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山脈是古老的斷塊山,東起河北東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彥淖爾中部的狼山,東西綿延長達1000多公裡,是農牧交錯地帶。陰山的最大特點便是南北不對稱,南坡山勢陡峭,北坡則較為平緩。山脈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間,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時阻擋了南下的寒流與北上的濕氣。因此,陰山南北氣候差異顯著,是草原與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南麓的雨水較為充沛,适宜發展農業,山區為農牧林交錯地區,北麓的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場,是重要的牧區。
今天,面對陰山,人們時常會想到這樣一首歌: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顔色。
這是匈奴留給我們的一首最好聽的民歌,雖說今天我們已經聽不到原汁原味的匈奴語的這首歌了,但我們應該知道,匈奴在失去焉支山之後,再過焉支山時,都會引吭高歌,唱的就是這首歌。
然而,這焉支山對匈奴來說,永遠不像陰山那麼重要,因為賴以生存的家園永遠比塗在女人臉上的“胭脂”重要。按《後漢書》的說法,匈奴在失去陰山後,再路過陰山時都會哭,因為,從丢掉陰山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們将永遠無法翻身,哪還能唱出來呢!
因此,不得不讓人産生這樣的懷疑:匈奴民歌裡的焉支山真的就是今甘肅張掖境内的焉支山嗎?答案顯然是不一定的。因為,直到今天,人們也從未真正見過焉支山上盛産的胭脂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或者長的是個什麼樣子。更何況,在今天的西北大地上叫焉支山的地方還有很多,如甯夏境内的胭脂峽附近的胭脂山。
我們都知道,陰山的蒙古語名字為“達蘭喀喇”,意思為“七十個黑山頭”,但這是近晚的事情,至于匈奴當年叫陰山什麼,人們已經無從知曉。因此,我們在匈奴過往陰山的眼淚裡,是否可以給出這樣一個大膽的假設:陰山可能就是匈奴民歌中的焉支山!或許,隻有歌聲與淚水相伴,才能勾勒出匈奴在曆史上的那凄涼一幕。
西漢對匈奴發動的戰争,再加上匈奴國内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統治階級的争權奪利,使匈奴内部發生分裂。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内。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被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這支匈奴被迫在東漢發動的戰争中西遷。
4萬多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包括今巴彥淖爾在内的河套地區,到屯屠何單于在位時期得到空前發展,增加到戶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他們借着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衆,勢力大增。再加上其内部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内部不隐,時有叛亂。
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東漢末年以後,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而西晉因賈後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給了匈奴介入的機會。
公元4世紀,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将,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并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占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其後經曆了滅西晉、建前趙(漢趙)、建立夏國等曆史事件之後,随着隋朝建立,匈奴徹底地在這個時候融入了中華民族。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成為匈奴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的最後一場演出。
今巴彥淖爾境内的陰山有着非常富饒的自然資源,原有白桦、青楊、山榆、山柳、松柏等樹種。今日的林海之中,增加了人工種植的油松、樟子松、落葉松等樹種。其山林之中還栖息着畫眉、百靈、斑鸠、石雞等飛禽以及狼、狍子、狐狸、野兔、青羊、盤羊等走獸。這裡亦是遠志、黃花、當歸、知母、赤芍、甘草等200餘種中草藥的生長地。當然,山中還有許多出名的天然放牧場所,是一片片富饒的旱地草場。
同時,陰山留給了巴彥淖爾豐富的人文資源,最有說服力的就是陰山作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沖突地帶,将唐詩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唐朝詩人夢想中建功立業的好地方。除了王昌齡的那首著名的《出塞》外,高适這位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也曾留下了描寫陰山的詩句:
霜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戴叔倫《塞下曲》:
漢家旌旗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出入玉門關。
戎昱《塞上曲》:
胡風略地燒連山,碎葉孤城未下關。
山頭烽子聲聲叫,知是将軍夜獵還。
……
雖說,這些詩人都不一定來過陰山,但我們如今完全能夠這麼理解,因為陰山這條祖國北疆農牧分界線上的斷塊間隙的存在,中原與邊地之間才在戰争中有了許多人文的融合通道,進而有了中國詩歌史上邊塞詩的高度。不容置疑的是,中國漢唐的邊塞詩人們最早是越過陰山走向更遠的邊疆的。陰山因此成為邊塞詩的一種文化堆積,這種堆積分明包含着陰山及其以遠的所有邊塞詩。
當然,所謂邊地并不一定就是戰争與詩。
整個陰山的“膚色”是黛黑的,但在烏拉特後旗青山鎮馬奴莊園後面約l公裡處有一峽谷卻是紅色,這就是炭窯口紅峽谷。長約l公裡的峽谷兩邊為紅石山,長約4公裡,寬約l公裡,質地為紅色砂岩,受風蝕的影響,形成了衆多象形景觀,如猛虎下山,如蛟龍出海,形态各異,氣象萬千。出紅峽谷往東而行,在青山鎮鎮政府所在地北邊不到1公裡的地方,也有一處紅石山,和身後的黛黑色陰山形成鮮明對比,兩者之間夾着一個小村子——紅山村。這個紅山綠樹間的小村子隻有不多幾戶人家,散透着一股古色古香的氣息。山泉在村中潺潺而過,甯靜宜人,在這裡既能觀看古老的陰山,又能體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築,還能嘗到農家的美食,更可暢飲幾杯,可謂陰山下的一方世外桃源。而杭錦後旗陝壩鎮二線公路出口處4公裡處的塞上園更是一個理想休閑的好去處。塞上園是内蒙古自治區鄉村旅遊示範點,共分為五大功能區:民族風情區、商務休閑區、康體娛樂區、特色餐飲區以及曆史文化展示區。這裡除了可以采摘、休閑和觀光外,可以感受到内蒙古的敖包祭祀文化,是人們體驗蒙古族風情的絕好去處。
這就是陰山,不但有胭脂和詩歌可以讓人懷念,也留着美景等待我們養心養顔。
本文為路生《到巴彥淖爾來看中國》一書,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路生lushengdezime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