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親子活動感言簡短一句話

親子活動感言簡短一句話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3:42:50

親子關愛說

文/老莊友華

親子活動感言簡短一句話(親子關愛說二篇)1

引言:

前幾天意外收到兒子發來的一份郵件,是加拿大華人徐小平的一篇短文:《我的兒子想當廚師》。我家兒子這份少有的鄭重其事,用意很明顯,就是要引導他爹學習作者好榜樣,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好父親當如是也!

我于是認真學習文章,反思自身問題,有意從善如流、痛改前非。卻又感覺願望與現實、情感與理性、新觀念與舊倫理之間,着實存在不少矛盾糾結,還真不那麼容易說得清、做得好。既為人父,這等大事豈敢不上心不過腦。

上篇:自主選擇與現實屋檐

01

徐先生的文章,講述他對兒子想學廚藝,從開始的本能排斥,到随後的理性反思:“為什麼我對兒子自然流露的一種顯然不是不良習性的興趣喜好,表示了這麼大的反感?”

作者進而意識到:“好奇心,好學心,是人類最偉大的天性,隻要不是惡習,就應該鼓勵。”而且“親子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關系到教育者如何尊重孩子自我,鼓勵孩子尋找自我……為孩子找到人生發展方向和生活方式的頭等大事。”于是,父親幡然醒悟,決定尊重兒子的選擇。

這篇文章不乏人性理性的亮點,而且文筆清新細膩,值得予以點贊。為人父母,自當竭盡所能,讓兒女快樂健康、順其自然地成長。

然而,好理念不等于能踐行。自我意願,終究要服從社會現實。生活選擇,不可能沒有先後順序。現實如果充滿生存競争、缺少福利保障,大衆也就隻能優先考慮活着、活得好一點。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人們先要滿足溫飽等生理需求,才能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實現自我價值,那是需求的最高層次。

我也有過疑惑:這個需求層次說,會不會存在理論瑕疵、缺乏普适性?且看今日域中,居然有那麼多底層民衆,置個人溫飽于度外,滿腔熱情地為天下大事憂心勞神、着急上火……當然,俺也不能因為看不懂,就輕易否定權威。

古人早已總結:衣食足而知榮辱,無恒産者無恒心。西方也有共識:先要經濟獨立,才有人格獨立,确保了衣食無憂,才能自由而體面的生活。一個人如果還處在社會底層,天天辛苦于稻粱謀,奢談自由意志、自主選擇有用嗎?

我們都生活在現實的屋檐下,自我希望怎麼做,實際能夠怎麼做,往往是很難兼顧的兩回事。現實不會遷就“我喜歡”,人生常态可能正是“不由自主”。

02

現實的教育體自,讓人就很有幾分糾結。

多年以來,應試教育的升學體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虎媽式的家庭教育,交織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場能。這個系統,有可能正在壓抑孩子的天性和童真,扭曲孩子的心靈和價值觀,讓莘莘學子變成一個個不用思想創造、隻需死記硬背的考試機器。

德國立法禁止學前教育,西方普遍反對過度教育,不可能毫無道理。

當然,教育铛局應該自有堅持現行體自的種種理由。教育體系,有可能涉及到值政檔培養節班仁的百年大計。高考制度,正是社會抵層的學子們,走向理想前程、實現街層流動的希望,可能還是唯一的、相對公平的通道,而且至今并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現實的制度規則,無論因何種原因,有多少道理,已然明晃晃擺在那裡。人們隻要無法改變或抗拒,喜不喜歡都隻能接受和服從。家長要是不願孩子太遭罪,頂多自己不當虎媽虎爸,不要說觸動家門外的現實,就是關上門也還要服從大環境,比如不得不督促孩子完成那些“該死的”作業。

我家念初中的閨女,多次要求不參加周末與假期的補習班。我明知這類補習荒唐可惡,卻也不敢“尊重孩子的選擇”。還要一本正經地和她讨論:如果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學,你在人生跑道上是不是就掉隊了?

不錯,父母要盡量尊重孩子的選擇、滿足孩子的願望。不過,父母除了照顧孩子眼下的感受,還要考量教育的導向、長遠的後果。

相對于未成年子女,父母既有文化知識、社會閱曆等多種優勢,又有親情倫理、法定監護人的雙重職責,明擺着不止負有讓孩子健康、幸福成長的養育義務,更要承擔引導、糾錯等方面的教育責任。

03

傳統教育推崇師道尊嚴。所謂“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讓老師在道德與知識等方面,都成了不容置疑的權威。而“傳道授業解惑”,又讓教育成了一種居高臨下的訓導灌輸。這種教育缺乏平等觀念,并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創新。

傳統家庭講究教子從嚴,要求兒女順從聽話。現在有些家長,仍舊習慣于表揚孩子“真聽話!”責怪孩子“就是不聽話!”但孩子們真的聽話到極點,也隻能變成教育者自身的複制品。

應該沒有哪位父母,希望下一代重複自己的生活。不說衆多生活困頓、眼巴巴望子成龍的升鬥小民,就是那些志滿意得的權貴富商,又何嘗不希望兒女們超越自己?

國人習慣的教育方式,恰恰禁锢了人類最珍貴的好奇心、想象力及自由創造的能力。經過學校與家庭通的力合作,打造出大批“懂事”的乖孩子,卻是大多失去了個性色彩、害怕展現自我、缺乏思辨能力和創造性。

西方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更關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怎樣生活學習才能順其自然,而不悖逆天性。西式教學重視營造寬松氛圍,增加交流互動,着力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孩子的意見感受和性格喜好,發掘他們在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特點特長。這種以尊重、鼓勵、引導為主的教育方式,應當更加人性化、更具科學性。

很多人都發現,與國内的孩子相比,西方的孩子笑容更燦爛自然,表現更陽光自信。中國的孩子考試很厲害,但明顯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在科技、藝術等方面,也沒有出現比西方更多、更好的人才。面對兩種教育的不同結果,确有必要從社會、家庭直到傳統方面,全方位反思教育觀念及方式。

盡管多數家庭,還沒有條件自主選擇教育方式。然而作為家長,也不該拎不清教育孩子的着力方位吧。

04

成年人對比學生時代,工作與生活都有更多的尴尬無奈,更難不顧現實而任性自我。

追求自油是人的天性。人生能不能智由地選擇職業、發展事業,不僅涉及到個人的權利、尊嚴與幸福,也關系到個人的創造性、生命活力。

可惜,所謂“每個人的自油發展”,隻是馬客思對他理想社會的夢想,與現實生活還遠沒有搭界。

在那個并不遙遠、高舉思想旗幟的年代,人們被要求“革命青年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實際上,在證府掌控所有資源的大背景下,除了“一切聽從黨安排”,民衆實在也别無選擇。

過去那些荒蛋劇,随着改革開放多已落幕了。執正者已在倡導“以人為本”,不再要求民衆做沒有情感意志的“磚”和“螺絲釘”。但芸芸衆生,仍然缺乏選擇的權利。除了大量存在的“拼爹”,或者個别非凡的“天才”,多數人還是隻能無可奈何地被選擇。

據說,曾有煤炭工人,因待遇遠低于電廠職工憤而質疑:能不能待遇不變,我們去發電,他們來挖煤?其實,電廠職工也可以質疑電信業、金融界,國企員工又可以質疑關員體系……

可是,現實從不遷就“我願意”,隻會讓人領教事到頭來的“不自由”。許多人對于高觀巨賈、别墅遊艇,都是求之而不得,這就無關願不願意、隻是能不能夠的問題。有些人很當回事的學曆專業、技能特長之類,其實和“木匠手藝”差不太多,通常也要根據謀生的需要,來決定置于何地。普通人就算撞大運中頭獎,抓到了自主選擇的機會,大概率也要生計優先,隻能奔往更加實惠而體面的方位。

所謂男怕入錯行,看來不止是傳統的警言,更是現實的邏輯。觀本味的自度安排及其思想觀念,真真是源遠流長、根深蒂固。人們對于全貴利亦集團普遍感受複雜:羨慕嫉妒恨!

05

徐先生在文中呼籲:“孩子喜歡什麼,就應該鼓勵他發展什麼。”并将阻礙孩子天性的職業歧視,斥責為“精神盲腸”、“無恥的價值觀”。

這些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理論上完全正确。問題在于,淮橘終為枳,正确的道理,一旦撞上更加強硬的現實,常常也會灑落成一地雞毛。

徐先生如此理直氣壯,應該是加拿大的屋檐比較高,站着說話不腰疼。隔着浩瀚的太平洋,我等大約也隻能望洋興歎。

望洋而知興歎,比起望洋而麻木或張狂,應該算是多了一份冷靜與清醒。有了這份清醒,很多人雖說隻能栖身于現實的屋檐下,起碼也還明白:當下正在做的,不一定天經地義,現實做不到的,未必是歪理邪說。

誠然,我們自己的人生,可能存在不少知與行的矛盾,很難大聲說問心無愧。但是作為父親,我還是希望下一代真能懂得:

——生活需要面對現實,去踐行能夠做什麼、怎麼做。這樣才不至于在社會上四處碰壁、灰頭土臉。

——人生也該仰望星空,去思考應該做什麼、怎麼做。人生追求如果止步于謀生,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并沒有超越動物的本能。

人的思想,原本是最自由、最值得珍惜的。一個人需要有點精神層面的追求,才能活得明白一些、高貴一點。才不至于在現實中迷失自我,喪失了應有的理性判斷、道德底線和人格尊嚴。

下篇:親子關愛與理性藩籬

01

不少朋友愛說,家裡就不是講理的地方。也有朋友明說,自己奮鬥就是要讓子女及身邊的人,都能過得好一些。這些話裡含有滿滿的親情關愛,還透出一份男人的擔當,我聽下來是感動的尊重的。

父母關愛兒女乃天經地義。我隻是也還有點顧慮,對子女太多出于情感的呵護和幫助,會不會弱化了基于理性的指導和要求?父母應該更有責任義務,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常識理性,盡可能幫助兒女走好人生的路。

徐小平先生在《我的兒子想當廚師》文中,寫滿了愛子之殷、從善如流。讓我在贊歎之餘,不禁也浮想聯翩:文中的兒子才十三歲,“想當廚師”隻是涉及課外教育的業餘愛好,前因不算複雜,後果并不嚴重。問題在于,等到這兒子長大成人之後,面對一些事關人生走向的重大選項,父母是不是還能夠、還應當完全“尊重孩子的選擇”?

這裡不妨演繹一下:

徐公子成年以後,學業不大理想。工作方面,總是高不成低不就,始終沒有穩定下來。曾經幾番嘗試創業,都是淺嘗辄止、無功而返。于是,兒子又向家裡要求:請父親再投點資,為自己開一間上點檔次的餐廳。

兒子的态度十分誠懇:過去雖然沒有學好廚藝,但熱情一直都在。要是開個餐館,不光有益于提高廚藝,還能學習管理廚師、經營餐館,這也正是自己多年來的人生夢想!

這個要求,實際上是從學專業,升級到了做項目,從興趣喜好,跳轉到了工作及生活安排。這就是說,以前沒有打好工,那就不打了,直接改成做老闆。也可以說,徐公子不是要憑自我的能力努力,而是想靠父親的财力實力,實現生活檔次、身份層級的提升。

徐公子真要如是選擇,徐先生以加拿大眼光,不知會不會繼續尊重?在我,肯定是無法接受:打工學不會,幹脆當老闆——世界上哪來的這種道理?

02

這類父子糾結的實景演出,俺沒少近距離地觀賞,且看出了一則心得:要做負責、合格的父母,對兒女不能隻有尊重,沒有原則。

年輕人有志于創業,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但創業比起打工,難度大得多。做項目不僅需要投資,更要能長期堅守,不可試試看、不行再換。

徐公子要開餐館,恐怕隻是急于改變生活的想當然。一個項目,如果不經過調研策劃,說不出技術含量、商業模式方面的亮點,談不上管理團隊、人脈關系方面的優勢。要是貿然實施下去,大概率将血本無歸。而且後續的虧損,更可能成為一個無底洞。這樣的後果,這種經濟損失、精神折磨的雙重打擊,徐公子接得住麼?

唱戲需要舞台,但隻搭個台并不夠。演出能不能成功、夠不夠精彩,最終還是取決于表演者自己。這種自身的努力實力,無人替代也無法彌補。反之,表演者經過修煉,有一天火候到了真有戲了,也該不難找到屬于自己的舞台。

作為創業者,從業經曆、專業訓練和知識儲備,都還可以學習積累。無解的是,這位先生如果缺乏親力親為、踏實肯幹、持之以恒的決心與行動,指望着碰運氣、靠别人,習慣于好高骛遠、眼高手低、怨天尤人……那麼他的成功夢,永遠都隻能是空中樓閣。

徐公子如果類似這種狀況,當務之急隻有一件事,那就是改變自我。我看,徐先生這時就不宜“尊重孩子的選擇”,就不如省下這筆開餐館的錢,按照投資的安全與效率原則,去選擇更合适的項目。就該讓這兒子先做孫子——放下急于求成的創業沖動、不切實際的成功幻想。當然,也可以讓這孫子追随投資的流向,去摔打磨砺,經曆一番增長見識、積累經驗、培養素質的過程。

年輕人經過曆練,然後再追逐夢想,應該并不晚,而且更可行。

03

父母有很多責任,都是不容回避的。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們要竭盡所能。在一個人情社會,幫助兒女争取事業的基礎平台,我們當責無旁貸。兒女如果遭遇無力擺平的意外事件,父母更要挺身而出。

然而,兒女剛踏入社會,人生路還長,要緊的不該是眼下過得好些,不能是急于出人頭地,而應當選好方向,并踏實、持續地走下去。如果不經過社會曆練,不學會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何以走好未來的路?

我從不諱言:父母應該照顧兒女的生活需求,但不能照顧不吃苦就成富人的奢望。父母可以支持兒女的事業追求,但不能支持不努力就當老闆的夢想。

我也很堅持:兒女的财産與職位,一定不能坐享其成,多少要有自己的參與努力。要是父母資助買車購房,兒女的付出方式,可以是達成某個工作或收入目标。若要父母支持自主創業,兒女起碼要拿得出靠譜的、不是跟風随大流的項目:比如在學習與工作中,基于對行業專業了解,而發現的商機。或者找到了熟悉某類項目、有德有才的合作夥伴。

父母不能幹預兒女的自主選擇。但是對自己不認同的重大事項,坦誠地說明意見,應該也是一種長輩責任。當然,聽與不聽,那是兒女的權力,父母頂多也隻能不鼓勵不支持。

人生難免受制于、或者受益于自己的理性藩籬。守着一堆“原則”,少不了就要說不。兒女縱然不理解、有怨憤,我依然相信:這樣做更有益于兒女的人生,合情合理,問心無愧。可是換個角度,轉念想想,也會别有一番滋味上心頭:自己莫非真是理性有餘、情感不足?

我也曾心底發酸的自問:老子與兒子,親情總還是第一位吧!自己這樣固執己見,會不會缺乏了改善兒子生活狀态的實質性幫助?缺少了父親為兒子着想的設身處地?缺失了親情之間最可貴的溫情關愛?自己這種冷靜理性,是不是已近于冷酷無情?

04

家裡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個說法流傳甚廣、擁泵衆多。我卻感覺還應當補充一句:家裡也不能完全不講理。

我們處理親情關系,确實沒必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清官難斷的家務事,何苦非要說出個子醜寅卯、是非對錯?退一步海闊天空嘛!然而,是不是隻要在家裡,對人對事就應當換一套标準——可以不講是非判斷、道德評價,不管應不應該、合不合适?

家庭教育對人有終身影響。子女犯規出錯,家長就要講理。如果孩子隻是過失性錯誤,還可以不深究。如果事關孩子的習慣性情、人品德行,就必須“不因惡小而‘縱’之”,隻能及時說不、堅決制止。

傳統文化強調“子不教、父之過”,居然傳下來“養子不教如養驢”這樣粗俗的古訓。我們老家說人“缺家教”“家教不好”,那是充滿鄙夷不屑的罵人話。不少家庭的悲劇,正是将子女養成了“廢物”,甚至慣成了“禍害”。

所謂男人的貴族精神,女人之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包括生活中或高貴、或猥瑣的各色人等,都不可能與家風、家教撇清幹系。而說得過去的家教,總不能過于嬌慣放任,總該要求兒女們具有起碼的文化教養吧?

每個人都存在由親及疏、層層展開的人際關系。雖然遠近親疏、情感含量大不相同。但人倫常理,仍然是相通相同的。我們無論對于家人和親朋好友,還是對于同事、熟人或其他人,都要遵守同樣的倫理規則。比如禮儀廉恥,重諾守信有底線。又如尊老愛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古希臘先哲将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當今大批湧現的缺腦巨嬰、人形生物,廣為流傳的反智、反文明的謊言歪理邪說……都說明這個社會十分稀缺、亟需重建的,正是人獸區别所在的理性。人們無論保守、還是抗拒某種觀念,都需要以常識與邏輯,築起一道理性藩籬。

05

我近年也意識到,執着于講理認理,遇事喜歡想清楚說清楚,實為自己長期的習慣或曰毛病。至少對于家庭和睦,這不是什麼正能量。俺也在反思、也有意作些調整改變。隻是覺悟提高不夠快,至今也沒太搞清:到底改成哪樣為好?

李嘉誠等一衆富豪,都曾讓兒女在留學期間,去打工賺生活費。這不能是因為他們家差錢吧?據說在自然界,老鷹為了讓小鷹盡快學會飛翔,甚至會殘忍地将小鷹推下懸崖。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們,都将遺産不留子女而裸捐社會。港商餘彭年,也将40億身家,全數捐給了慈善機構,并公開告訴記者:“兒孫要是有辦法的話,你不留錢給他,他依然有辦法;要是他沒有辦法,你留錢給他反而害了他。”

富豪們這樣做,能說是對子女缺少愛心、對家庭不負責任麼?這裡折射出的,應該是一種思維理性,一種價值觀人生觀。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按照自身的邏輯選擇生活。大千世界各色人等,不可能都有條件、有必要去學超級富豪。但是,明白人生還有這種值得追求的境界,對于一個現代人,也不能說一點都不重要吧?

父母關愛兒女,理當兼顧情感與理性。其難點應該在于:怎樣把握情與理之間的“度”。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情感為上還是理性優先,才能更有益于兒女的人生?我們每個人,大概隻能根據各自的知識閱曆、現實條件,作出不同的理解,以及“自以為是”的選擇。

我認同“再富也要窮孩子”的觀念。親子關愛,肯定不是溺愛,不能愛成了理性缺位。作為父母,幫助兒女走好人生的路,相對于撫養子女的義務,當屬層級更高的責任,也正是一種大愛。

後記:

這組關于親情的文字,原是2012年所作的家書,當年曾以《現實很無奈,親情太糾結》為題,貼在凱迪、天涯等論壇,自以為還有點整理的價值。

年輕時總在惦記人生意義、事業之類,對家庭兒女不能說沒有虧欠。雖然迄今也還認為,人生總該折騰點什麼。然而随年齡漸長,家庭分量在心中益重,有時居然也想起陶淵明的句子:實迷途其“已”遠,覺今是而昨非……

本文出自一個父親的視角、眼光及看法,或許難免偏差以至偏執。歡迎交流探讨。

原作:2012/4/12 修定:2019/8/15

親子活動感言簡短一句話(親子關愛說二篇)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