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攻是什麼情況?“佯攻”:真攻?假攻?李沖,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佯攻是什麼情況?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佯攻”:真攻?假攻?
李沖
在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第41集中,三次出現“佯攻”一詞:
(1)今天夜裡,你要帶領一支敢死隊潛伏到南幫炮台的懸崖下面,明天清晨,我北洋水師的陸戰隊将要對陸軍發動搶灘登陸的佯攻,到時候你就沖上炮台,炸毀那門對我北洋水師最具威脅的大炮。(丁汝昌語)
(2)弟兄們,今天晚上,咱們要借着月色,登上老虎山懸崖,去炸毀一直威脅我們的大炮。……海蛎子,帶領一隊配合海軍陸戰隊,假裝佯攻日本守軍,如果我們沒有爬上懸崖,絕對不能退縮!(龍翔宇語)
(3)軍門已經派海軍陸戰隊明天假裝佯攻,在這同時我們也要一并攻擊。(龍翔宇語)
第一處“佯攻”沒問題;第二處、第三處“佯攻”之前都又加上“假裝”,可就有問題了。
所謂“佯攻”,《現代漢語詞典》釋為“虛張聲勢地進攻”;“佯攻”的“佯”就是“假裝”的意思。“佯”是個文言詞,《孫子兵法·君争》雲“佯北勿從”,意思是:(敵人)假裝敗逃,不要追趕。在現代漢語裡,“佯”一般不獨立成詞,隻充當構詞成分;用“佯”組成的詞語,多用于書面表達中。例如:“佯裝”即假裝,“佯言”即詐言,“佯狂”即癫,“佯敗”即假裝戰敗……“佯攻”自然就是假裝進攻,亦即“虛張聲勢地進攻”。“佯攻”之前再加“假裝”,不僅疊床架屋,還令人費解:既然“佯”就是“假裝”,“佯攻”就是“假裝進攻”,那麼仿照雙重否定結構來理解,“假裝佯”豈非成了“真”?“假裝佯攻”豈非成了“真攻”?可這恰恰與說話人的本意相反。由此可見,“假裝佯攻”應當“剝”去一層“假裝”,或者改為“假裝進攻”。
“假裝佯攻”的語病可以歸入高考常考的因為用詞重複而導緻成分贅餘這一類。此類常見病例還有:“互相厮殺”,“厮”就是“互相”的意思,前面不宜再加“互相”;“十分酷熱”,“酷”就表示程度深,相當于“極”“甚”,前面不宜再加程度副詞“十分”;“勝利凱旋”,“凱”指勝利的樂歌,“凱旋”即勝利歸來,已含“勝利”的意思,前面不宜再加“勝利”;“過分溺愛”,“溺”形容沉迷而沒有節制,“溺愛”即過分寵愛(自己的孩子),已含“過分”的意思,前面不宜再加“過分”。
不過“假裝佯攻”與上述病例還有點不同。從邏輯上推敲,上述病例并沒有因為某個語義成分的疊加而使本來要表達的意思走向反面,甚至換個角度說,本意還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假裝佯攻”則适得其反,它把本意說反了。從這一點上看,“假裝佯攻”與高考曾經考過的“該市有人不擇手段仿造僞劣産品,對這種坑害顧客騙取錢财的不法行為,應給以嚴厲打擊”(1993年高考卷)一句中的“仿造僞劣産品”更接近:“仿造”的對象本該是“真優産品”;若是“僞劣産品”,那麼“仿造”成功的結果就應還是容易被識破的“僞劣産品”,這樣還有什麼欺騙性和危害性呢?同理,“假裝”的對象本該是“(真)進攻”;若是“佯攻(假裝進攻)”,那麼“假裝”成功的結果就應還是容易被識破的“佯攻(假裝進攻)”,這樣還有什麼迷惑性呢?所以“仿造僞劣産品”“假裝佯攻”都不合事理邏輯,都把本意說反了。
當下媒體上“假裝佯攻”之類的說法時有所見,同學們再遇到此類說法,可不要被其重重“假裝”蒙住了雙眼哦。
源自《語文報·高中版》第1007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