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名是探源茶字的演變和形成
在中國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于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臯蘆”;唐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自《茶經》問世以後,正式将“茶”字減去一橫,稱之為“茶”。可見茶字的定形至今已有1200餘年的曆史。
茶起源于中國,卻流行全世界。世界各種語言中的“茶”,均從中國對外貿易港口所在地廣東、福建一些地區“茶”的方言音譯轉變而來。一般而言,“茶”字的讀音可分兩大體系,一是普通話語音:茶-“CHA”;二是福建廈門地方語“退”音-“TEY”。兩種語音在對外傳播時間上,有先有後,先為“茶”音,後為“退”音。
“CHA”音傳往中國的周邊四鄰的國家。如東鄰日本,直接使用漢字“茶”。西鄰古波斯語:“CHA”;土耳其語:“CHAY”;葡萄牙語:“CHA”。北鄰俄語:“чай”。南鄰印度、斯裡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羅語也叫“CHA”。在明末清初,西方遠洋船隊由廈門等地方語得知茶稱為“退”,随譯成英語“TEE”,拉丁文“THEA”,後來英語拼成“TEA”。至于法語系的“THE”,德語系的“TEE”,西班牙語的“TE”,都是由廈門語的“退”音和英語的譯音演變而成。
别名雅稱
茶之名,可謂多矣。先說别名,最常用的當數“茗”,茶即是茗,茗即是茶。由此派生的則有茶茗、茗飲。根據特點而來的别稱有:苦口師,冷面草,餘甘氏,森伯,離鄉草。根據功用而來的别稱有:不夜侯,滌煩子等。再說雅稱和美稱。唐宋時流行團餅茶,于是有月團、金餅等雅稱。此外,嘉木、清人樹、瑞草魁、淩霄芽、甘露、香乳、碧旗、蘭芽、金芽、雪芽、玉蕊、瓊蕊、綠玉、瓊屑等都是茶的美稱。這些美稱,對茶的喜愛推崇可謂溢于文字之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