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遼闊,形成了我國鮮明的地域性差别,尤其是在飲食上面的區别,更是地域性極其明顯。南方人與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天差地别。那麼在曆史悠久而又火熱的武漢文化裡,他們都有哪一些特色的飲食習慣呢?一起來了解看看具有當地特色的武漢的飲食文化吧。
武漢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的重鎮,兼具南北風格。武漢的小吃以早點為主,武漢人又把吃早飯叫“過早”。過早食品有熱幹面、面窩、米耙粑、魚汁糊粉、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等。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食神”蔡瀾在微博上如此寫道。第一次在武漢街頭“過早”,蔡瀾“貪心”地吃了不少東西。熱幹面、蛋酒、糊米酒、生煎包、豆皮、雞冠餃、蒸餃、面窩、重油燒麥。
早飯對于武漢人來說一向都很重要,所以過早一向都是内容豐富,品種繁多。熱幹面也是武漢一大特色。武漢熱幹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并稱為我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即吃早餐)小吃。武漢菜秉承湖北菜系風格,湖北江河湖泊衆多,水産極為豐富,所以武漢餐桌上河鮮是必不可少的。武昌魚便是因為一九五八年毛爺爺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而名揚五洲。更有梁子湖河蟹,它也是武漢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糖蒸肉是湖北着名的傳統蒸菜之一,它與“沔陽三蒸”一樣,在全省内外享有盛名。黃陂人民講究“糖蒸”,每逢年節喜慶飲宴,要做一道香醇色紅、象征甜蜜美滿、象征甜蜜美滿、喜慶祥瑞的佳肴,它就是糖蒸肉,便以此作為待客上菜。而這道美肴還與宋代蘇東坡有些淵源。
武昌魚是馳名中外的水産,盛産于武昌縣和鄂州市共管的梁子湖中,封建社會時是貢品,現在是席上珍馐。烹制方法多種多樣,十分講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清蒸武昌魚,制作最佳的菜館是武昌大中華酒樓。這家酒樓由安徽人集資,創辦于1933年,以擅長烹任武昌魚着稱。由于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通常以武昌魚作為清蒸武昌魚的品名。
他們一般用一公斤左右的鮮活樊口鲂魚作主料,輔以火腿、香菇、冬筍、雞湯等十多種配料調料,上籠清蒸,嚴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處。蒸好後再在魚上綴上紅、綠、黃各色菜絲,使之色彩豔麗,香味撲鼻,魚肉細嫩,湯質鮮美。除清蒸外,他們還運用油焖、紅燒、花釀等法創制三十多種魚馔。
武漢還有兩條着名的小吃街分别是戶部巷和吉慶街。
戶部巷
戶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華的早點攤群20年經久不衰。清朝時候,這條百米小巷曾因毗鄰藩台衙門而得名。
武漢人将用早點,稱為“過早”。這最初來自了清代的一首《漢口竹枝詞》。後在别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被武漢人随意而隆重的提升“過年”般“過”的位置。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小巷入口處,銘刻着武漢市着名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寫的小記:“漢味早點米當先,戶部巷裡快熱鮮”,另一頭的巷口兩座石獅矗立,上方是着名書法家陳義經用泰山石刻風格題寫的:“漢味早點第一巷”。
戶部巷的鋪面以家庭為單位鋪陳開來,樓上是住家,樓下是賴以生存的食店。這裡的早點夠老,夠味道。有石婆婆的熱幹面、徐嫂子的鮮魚糊湯粉、陳家的牛肉面、高氏夫婦的稀飯和煎餅、萬氏夫婦的米酒等30多種特色小吃,較好地保留了武漢飲食文化的特色。
吉慶街
白天逛漢正街,晚上遊吉慶街,武漢人素有此說。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裡交彙,中外來賓和八方遊客在這裡歡聚。這裡已成為領略武漢都市風情的窗口。
吉慶街位于漢口着名的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樓附近。東起大智路,西至江漢路。别看這條有名的吉慶街夜市大排擋寬不過十幾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現出來,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吃飯的、服務的……幾百個台位擠得滿滿的,熱鬧非凡,特别是在午夜12點以後,整個氣氛達到高潮。
這裡沒有安靜的茶莊,沒有高檔的餐廳,但是你一不留神就可以從客人裡找出大學教授、作家或社會學家什麼的。吉慶街的客人們形形色色,不光是文藝界,還有體育界、政界;不光是中國人,還有外國人,不光是為吃而來,更多的是想感受這裡自由的氛圍,體味這裡的漢味風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