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話是不能随便濫用的。要想聽懂一句話,你就必須有聽懂的積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聽聖賢跟他說一年,也不會明白的。
仔細看看認識的人,事業有成,學術有成,有錢的、發達的,成了名人、企業高管、有自己的買賣,惹得很多人都在圍觀羨慕,卻很人有少想到他們曾經付出的苦與累。其實,人與人是有區分的,每個人所受到的教育不同,知識儲備不同,做人做事的方式也不同,對事物的悟性就不一樣。
聽明白就是“悟”出道理了。宋代趙師秀《送湯幹》詩:“能文兼悟性,前是惠休身。”
“悟”在字典裡的解釋是:理解,覺醒,明白。所謂悟性,人人都有體會,但其強弱不同。它很難用文字表達,也不易以理論加以描繪,正所謂:“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它絕非玄學,是與規律的一種自然妙合,可看作是人類智慧源泉之一。
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文學家的吟詩作賦、藝術家們的獨具匠心,都是在開悟之後,而“君的一席話”也大抵如此。
悟性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悟”不是空穴來風,憑空得來的,更不是娘胎裡帶來的。古人說“學而知之”,是學在先而後知,是要有學的基礎,然後才會有知的結果。在文學創作中有一個名詞叫“靈感”,對它的解釋是知識的積累,和對事物感受的激烈碰撞迸發的火花,用來解釋“悟”是比較合适的。隻有我們經過艱苦努力,不斷地學習并達到一定理解事物的程度,才會有比較明顯、深刻的體會、逐漸領悟“一席話”其中的深刻内涵。
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捧打不回,這就是有無悟性的區别,智慧有大小,悟性同樣也有大小之分,悟性高,知天曉地,明古道今,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
仕途不順的王陽明被貶到了貴州的龍場,在這裡經過了艱難險阻,他最終發現一個道理,人世上的真善美假醜惡其實都是表面現象,真正的終極價值和規律其實都是隐藏在我們的心中,隻有勇于去發現我們心中的奧秘,傾聽我們心中的聲音,應按照我們内心的指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樣才能實現我們人生的理想。龍場悟道之後的王陽明寫了一篇文章,重點論述了心學和做人之間的關系,以告誡弟子。
世上的偉大人物,大多都是在大徹大悟之後才有會大成!讀書的真正意義在于更好的生活,以他人經曆過的事件以及一些世界之理來更好的指導生活,而不是沉浸在虛構或過去的世界中。把書中的思想與自己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形成對事物的看法。完成需要做的事,從而達到工作已完成,情操已陶冶的境界。
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讀書可能會比工作更開心,這可能是因為看别人的生活,不需要帶入自己的情感。而做自己的事情時,我們深陷其中,迷失自我,隻有自我得失,忘了基本的品質,故有了自己的情緒,做起事情來也沒那麼輕松。不能一味沉迷于讀書,卻不是将其置之不管,當以這些著作中的别人的生活方式,來放大自己的格局,而不是陷于當前的小小世界,不管除我之外的大世界以及未來。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萬事不可操之過急。愚者錯失機會,智者善抓住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幸運隻是給準備好的人。機遇真是“神奇”,它給“疑無路”的人帶來“柳暗花明”,不能讓屈心抑志。隻要努力把自己的知識基礎打牢,就會被明白人指點迷津,獲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幸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