量衡。
在《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中以漫畫的形式派出"1m小分隊"在校園中、生活裡用1米為單位到處測量常見物體;還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角度表達了"手指張開的縫隙是10厘米,10個10厘米就是1米"這樣方法。這既能鼓勵小朋友在生活中積極地學習發現,也提供了學習這種可見單位的可行方法;《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為我們家長提供了極好的教育思路。
可感的單位還有一些特别的單位,是不能清晰可見,但确實切實可感的,這正是小朋友在認識世界時需要學習的第二梯度單位。在《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中,恰好也将質量、時間、速度等單位放在可見單位之後,便于孩子有梯度地學習理解。比如時間,1秒的時間有多久?《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告訴我們,過去人們根據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長為一天,把1s定為1天時間的8萬6千4百分之1。
1秒的時間裡能幹什麼?成年人的心髒每1秒震動一次,可以向身體輸送60ml的血液;寶寶親吻媽媽的臉頰一下,也差不多是1秒鐘。而在更宏大的角度中。1s中足夠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我們乘坐的民航客機1年可以飛行250m的距離,中國複興号動車組1年内可以行進97.22m,足夠世界短跑冠軍跑出10.44m……
一天是怎樣過去的?在這許多時間中我們都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很有意義,那些事情是可以精簡的?學習單位,無形中也讓孩子學會衡量,珍惜時間、珍惜力氣,無形中提高效率與質量。
可改變的單位除了上述所講的單位,還有第三類科學類的單位。這一類單位看不見、摸不着,甚至很難被感覺到,但它确實存在、掌控着這個世界。有些人把這些神秘的單位,如力的單位牛頓,頻率的單位赫茲,電流強度的單位安培,電壓的單位伏特等等稱為改變世界的單位,是孩子們邁進科學世界的第一道大門。要将這些科學單位變得有形、有感就需要學習更多更艱深的知識。
因此,《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也是一本常看常新、适讀年齡跨度大、具有學習延續性及值得購買收藏的高價值童書。大多數學生會從初中階段開始接觸物理學科,但《萬物的尺度:看得見的單位》能幫助孩子在小學階段甚至更小的年齡對科學、物理先産生概念,進行科普教育,真不愧是父母家庭教育的好工具、好指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