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漿體在硬化前起潤滑作用,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硬化後将骨料膠結在一起,形成堅固的整體。其結構如圖1。
粗骨料-石子
• 普通混凝土常用的粗骨料分卵石和碎石兩類。
• 卵石是由自然風化、水流搬運和分選、堆積形成的,公稱粒徑大于5(4.75)mm的岩石顆粒。按其産源不同可分為河卵石、海卵石、山卵石等。
• 碎石是天然岩石或卵石經機械破碎、篩分制成的,粒徑大于5(4.75)mm的岩石顆粒。
•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标準》JGJ52-2006
• 《建築用碎石和卵石》GB/T14685-2001
• 卵石、碎石按技術要求分為Ⅰ、Ⅱ、Ⅲ類。
• Ⅰ類宜用于強度等級大于C60的混凝土;
• Ⅱ類宜用于強度等級C30~C60及抗凍、抗滲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 Ⅲ類宜用于強度等級小于C30混凝土。
細骨料-砂子• 普通混凝土的細骨料主要采用天然砂和人工砂。
• 天然砂是由自然風化、水流搬運和分選、堆積形成的粒徑小于5(4.75)mm的岩石顆粒(但不包括軟質岩、風化岩石的顆粒)。按産源不同,天然砂分為山砂、河砂和海砂。
• 人工砂是經出土處理的機制砂、混合砂的統稱。
• 《建築用砂》(GB/T14684-2001)
•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标準》JGJ52-2006
• 砂按技術要求分為Ⅰ類、Ⅱ類、Ⅲ類(類别不同,要求不同)。
• Ⅰ類宜用于強度等級大于C60的混凝土;
• Ⅱ類宜用于強度等級C30~C60及抗凍、抗滲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 Ⅲ類宜用于強度等級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築砂漿。
混凝土用水• 對混凝土用水的質量要求:不得影響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凝結;不得有損于混凝土強度的發展;不得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加快鋼筋鏽蝕及導緻預應力鋼筋脆斷;不得污染混凝土表面。
• 《混凝土拌和用水标準》(JGJ 63—1989)對混凝土用水提出了具體的質量要求。
混凝土拌合物質量不符合設計要求
現象:混凝土未按配合比進行配料、未達到設計和施工要求;
強度未達到設計強度等級要求(抗壓強度和抗滲強度),混凝土性能不滿足施工要求(凝結時間、稠度等)
主要預防措施:通過對混凝土原材料、攪拌時間、投料計量、運輸澆築等全過程,對混凝土施工質量進行嚴格有效的控制。
麻面
麻面現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粗糙面不光滑振搗時發生漏漿,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一)、産生的原因:
1、模闆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幹淨,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闆未塗刷脫模劑或脫模劑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
3、模闆拼縫不嚴,局部漏漿;
4、模闆隔離層塗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闆粘結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停在模闆表面形成麻點。
二)、防治的措施:
1、模闆表面清理幹淨,不得粘有幹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築混凝土前,模闆縫隙,應用雙面膠條、膩子等堵嚴,模闆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2、砼表面無粉刷的,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将麻面抹平壓光。
蜂窩
蜂窩現象:混凝土下料不均造成砼漿與石子分離結構局部出現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或澆築方法不當,或振搗不足,以及模闆嚴重漏漿。
一)、産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料、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4、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
5、模闆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6、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灌上層混凝土
二)、防治的措施
1、根據設計文件的要求,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準确,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闆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随時檢查模闆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薄壁牆、肋闆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一段時間,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2、小蜂窩處理:砼表面洗刷幹淨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松散顆粒,刷洗淨後,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
孔洞
孔洞現象:混凝土結構内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鋼筋過密影響混凝土下料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别大,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一)、産生的原因:
1、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預埋件處,混凝土下料被隔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築上層混凝土;
2、混凝土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
3、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下料過高,振搗器振動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塊、泥塊等雜物,混凝土被卡住。
二)、防治的措施:
1、在鋼筋密集處及複雜部位,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築,在模闆内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模闆工具等雜物掉入混疑土内,應及時清除幹淨;
2、将孔洞周圍的松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濕潤後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築、搗實 。
縫隙夾層
縫隙、夾層現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夾層。主要是混凝土内部處理不當的施工縫、溫度縫和收縮縫,以及混凝土内有外來雜物而造成的夾層
一)、産生的原因:
1、施工縫或變形縫未經接縫處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未除去軟弱混凝土層并充分濕潤就灌築混凝土;
2、施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幹淨;
3、混疑土澆築高度過大,未設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4、底層交接處未灌接縫砂漿層,接縫處混凝土未很好振搗。
二)、防治的措施:
1、認真按施工驗收規範要求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接縫處紙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應清理幹淨并洗淨;混凝土澆灌高度大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接縫處澆灌前應先澆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以利結合良好,并加強接縫處混凝土的振搗密實;
2、縫隙夾層不深時,可将松散混凝土鑿去,洗刷幹淨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填密實;縫隙夾層較深時,應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夾雜物,用壓力水沖洗幹淨後支模,澆築細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閉後進行壓漿處理
缺棱掉角
缺棱掉角現象:結構或構件邊角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則,棱角有缺陷
一)産生的原因:
1、低溫施工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闆;
2、拆模時,邊角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棱角被碰掉;
3、模闆未塗刷脫模劑,或塗刷不均。
二)、防治措施:
1、木模闆在澆築混凝土前應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築後應認真澆水養護,拆除側面非承重模闆時,混凝土應具有1.2N/mm2以上強度;拆模時注意保護棱角,避免用力過猛過急;吊運模闆,防止撞擊棱角,運輸時,将成品陽角用草袋等保護好,以免碰損。
2、缺棱掉角,可将該處松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濕潤後,視破損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
露筋
露筋現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一)、産生的原因:
1、灌築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緻使鋼筋緊貼模闆外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産生離折,靠模闆部位缺漿或模闆漏漿。
4、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
5、模闆不潤滑.吸水粘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導緻漏筋
二)、防治的措施:
1、澆築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确,并加強檢驗查看,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适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澆灌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模闆應充分濕潤并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整直正;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确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淨後,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将允滿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幹淨後,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
松頂
現象:砼柱、牆、基礎澆築後,在距頂面50~100mm高度内出現粗糙、松散,有明顯的顔色變化,内部呈多孔性,基本上是砂漿,無石子分布其中,強度低,影響結構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經不起外力沖擊和磨損
原因:
1)砼配合比不當;
2)振搗時間過長,造成離析;
3)砼的沁水沒有排除。
預防:
1)設計砼配合比,水灰比不能過大,以減少親水性及良好的保水性;
2)摻加加氣劑或減水劑;
3)控制振搗時間;
4)采用真空吸水工藝等。
酥松脫落
現象:砼結構構件澆築脫模後,表面出現酥松、脫落等現象,表面強度比内部強度低很多。
原因:
1)木模闆未澆水濕潤或潤濕不夠;
2)炎熱刮風天,砼脫模後,未澆水養護;
3)冬期澆築砼時,沒有采取保溫措施。
預防:
1)注意以上所分析的原因;
2)砼在特殊天氣下的施工時,應制定特殊的施工措施;
3)加強砼的養護及保溫工作;
4)出現通病後,制定出處理措施。
混凝土工程--各類裂縫
塑性收縮裂縫
現象:在結構表面出現形狀不規則長短不一,互不連貫,類似幹燥的泥漿面。大多在砼澆築初期(澆築後4h左右),當砼本身與外界氣溫相差懸殊,或本身溫度長時間過高(400以上)而氣候很幹燥的情況下出現。塑性裂縫又稱龜裂,嚴格講屬于幹縮裂縫,出現很普遍。
原因:
1)砼澆築後,表面沒有及時覆蓋,受風吹日曬,表面遊離水分蒸發過快,産生急劇的體積收縮,而此時混凝土早期強度低,不能抵抗這種變形應力而導緻開裂。
2)使用收縮率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過多或使用過量的粉砂;
3)砼水灰比過大,模闆過于幹燥。
預防:
1)配制砼時,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 減小空隙率和砂率要振搗密實,以減少收縮量,提高砼抗裂強度;
2)砼澆築前将基層和模闆澆水濕透;
3)在氣溫高、溫度低或風速大的天氣下施工,砼澆築後,應及時進行噴水養護,使其保持濕潤大體積砼澆完一段,養護一段要加強表面的抹壓和養護工作;
4)砼養護可采用表面噴氯偏乳液養護劑,或覆蓋草袋、塑實薄膜等方法當表面發現微細裂縫時,應及時抹壓一次,再覆蓋養護;
5)設擋風設施。
幹燥收縮裂縫
現象:裂縫為表面性的,寬度較細,多在0.05—0.2mm之間。其走向縱橫交錯,沒有規律性較薄的梁、闆類構件(或桁架杆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體性結構多發生在結構變截面處;平面裂縫多延伸到變截面部位或塊體邊緣,大體積混凝土在平面部位較為多見,但側面也常出現;預制構件多産生在箍筋位置。亦稱“幹縮裂縫”
原因:
1)砼成型後,養護不當;
2)砼構件長期露天堆放,表面濕度經常發生劇烈變化;
3)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4)混凝土經過度振搗,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較多的砂漿層。
5)後張法預應力構件露天生産後久不張拉等。
預防:
1)控制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砼振搗密實,并注意對闆面進行抹壓,可在砼初凝後,終凝前進行二次抹壓,以提高砼抗拉強度,減少收縮量2)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并适應延長養護時間。長期露天堆放的預制構件,可覆蓋草簾、草袋,避免曝曬,并定期适當灑水,保持濕潤。薄壁構件則應在陰涼地方堆放并覆蓋,避免發生過大溫度變化。
溫度裂縫
現象:表面溫度裂縫走向無一定規律性;梁闆式或長度尺寸較大的結構,裂縫多平生于短邊;大面積結構裂縫常縱橫交錯。深進的和貫穿的濕度裂縫,一般與短邊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縫沿全長分段出現,中間較密。裂縫寬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裂縫寬度沿全長沒有多大變化。溫度裂縫多發生在施工期間,縫寬受溫度變化影響較明顯,冬季較寬,夏季較細。沿斷面高度,裂縫大多呈上寬下窄狀,個别也有下寬上窄的情況,上下邊緣區配筋較多的結構,有時也出現中間寬兩端窄的梭形裂縫
原因:
1)砼内外溫差大,特别是大體積砼;
2)深進的各貫穿的溫度裂縫多由于結構降溫差較大,受到外界的約束而引起的3)采用蒸汽養護的預制構件,混凝土降溫制度控制不嚴,降溫過速。
預防:
1)采用低熱或中熱水泥配制砼,以減小水化熱量;
2)選用良好級配的骨料,降低水灰比;加強振搗;
3)在砼中摻加緩凝劑,減緩澆築速度,以利于散熱;
4)選用合理的砼澆築順序及分層厚度;
5)加強砼的養護及保溫;
6)制定降溫措施
不均勻沉陷裂縫現象:多屬貫穿性裂縫,其直向與沉陷情況有關,有的在上部,有的在下部,一般與地面垂直或呈300—400角方向發展。較大的不均勻沉陷裂縫,往往上下或左右有一定的差距,裂縫寬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小,因荷載大小而異,且與不均勻沉降值成比例。
原因:1)結構、構件下面的地基未經夯實和必要的加固處理,砼澆築後,地基因浸水引起不均勻沉降;
2)平卧生産的預制構件(如屋架、梁等)由于側向旬度較差,在統弦、腹杆或梁的側面常出現裂縫;
3)模闆剛度不足,支撐間距過大或支撐底部松動,以及過早拆模,也常導緻不均勻沉陷裂縫出現
預防:
1)對松軟土、填土地基應進行必要的夯(壓)實和加固
2)避免直接在松軟土或填土上制作預制構件,或經壓夯實處理後作預制場地;
3)模闆應支撐牢固,保證有足夠強度和剛度,并使地基受力均勻。拆模闆進間不能過早,應按規定執行;
4)構件制作場地周圍就作好排水措施,并注意防止水管漏水或養護水浸泡地基。
撞擊裂縫現象:裂縫有水平的、垂直的和斜向的,裂縫的部位和走向随受到撞擊荷載的作用點、大小和方向而異;裂縫寬度、深度和長度不一,無一定規律性。
原因:
1)拆模時受外力撞擊;
2)拆模過早或拆模方法不當
預防:
1)現澆結構成型和拆模應防止受到各種施工荷載的撞擊和振動;
2)達到拆模強度後,方可進行拆模;
3)拆模應按規定的方法及程序進行;
4)在砼結構未達到設計強度前,其上避免堆放大量的堆重
凍脹裂縫現象:結構構件表面沿主筋、箍筋方向出現寬窄不一的裂縫,深度一般到主筋,周圍砼酥松、剝落。
原因:
冬期施工砼結構構件未保溫砼早期遭受凍結,将表層砼凍脹,解凍後鋼筋部位變形仍不能恢複,而出現裂縫、剝落。
預防:
1)冬期施工時,配置砼應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并摻适量早強抗凍劑;
2)對砼進行蓄熱保溫或加熱養護。
混凝土結構冷縫現象:上層混凝土澆築在已經凝結的下層混凝土上,未按照施工縫的方式進行處理。
原因:混凝土澆築過程混亂,缺乏有效的組織;混凝土供料慢,施工速度慢于凝結時間。
危害:混凝土冷縫是混凝土結構中粘結強度較低、質量較差的一個危害嚴重的病害面。混凝土冷縫面的抗剪承載力明顯不足;冷縫形成建築物的滲漏通道;
對于混凝土結構的冷縫目前沒有很好的處理方法,隻能是盡可能避免發生,尤其是在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中要避免發生冷縫現象。施工速度慢的時候,采取薄層施工方式避免凝結;
施工面的混凝土已經初凝後,暫停施工,對已經凝結部位
采取施工縫的方式進行處理。
冷縫嚴重影響混凝土結構的受力狀況時,應采取補強的方法進行處理 。
表面不平整表面不平整現象: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闆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一)、産生的原因:
1、混凝土澆築後,表面僅用鐵鍬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闆未支承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撐松動、泡水,緻使新澆築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
3、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
二)、防治措施:
嚴格按施工規範操作,澆築混凝土後,應根據水平控制标志或彈線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後澆水養護;模闆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應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承面積,并防止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在澆築混凝土時,加強檢查,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問題圖片
亮點圖片展
鋼筋樣闆展示
現澆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缺陷
按照對結構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美觀等方面的影響程度,劃分為嚴重和一般質量缺陷。
現澆結構的外觀質量不應有嚴重缺陷:對已經出現的嚴重缺陷,應由施工單位提出技術處理方案,并經監理(建設)單位認可後進行處理,對經處理的部位,應重新檢查驗收。
現澆結構的外觀質量不宜有一般缺陷:對已經出現的一般缺陷,應由施工單位按技術處理方案進行處理,并重新檢查驗收。
混凝土表面質量缺陷的修補與處理
(1) 表面抹漿修補:對數量不多的小蜂窩、麻面、露筋、露石的混凝土表面,為保護鋼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蝕,可用1∶2~2.5水泥砂漿抹面修整。
(2) 細石混凝土填補:嚴重蜂窩或露筋較深或存在孔洞時,應鑿除不密實混凝土,清水洗淨并充分濕潤後,支設模闆,再用比原強度等級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補并仔細搗實。
(3) 水泥灌漿與化學灌漿:對于寬度大于0.5 mm的裂縫,宜采用水泥灌漿;對于寬度小于0.5mm的裂縫,宜采用化學灌漿。
混凝土防治措施(1)、混凝土澆築前,監理工程師應檢查水電供應是否保證、各工種人員的配備情況;振搗器的類型、規格、數量是否滿足混凝土的振搗要求;澆築期間的氣候、氣溫,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蓋材料是否準備好。針對不同的闆、梁、柱、剪力牆、薄壁型構件應要求采用不同類型的振搗器;當混凝土澆築超過2m應采用串筒式溜槽。
(2)、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必須按照公司制度要求安排監理工程師全程旁站。旁站過程中主要控制以下問題:
1)、注意觀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等性能,若有問題,應及時對混凝土配合比作合理調整,澆築過程中嚴禁私自加水。
2)、督促施工單位控制好每層混凝土澆築厚度及振搗器的插點是否均勻,移動間距是否符合要求。
3)、對鋼筋交叉密集的梁柱節點是否振搗到位,以防出現蜂窩、麻面。
4)、檢查确認施工縫的設置位置是否合适,使施工單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澆築順序,保證分區、分層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
5)、嚴格控制結構構件幾何尺寸,發現漲模、跑模應立即安排人員整改。
6)、要求施工單位現場制作混凝土試塊。
混凝土振搗(1)、震動棒要快插慢拔;插入得快是為了避免表層振實了,下層還沒有振實,拌和物形成分層;拔得慢是使拌和物得到振實,同時使拌和物插入形成時的孔洞能用周圍的拌和物來填實。
(2)、要注意振動棒的間隔距離,使拌和物不緻漏振。
(3)、振搗孔的排列一般有行列式和交錯式(梅花式)兩種。
(4)、根據結構截面和配筋的不同,振動棒可以直插,也可以斜插,不拘于一種形式。
(5)、振搗時要使振動棒避免直接振動鋼筋、模闆和預埋件,以免鋼筋受振位移,模闆變形,鐵件移位
混凝土養護混凝土澆搗後,之所以能逐漸凝結硬化,主要是因為水泥水化作用的結果,而水化作用則需要适當的溫度和濕度條件,因此為了保證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條件,使其強度不斷增長,必須對混凝土進行養護。混凝土的養護包括自然養護和蒸汽養護。因蒸汽養護不常用,所以這裡我們着重學習自然養護。
覆蓋澆水養護符合下列規定
(1)、覆蓋澆水養護在混凝土澆築完畢後的12h以内進行。
(2)、混凝土的澆水養護時間内,對采用矽酸鹽水泥、普通矽酸鹽水泥等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
(3)、澆水次數根據能夠保持混凝土處于濕潤的狀态來決定。
(4)、混凝土的養護用水與拌制水相同。
(5)、當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
注:歡迎大家關注小編的微信公衆号“土木智庫”,裡面有小編整理的建築行業的衆多資料,有一建、二建、造價、消防視頻和課件,歡迎大家的加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