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在絕大多數人來看并不是一個大毛病,但就是這麼一個常見的症狀,卻可能成為生命殺手!
“拉肚子”緻死率排第四
我們常說的“拉肚子”,在醫學上被稱為腹瀉。
一般來說,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少數人每天排便2~3次。
而腹瀉的人則是每天排便次數增多,一日可達十餘次或更多,糞便稀溏,甚至呈水樣,有時還會帶有黏液膿血。
此外,還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發熱、便中帶黏液、膿血以及裡急後重等症狀。
嚴重或持續腹瀉,還可出現頭暈、心慌、口幹、尿少、乏力等脫水表現,甚至出現電解質失衡、心律失常、休克等。
雖然腹瀉很常見,但這并不意味着它的傷害性不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腹瀉的緻死率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之後,高居各種疾病死亡率的第四位。
尤其是當我們遇到下面這5種腹瀉時,更要引起注意,并及時就醫:
急性腹瀉,伴有頻繁嘔吐、發熱、劇烈腹痛,或伴有頭暈、心慌、口幹、尿少等脫水表現者。
急性腹瀉,48小時内未見緩解者。
腹瀉伴有黏液血便者或黑便者。
慢性腹瀉,但同時具有結直腸息肉或膽囊切除術病史,或結直腸癌家族史的患者需要警惕。
既往長期便秘患者,近期出現大便習慣或性狀改變,出現腹瀉。
4種拉肚子是癌症信号
除了可以引起急性損傷外,腹瀉很可能是某些癌症的報警信号,一定要盡早就醫,接受正确診斷和治療。
腸癌:晨起腹瀉或腹瀉和便秘交替
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發生改變,是早期發現直結腸癌的重要指标。
由于腫塊及其分泌物刺激腸道,可使大小便規律的人突然變得大便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早上起床後腹瀉等。
特别是同時伴有黏液血便、膿血便、便中帶血呈鮮紅色或果醬色等,或原因不明的貧血、消瘦、無力時,要高度警惕。
胃癌:腹瀉伴惡心
如果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大便呈黑色,同時伴有食欲不振、體弱乏力,以及惡心、胃部灼熱感、上腹隐痛或脹痛等症狀時,要考慮腫瘤的可能。
40歲上的中年人,或患有慢性消化道潰瘍的人更要留意,及時做胃鏡等排查。
肝癌:腹瀉伴上腹部痛
中老年人,特别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出現腹部右上方不适、肝區腫大、悶痛并逐漸加重,或食欲不振、逐漸消瘦者,要盡早到醫院接受彩超、肝功、甲胎蛋白等檢查。
胰腺癌:長期慢性腹瀉
由于胰腺分泌液不足,部分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會出現腹瀉。
因此,難以解釋的上腹不适,反複腹瀉、脂肪瀉,消化不良,腰背部疼痛,以及非膽結石等引起的黃疸,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症狀,應該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檢查。
尤其是有長期吸煙史,或患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家族史等的高危人群。
腹瀉患者的自我護理
由飲食不節、水土不服等原因引發的急性腹瀉,如果便次不頻,且無發燒等感染征象,經過休息和飲食調理,以及适當的食療,有可能在持續3~5天後自行康複。
在此期間,大家可以按照下列方法做好個人護理:
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即選擇少油和少渣的食物,不要盲目禁食,以防引發低血糖等問題。
腹瀉急性期(8~12小時内):流質飲食,如藕粉、米糊、魚湯、去油的雞湯等。
病情緩解期(12小時後):由流質過渡半流質食物,如稀粥、細面條、豆漿、豆腐腦、雞蛋羹、小馄饨等,需少食多餐。
疾病恢複期(2~3天後):可過渡到正常飲食。
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有利于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疾病緩解期一天可吃4~6餐,恢複期應保證一天3~4餐。
細嚼慢咽
細嚼慢咽不僅能減輕胃腸消化食物的負擔,還有利于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充分吸收。
避免生冷
梨、西瓜、甜瓜、西紅柿等寒涼性水果會加重病情,各種冷飲同樣會誘發不适,腹瀉期間都應該避免食用。
要多喝水
腹瀉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因此,病人要多喝水、勤喝水。
便次越頻、便量越大,失水量就越多,補充水量也應随之增加。
飲水中可酌加适量白糖、砂糖、葡萄糖和少量食鹽,以補充流失掉的能量和電解質。
此外,大家也可以通過喝溫熱的菜湯、米湯、果汁飲料等方式補水。
編輯 / 孫超慧
資料/養生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