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是一個人在精神上的寄托。宗教信仰也分很多種,這個世界上分布着很多宗教,但并不是每個宗教都能帶給人們正能量,所以依照精神力量來說,分為正統教和邪教。那麼,你想知道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是什麼嗎?就跟着小編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古代拉祜族信仰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分為原始宗教觀念和原始巫術。拉祜人認為:日、月、星辰、風、雨、雷、火、草、木、鳥、獸、山、壩、江、河、石、鐵甚至建築物、工具、舊居地址等等都附有特定“尼”(精靈),相信自然界是充滿精靈的世界。
各種精靈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等級,它們各司其職,互不相屬,但人類不能觸犯它們,否則将會大難臨頭。因此,人們在進行生産活動、出遠門等等之前,都進行各種名目繁多的祭祀儀式,以此祈求各種精靈保佑人們平安無事,萬事如意。
各地拉祜族的原始宗教大都經曆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靈物崇拜、靈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極其複雜的曆程。原始宗教的重要手段是原始巫術,它主要通過占蔔、禳解、詛咒、盟誓和神判等儀式來表現并世代相傳。主持原始巫術、祭祀等原始宗教活動的人員稱摩八、席八或畢摩、貝瑪(與彜、哈尼族同),他們經自學,多掌握本民族傳統文化,少數人還掌握中藥知識和傳統曆法,深受拉祜人的尊重。
唐宋時期,佛教是南诏、大理政權的“國教”,屬于南诏、大理政權屬民的拉祜族先民也信奉佛教,“至大理末年,段氏與烏蠻三十七部關系破裂”。(《拉祜族簡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時間戰火四起,導緻拉祜族大規模的遷徙,佛随人遷,佛教儀式日漸簡化,但佛教思想仍以口碑形式根植民間。
明末清初,大理僧侶楊德淵及其門徒把大乘佛教傳入拉祜族地區,使拉祜族的佛教信仰再度興盛起來,至清朝嘉慶後,先後在今臨滄地區的耿馬、雙江等縣境内建立過四大佛教活動基地,據說各以一尊佛像為真傳;在今瀾滄縣範圍内建立過五個佛教活動中心,據說各以一部佛經為真傳。故拉祜民間有四佛四尊和五佛五經的說法。
由于大乘佛教在拉祜族地區的傳入一開始就與清朝政府相對抗有直接聯系,故佛壇都毀于戰火,佛經佛像多下落不明。傳入拉祜族地區的佛經今隻有一少部分,當今自稱佛祖後代的拉祜族地區有竹木結構,草蓋頂“波頁”(佛寺),但人們隻能以口碑形式傳頌佛祖的功德,佛教活動内容帶有濃厚的拉祜族宗教文化特色。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先後傳入拉祜族地區。
據有關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僅瀾滄縣境内拉祜族、佤族信兩教人數就達25000人以上。其中教徒最多、影響最大、活動範圍最廣的是基督教,它以當時瀾滄縣鎮邊區(今糯福鄉)的糯福為中心向外傳播到永安、東回、富邦、文東、上允等區鄉和滄源、雙江等縣拉祜族、佤族地區。
天主教的活動範圍較小。迄今為止,瀾滄縣等部分拉祜族仍信仰基督教,星期天進行禮拜活動,每年公曆12月25日過聖誕節。節日期間跳擺舞、吹蘆笙、彈口弦等,依舊屬于拉祜族傳統文化的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