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裡的冰與冰箱裡的冰有什麼區别?”
都是冰,卻有着唯一的區别,一個是在天然環境下形成的,一個是人工作用下制作的!
這就好比天然鑽石與培育鑽石了,都稱作鑽石,但是也就能從名稱上找出二者的差别。
培育鑽石也叫作人造鑽石,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早在1953年,培育鑽石就被研發合成出來,當時合成人工鑽石的公司是通用公司,使用的方法是PHPT高溫合成法,不過當年首次合成的人工鑽石還隻能用于工業用途,所以并沒有在珠寶界引起輿論。
接着在60年代CVD法被研究了出來,但寶石級培育鑽制造成本仍然較高,與天然鑽石相比沒有在價格上形成顯著優勢。
2016年多國寶石級人工鑽石技術成熟,價格仍為天然鑽石的70%-80%,直到2020年培育鑽石技術史詩級精進,才使得培育鑽價格僅為天然鑽石的20-30%,打開了培育鑽的價格優勢。
網絡圖
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有什麼異同點?共同點:
1. 成分:培育鑽與天然鑽石物理、化學、光學特性完成相同
2. 外觀:折射率、硬度與天然鑽石也是一模一樣的,包括瑕疵和純淨度等
3. 結論:培育鑽是貨真價實的真鑽。
區别點:
1. 生長環境:天然鑽石在地底形成,培育鑽石是實驗室培育出來的
2. 價格:培育鑽是天然鑽的三分之一的價格。
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的視覺效果是一緻的,肉眼看不出差别。甚至在淨度上,人造鑽石還優于天然鑽石。
2012 年 5 月,IGI 安特衛普實驗室檢測了 605 顆鑽石,令人驚訝的是,其中的 461 顆,外部特征和内部基本屬性和天然鑽石一模一樣,但鑒定人員發現細節稍有異樣。
最終通過層層檢測,用極為精密的儀器檢測出這一批鑽石在熒光或者氮含量方面和一般的鑽石有微小差異,最終鑒定為合成鑽石。
總之一句話總結:
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一樣,都是純碳結晶體,甚至擁有和天然鑽石一樣的光學性質、硬度和折射率等。
可以說,培育鑽石也是真鑽,但和天然鑽石不同的是,兩者一個是在實驗室中被人為地培育出來,一個是經曆上億年自然形成于地下。
早在1970年,培育鑽就開始被用于珠寶用途,但直到2002年,寶石級培育鑽才少量流入市場,2013年左右,才有部分國家的消費市場出現培育鑽的身影,但是在國内,培育鑽石的市場依舊等待開拓。
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一樣,也有國際證書(IGI和GIA),但是證書上會标注是培育鑽石 Labratory Diamond(實驗室培育鑽石)。
網絡圖
關于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的有趣事實:相當長的時間裡,人造鑽石的成本高。
據國外數據顯示,每年天然鑽石的開采量大約為26噸,但開采成本隻有40-60美元/克拉。雖然人造鑽石的産量早已把天然鑽石甩開,高達1000噸/年,但之前人造寶石級鑽石的合成的成本約為每克拉2500美元。(早于2012年)
幾乎所有人造鑽石是帶顔色的。而隻有0.01%的天然鑽石是彩色的。
人造鑽石大多數粒徑較小。在曾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多數合成鑽石的質量在1克拉(200 mg)至1.5克拉(300 mg)之間。
目前工業用鑽石的98%來自人造鑽石,主要用于機械加工和切割工具、導熱、光學材料和電子産品。而寶石級鑽石隻有不到1%來自人造鑽石,大多數仍然被天然鑽石所占據。
中國已經成為人造鑽石最大生産國,提供了全世界90%的人造鑽石。
宇宙中的鑽石多到你難以置信。在隕石中,就有3%的質量由碳組成,它們都以納米鑽石的形式存在,其直徑大多數為幾納米。而且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兩顆冰巨星,陰暗的天空中每天都不停地墜落着鑽石雨。那麼,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幾乎沒有差别,可以量産,為何鑽石價格還是沒有降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