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是河南漢族當地的一種曲種之一,河洛大鼓是擁有一定的文化市場以及相當的數量同種,上至宮廷殿堂,下至鄉間田野,都是很喜歡聆聽這種曲種來消遣時間以及欣賞這種文化藝術。那麼,大家對于河南的河洛大鼓有多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藝術文化吧!
河洛大鼓的來源
據洛陽地方志記載,河洛大鼓形成過程和初創時間為:清末以前,洛陽城鄉流傳較廣的曲藝形式稱“琴書”。約在清末民初,偃師縣琴書藝人較集中的段灣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陽學藝,學會了當地的“鼓兒詞”。并與洛陽方言琴書結合後,逐漸形成了具有洛陽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陽大鼓”等名稱,“河洛大鼓”的名稱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
河洛大鼓演唱方式簡單,不用舞台燈光,更不需化妝,一桌一椅而已,有自拉自唱的,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數人伴奏的。伴奏樂器以專用的說書墜胡為主,兼配二胡、三弦、秦琴、小提琴等。演唱工具有小書鼓、鋼闆、醒木等,這些工具既能擊節,烘托氣氛,也可做道具。小小鼓槌,寫文為筆,論武為槍,催馬揚鞭,蕩舟成漿,鋼闆鈍而無鋒,做刀劍而似有刃,做鏡則如有影。說書桌一席之地,可馳騁千軍萬馬,說書人一張利口;可描述萬千風流,每當夜晚降臨,書場客滿,雖沒有錦幕低垂,景色變幻,而說書人舌綻蓮花,以一當十,虛中求實,鋼闆,鼓點伴随着悠揚的墜胡伴奏,演述今古,叙事狀物,言情縷心,傳真描神,别有韻緻。
河洛大鼓曾經的繁榮
解放後,由于政府的重視和扶持,更使河洛大鼓煥然一新。從形式到内容又注入了新鮮血液,由過去專供消遣解悶的藝術發展成為歌頌新生事物,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不可缺少的藝術工具。文革前後,因電影、戲劇等形式單一。電視尚未普及,河洛大鼓這種藝術形式卻如魚得水,發展得紅紅火火,其演員衆多,名家輩出,紅透了洛陽,風靡了豫西,跨越了黃河兩岸。同時,由于地域和師傳的關系,不同的河洛大鼓藝人各自有不同的演唱風格,如朵朵鮮花,點綴着地方文藝的百花壇。
然而,同京東大鼓一樣,河洛大鼓這個粗犷、純樸,帶有濃郁的鄉土風味的地方藝術,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滄桑,曾有着輝煌的過去,如今昔日風韻已經不存。值得慶幸的是,河南有關部門已于2003年9月份啟動了為期十年的河南文化遺産搶修工程。據悉,河洛大鼓也被列入搶救項目,這使我們看到了這種藝術的曙光。挖掘、整理和搶救這一文化遺産迫在眉睫,重振河洛大鼓是每一個鼓書演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有每一個有識之士的義務,任重而道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