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有量不生災,正堂寬敞出貴人”是過去在一些農村廣流傳的俗語。這句俗語,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堂屋”和“正堂”兩個名稱。要準确地理解這句俗語,就必須要把這兩種名稱弄清楚。
現在一些文章中認為,正堂和堂屋就是客廳。從傳統民俗的角度來看,正堂或者堂屋與客廳還是有一定的區别的,就是現在農村新建的樓房,正堂或者堂屋與客廳還是有區别的,不同混淆。另外,在不同的地方,因正堂或堂屋與客廳的功能不同,對客人的言談舉止方面的行為規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理解這句俗語,有必要理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1、堂屋在農村,堂屋有兩種含義,一是正屋居中的一間;二是指正屋。
我國傳統民居中,兩個柱子之間稱為開間,一排柱子串在一起稱為排扇,又稱為架。房屋的多為四架三間(也稱四排三間),也有六架五間,或八架七間,間數都要成單數,不能是偶數。古人認為房屋成單間就吉利,如果是雙間就不吉利。農村有“四六不成材”之說,意思是說,屋房的間數不能是四間和六間。明朝午榮編《工師雕斵正式魯班木經匠家鏡》(簡稱《魯班經》)一書說:
“一間兇,二間自如,三間吉,四間兇,五間吉,六間兇,七間吉,八間兇,九間吉。”
由此可見,房屋的間數成單數是我國傳統民居房屋建築的基本格局。因此,正屋的間數,不管是最普遍的三間,還是五間、七間、九間,因間數成單,就有最中間的一間,這一間就是堂屋。
古代建房嚴格按照封建等級制度,不是稱想建多少間就可建多少間,最高等級的房屋(宮殿)是九間,後來發展到十一間。比如,明朝初年,朝廷頒布禁令,對建房的間數就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侯至親王正堂為七至十一間(後改為七間)、五品官以上的為五至七間,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為三間。”在古代,如果普通百姓建五間以上的正屋,那就是違反封建禮制,叫僭越,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事,誰還敢這樣做?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一些古村落中,現在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絕大多數的正屋隻有四架三間的原因,平民百姓建房隻能用四架三間。
那麼為什麼堂屋又指正屋呢?事實上,這是一種古稱,古人把正屋稱為堂屋。
《晉書·藝術傳·淳于智》中有:“家人既集,堂屋五間拉然而崩。”唐朝顧非熊所作的《下第後寄高山人》一詩中有:“我家堂屋前,仰視大茅巔。”
從以上的句子可以看出,古代的堂屋指的就是正屋。後來,人們把堂屋的範圍縮小,直指中間的那間。再後來,木房子發展到建兩至三層樓房,堂屋則指中間一層的那間,二樓和三樓的就不是堂屋。随着民間建築技術的發展,我國古代民居中的正屋的“間”又分前後小間,前面的為明間,後面的為暗間,于是,正屋出現了三明兩暗和三明三暗的格局。堂屋屬于明間,因堂屋之門白天必須要敞開,堂屋比其它房間要明亮,有的地方把堂屋稱為明間。不過,也有的地方把堂屋稱為廳堂,因此,在農村堂屋和廳堂是一處地方的兩種不同的稱呼,地方不同,稱呼不一樣。
在農村,堂屋是舉辦家庭各種禮儀的場所,比如,結婚拜堂的“堂”,既指拜祖先、長輩,也指在堂屋中行禮,還是嫁進來的女人從此就是這一家人,老了去世後,可以放入堂屋,并作為祖先供後後祭祀。在湖南、湖北、重慶等地一些農村,男人通常把妻子稱為“堂客”,即堂屋裡的客人,說明夫家沒有把娶進來的妻子當外人。堂屋是供祖先牌位的神聖之地,也是祭祖的重要地方。堂屋又是家裡招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因此,堂屋在一些地方被稱為客堂。
2、正堂在農村,正堂,從居民的角度來說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房屋正中的廳堂;二是指正屋。從官府的角度來說,正堂指官衙的聽政大堂,也就是官府辦事的大廳;明清時期對府縣等地方正職印官的稱呼。從寺院的角度來說,禅林中,也就是指方丈室。從古代妻室的角度來說,正堂指正房,即嫡妻。
從上面的多個義項來看,農村俗語“堂屋有量不生災,正堂寬敞出貴人”之中的“正常”指正屋,或者堂屋。郭沫若的短篇小說《牧羊哀話》:
“正面家屋,是一列三間;中間正堂,兩邊住房。”
這句話中的“正堂”指的就是堂屋。正堂和堂屋兩種稱呼,在農村有類似的漸變過程,正堂最先出現在《周禮》。
《周禮·考工記·匠人》說:“殷人重屋”。 漢代學者鄭玄注釋為:“重屋者,王宮正堂若大寝也。” 賈公彥撰寫的《周禮義疏》注釋說:“王宮正堂若大寝也者,謂對燕寝側室非正,故以此為正堂大寝也。”
正堂在古代多指王宮貴族所住的主屋,其後官府衙門辦事大廳及官員居住的主屋也稱為正堂,再後來指正中的廳堂。過去很多官宦人家出自農村,告老還鄉後,都要在家鄉修建宅院,宅院中的正屋或堂屋就稱正堂。如此,他們的後裔也就習慣了這種稱呼,老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些官宦後裔經曆數代後,也就變成了平民百姓,但這種習慣稱呼沒有變。這就像農村一些姓氏一樣,因祖上做過開府的大官,其後代在祭祖時,依然稱自家為府,而祖上沒有人做過開府大官的姓氏,則稱自己家為宅。久而久之,“府”成了對别人家的尊稱,不管别人家祖上是否出過開府的大官,對别人家普遍以“貴府”尊稱。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一些地方正堂與正屋也就為同一稱謂,同樣,到後來堂屋和正堂也是同一種稱呼。隻是正堂的名稱多用于官府、寺廟,平民百姓對這些地方懷有敬畏之心,比較忌諱,民間把正房中間一間通常稱為堂屋或者廳堂,隻有少數地人稱為正堂。
3、堂屋、正堂與客廳現在有一些人把農村的堂屋或正堂與客廳劃等号,從農村現實情況來看,是不準确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地方習俗上來說,堂屋或正堂的功能不同,用途也不同。有的地方堂屋或正堂與香火堂分設,也就是說,堂屋或正堂平時不供祖先牌、家譜軸子等,而是放在另外的房間,隻有到了逢年過節時,才把祖先請到堂屋或正堂,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通常在香火堂敬祖先。比如,我國黃河流域的一些農村(并非全部)就是如此。因此,這些地方平時的堂屋或正堂用來接待客人,也就起到了客廳的作用。因此,這些地方在堂屋或正堂,平時也就沒有多少禁忌,客人就像在現在客廳一樣,坐姿和說話可以随便一些。
另外一些地方的農村,比如,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一些農村,祖先牌就長年放在堂屋或正堂内,堂屋或正堂兼有香火堂的功能,每逢農曆初十和十五,包括逢年過節,都在家裡敬祖先。因此,這些地方的堂屋或正堂,是比較莊嚴而神聖之地,各種禁忌比較多。說話不可高聲語,也不可說髒話,不禮貌的話、不能争吵等,坐姿不可東倒西歪,也不可翹二郎腿、張胯、腳踩踏椅子凳子等。因此,這些地方在堂屋或正堂接待,客人往往比較拘謹。
因此,除一些重要客人先堂屋或正堂接待,然後就進入其他房間交談。南方一般是火塘屋,有的地方又叫茶屋,這種房間是冬天烤火兼廚房和家裡人吃飯的地方,夏天通常用來做飯廳。北方也有類似的房間,燒有火炕取暖,稱為炕房,冬天用來取暖、吃飯兼卧室。一般來說,農村冬天接待客人,都是放在有火烤的地方,農村有一句俗話說:“爹娘親不如火親”,在過去農村,接待客人離不開火。通常來說,家裡來了重要客人安排在堂屋或正堂吃飯,普通客人也就在平時吃飯的地方吃飯。
舊時,農村大戶人家又不同于普通人家,由于他們的宅院寬敞,房屋比較多,有專門的廚房和飯廳,有專門的書房,還有專門用來接待客人的客廳。隻有家裡來了貴重客人,才放在堂屋或正堂。農村普通人家,因房屋比較狹窄,也就是上面介紹的那樣,都是在火塘屋或炕房接待客人。
現在農村,很多地方都建了小樓房,堂屋或正堂設在一樓中間,二樓以上就是套間,與城市中的套間一樣,幾室幾廳,有專門的客廳、飯廳。堂屋或正堂具有臨時接待來訪客人的部分功能,但并不完全與客廳劃上等号。
因此,不管是過去的農村堂屋或正堂,還是現在的農村堂屋或正堂,堂屋或正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客廳,兩者之間是有區别的。
4、“堂屋有量不生災,正堂寬敞出貴人”的意思這句俗語說的是農村民居的一種格局,即在建房屋的時候,堂屋或正堂,要比左右兩邊的房間要寬敞。“堂屋有量”,就是說堂屋要有一定的容量,當然是比兩邊房間的容量要大一些;“正堂寬敞”,指的是正堂要比兩邊的房屋要寬闊一些,或者說寬大一些。如果兩邊的房間要比堂屋有容量,兩邊的房間要比正堂要寬敞,堂屋也就顯得狹窄,那就不符合傳統建築的格局,也适合民居建築的審美觀。
當然,這種堂屋子“有量”和正堂的“寬敞”,并不是無限制的,要考慮到房屋結構的協調和美觀,即符合建築美學原理。
事實上,人們在宅院格局之中,把正屋稱為主,即主屋,主屋中又把堂屋或正堂稱為主。廂房為輔助建築,為次。在農村傳統民居中,廂房不能高于正屋,通常來說,要比正屋稍矮一點,但又不能太矮,這樣就突出了主屋,有了主次之分,又使主次房屋之間有搭配合理。
同樣的道理,正屋的開間也有主次之分。人們通常說房屋“四六不作主”,一座正屋四間或六間,那一間在中間,那一間是主,分不清楚。四間的正屋,有兩間在中間,兩間都是主?六間的正屋有四間在中間,四間都是主?兩間或者四間相争,不就是沒有為主的開間了嗎?
因此,民居也好,官衙的主屋也好,宮廷的主殿也罷,都是間數成單數,最中間的一間就是主,比别的開間容量要大,要寬敞。這就仿佛像是古代社會組織結構一樣,一家有一家之主,一縣有一縣之主,一府有一府之主,一國有一國之主。我國古代建築的格局充分融入了這種社會的組織結構。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農村堂屋或正堂是一家人主要活動的場地,也是一家人的公共場所,家裡幾乎所有的集體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比如,祭祖、婚禮、壽禮、喪禮等,參加的人數比較多。堂屋也是連接正屋其它房間的樞紐,很多地方的正屋設計中,正屋其它房間的出入,必須要經過堂屋。這樣,從實際生活需要考慮,堂屋場地也應要寬敞一些,以容納更多的家庭成員和親朋好友,不至于太擁擠。而其它房間都是個人的私密空間,當然就要小一些。
至于“堂屋有量不生災”之中的“不生災”,也就是說,堂屋容量比兩邊的開間容量大,家裡就不會出現災禍,也就是家裡平安;而“正堂寬敞出貴人”之中的“出貴人”,就是說家裡出傑出人物,或者地位高的人,過去農村通常把官員稱為貴人。這是古代人為了讓民間遵守傳統的建房規則,編撰出這樣一種迷信說法,未必真的就是如此。
如今,農村人所建造的新式房屋,依然采用堂屋或正堂比其它房間寬敞的這種傳統民居風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