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山喪葬習俗是這樣的 

唐山喪葬習俗是這樣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22:39:13

  對于送葬這一個程序,大部分的城市走的程序都差不多。

  隻不過在細節上略微會有些不同。

  而同樣對逝世者的尊重流傳下來的喪葬習俗,在唐山文化中有什麼講究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喪葬程序

  (一)裝裹

  人在彌留之際,遺囑說完,家人就為其洗身梳頭,由親屬給穿戴上預先備好的壽衣、壽鞋、壽帽,頭蓋白絹,内衣也全換新的。女性有的穿裙子,頭纏包頭,俗稱“穿裝裹”。一般穿戴完畢即咽氣。也有的是咽氣後再穿戴的。

  凡有身份地位的:男性,均着官服、官帽、官靴。女性,富貴的,要左手金,右手銀,着鳳冠霞帔或官襖、官裙,頭插金銀钗。穿完裝裹後,将亡人順炕沿暫放。此後,親人手扶門框腳踩門檻為亡人“叫道”:“xx三條道走當中。”一連幾次。再将死人用過的行李抛上屋頂,以示人亡。親人們号啕大哭,俗稱“叫過亡”。

  (二)戴孝

  死者家族在五服以内,皆穿戴用白布制成的孝袍、孝帽、孝鞋。子女穿重孝、披麻片或棉花、腰系麻批。一般親友腰挂一條孝帶布。為亡人戴孝有個傳說,來源于一個打柴人改邪歸正的故事,很早以前,在燕山腳下,住着孤獨貧窮的娘倆,媽媽含辛茹苦地把兒子拉扯大,靠兒子上山打柴為生。

  慢慢地媽媽老了,兒子覺得自己是家中的頂梁柱,對媽媽的态度就變了,讓他媽天天晌午前把飯給他送到山上,并時常打罵他媽。一天快晌午了,他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等飯,看見樹上有個烏鴉窩,窩裡有個老掉毛的烏鴉,一群小烏鴉輪番地把叨來的食物塞進老烏鴉的嘴裡。

  他聯想到“烏鴉返哺”,連鳥獸都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何況我是個人呢?他很後悔。這時媽媽一路歪斜地挎着小竹籃來送飯,他忙站起來去迎接,媽媽因有事飯送晚了點,怕兒子又來打她,放下竹籃扭頭就跑,“當”的一聲撞在一棵大樹上,頓時腦漿迸裂,流血而死。

  兒子抱着媽媽的屍體悔恨地哭得死去活來。為了紀念媽媽,提醒自己,他用白布蒙在鞋幫上,鞋頂上縫塊紅布頭。白鞋幫表示媽媽的腦漿,紅布頭代表媽媽的血。不論走到那兒,隻要看到鞋,就想起自己的過失,忠告自己不忘孝順老人。

  後來,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變化,就形成為死人戴孝的習俗。不過兒子鞋上的紅布頭轉到孫子、重孫子輩的鞋上。一直到老人“五七”後,才把孝鞋的白布扯掉。

  (三)停床

  也叫停屍。在過堂屋一側,用門闆或木闆搭好停屍床,男靠左側,女靠右側,頭南仰卧;也有停屍在東西卧室的,要頭西腳東,以示去西天之意。亡人停放床上時,要下鋪黃褥(或褥子),上蓋青單,以表示兒女孝順之意。

  每手握一塊糕點,以便去陰間路上防狗咬喂狗用。也有的在亡人身側或床下放一隻白公雞(布制的也行),以“避邪”用。床頭設案,點長明燈,擺四碟點心果品(有的擺豬、羊頭,果品和點心),焚香燒紙、行三獻禮,子孫哭泣盡哀。

  (四)報廟

  舊時,各村頭都設五道廟,供奉山神、龍王、苗神、蟲神、土地五神。人們平時生病、鬧災、死人、求子,都要上廟燒香,求神賜福消災,保佑亡魂去西天路上順利。

  喪家請來村中操辦喪事的人,俗稱“大操”,也叫“大執賓”,與他協商喪葬儀式,辦多少天,拿多少錢,怎麼辦?然後由大操去操辦事宜,分配角色,各執其事。首先為孝子們制作孝衣,為亡人準備“導道車”(紙紮)一輛,将亡人中指(男左女右)拴上麻線,引魂于車上,孝子們邊行動邊說:“爸爸(或媽媽)上車吧,要朝西天大路走”,把魂引上車,也叫引魂。

  親人們披麻(腰束麻繩)、戴孝(白孝袍、孝帽、孝帶、孝鞋)列隊到五道廟或土地廟送魂、燒紙;也叫“送倒頭紙”、“點漿水”,邊走邊嚎哭。窮苦人家紮不起紙車,則用一把掃帚作導道車。此後,一日三餐前都要向廟送紙。

  親屬與來客列隊哭至廟,男前女後,外甥提燈籠在前,孝子雙手端盛紙錢的盤子,後是親朋。盤中紙焚于廟的香爐内,再列隊回家,去回都要嚎哭。紮紙紮,一般人家紮有九蓮燈、車馬、金銀庫筒。富貴人家還要有童男、童女、金剛、開路鬼、金銀山、紙獅、紙廚、椅子、燈等。

  (五)報喪

  人死的當天,大操要派人寫白紙字帖子,按主人指定的親友家送信兒,叫“報喪”。報喪人要由主人指定在誰家用飯,不用飯的戶不進屋,送了信兒或交了帖子即回。親友接到噩耗後,要備好燒紙、點心、挽聯、幛子和祭禮前往祭吊。

  亡人家門前設帳桌,有專人接紙、收祭禮。

  (六)出殃榜

  亡人家大門前出示殃榜,寫明亡人的姓名,生卒年月及與主祭人的關系。喪父為“故顯考”,喪母為“故顯妣”。殃榜的字數為男單女雙,于門側“男左女右”。用長竿挂起“挑連紙”,一歲一條,另加兩條,天地各一條,年長者尺寸長,年輕者短,紙條下邊,男的剪成箭頭形,女的剪成燕尾形,以示區别。

  (七)吊唁

  也叫“吊紙”、“奔喪”、“吊孝”。親友、鄉鄰到死者屍前嚎哭,跪拜磕頭,鼓樂隊奏哀樂,大操指揮,高喊“照客”、“伺帖”。接待吊唁的為亡人的晚輩,在旁跪陪。雙親都已死亡的跪雙腿,單親死亡的跪單腿,男客由男人陪跪,女客由女的陪跪。客人吊孝完,男女孝子向客人叩頭“謝孝”。大操高喊“謝”。

  (八)入殓

  将亡人屍體由停屍床裝入棺材叫入殓。一般停屍第二天或第三天入殓。先由死者長子用扁擔或木棍将屍體撬動一下,為“撬殃”。然後将屍體搭入棺内。棺木放在院中搭好的靈棚内,并用長闆凳墊起。棺内底鋪草木灰或石灰、木炭。兒女在屍旁撒銅錢。

  富裕人家要裝上古董、器皿及金銀财寶。然後用土坯或棉圈墊穩屍體。女兒為死者用棉球醮水,洗臉淨面,擦五官,謂之“開光”。親人基本到齊後,瞻仰遺容,哭罷就由木匠蓋棺釘木楔。全家跪哭棺旁,釘東西楔子時,兒女們哭訴“爸爸(媽媽)東躲釘、西躲釘,三條道走當中”。

  封棺加釘後,靈柩前設香案,擺供果,兩側擺紙人紙馬(牛)、金銀庫筒等,孝子們靈前燒紙、大哭,以示對亡人永别之情。直到出殡前,親屬們一日3次到五道廟送紙,夜間輪流守靈、燒紙。有吊唁者、孝子陪吊緻謝。

  靈柩一般在靈棚停放1~3天。富家停放7天或更長。停靈期間富戶人家要請僧道誦經,超度亡魂。靈棚内挂出挽幛、挽聯。一般人家,都請喇叭班子,也有的人家請兩班,對台吹奏,以纟食 亡人和觀衆。出嫁的女兒及孫女們,則競相出錢,加吹曲調,獎勵鼓樂手。

  (九)發送

  發送也叫“送路”,是治喪儀式中的高潮,意思是為亡人魂歸西天送行發腳。一般在出殡的先天晚上舉行。程序是:先“取魂”,是最後一次孝子們去五道廟送紙、領魂。由孝子4人擡着蓮花椅(紙紮),椅上放着亡人的“裹頭”,也叫“挑連紙”。

  送紙隊伍到廟時,女兒在廟内周圍撒紙錢環繞,口稱:爸爸(媽媽)回家吧,用手将“魂靈”抱上椅子,擡回家中。将“裹頭”穿上亡人的衣服,再放入椅子,擡到亡人生前的住室,與女客人行告别禮,再擡到大門口與男客人行告别禮。

  然後列隊發行。“裹頭”前有8名男孩手持蓮花燈引路,後邊是九蓮燈,少者8對,多者30對,接着是鼓樂隊,親朋列隊在後。孝子們擡着“裹頭”沿村主要街道轉一周,以示向鄉親告别。各戶在門口擺“路祭”,有糕點、茶水、燒紙等,并跪拜行禮。

  然後列隊來到五道廟前,舉行告别儀式:親友逐個向“裹頭”行告别禮,孝子跪兩旁叩謝,由大操指揮。禮畢後,列隊繞莊至十字路的西行道口,将荷花椅、九蓮燈、車馬庫筒等堆燒,孝子及親友痛哭,所謂亡魂已去西天,親屬們遂歸。

  (十)出殡

  也叫“出靈”、“埋葬”。一般在亡後的第三天午飯後進行。衆勞忙人将棺材擡上杠架至墳地埋葬。出殡前,衆兒孫要跪于靈前賀祭,棺材外套棺罩。棺罩,即以竹木為架,頂凸起,頂中央鉗以木刻、外塗金粉的球形體。框架外,裝襯紅緞繡龍鳳的帷幕。

  發葬入墳時,棺與罩同起,孝子(長子)手執引魂幡,摔碎喪盔(停屍時燒紙用的盆),長媳抱罐(即香水罐,在罐内插一棵蔥,放少許香油),兒孫們在棺前倒行百步或出村時方可轉身前行。一路喇叭鳴鑼在前,家屬親友列隊在棺後随行,号啕大哭。

  有人在隊前扔打狗棒、撒路錢,叫“買路錢”,以備死者去陰間路上賄賂小鬼,不受刁難,棒打野狗,平安地升入天堂。送葬隊伍行至村外稍停,與家人、親友告别稱“行路祭”。祭禮完畢,大操宣布亡人祭祀,如“五七”、“周年”等,通報親友按時來祭,然後親友離散。

  家人與至親繼續送殡至墓地。下葬時繼嗣長子或長孫填第一鍬土,其他孝子随後也扔一鍬土,家屬們大聲哭叫。棺入墓穴前,穴的底部挖一小坑,内放一瓦罐,罐内放一條活小魚作為陪葬。填土時将“香水罐”放在棺材外頂端,孝子們脫去孝服,将棉、麻扔進墓坑,把引魂幡立于棺蓋上,随填土不斷提高二三次,以示後人不斷升高。

  邊填土孝子們邊哭、邊在墳四周燒紙灑漿水。衆挖坑人堆土成圓或長方形墳頭。墳頭堆完,棺罩擡回,衆親屬停哭而歸。葬後3天内,每晚去墳前燒柴,謂之“燒炕”,為親人取暖。

  (十一)圓墳

  下葬的第三天,子女們要去把方形墳丘堆圓。用秫稭折成的門,在新墳上插3道。亡人有功名業績的,後人為其立石碑,銘刻其生平,這叫“圓墳”,也叫“開門”。親人要在墳前立一塊台石,當作供桌,子女們燒香,燒紙,上供,然後墳前跪拜,以示悼念。至此,喪葬儀式結束。

  (十二)祭祀

  “五七”。亡後35天為“五七”。家人與親友們要燒香上供、燒紙哭夜。迷信傳說,死者魂靈在這天要過5道閻君的難關,如有親屬兒女哭送,可免去魂靈受審的苦難。這天除宴請親友外,對幫助辦理殡葬儀式的大操及衆多勞忙人,要進行宴請,以示謝意。

  亡人百天,要過“百日”。一周年要進行“周年”祭。每到清明節要掃墓。有的人家還要過“三周年”。這些節日親友們都要來燒香燒紙上供。富有人家有廟堂的,祭祀于廟堂;一般戶房中設一龛,供奉神主。逢年、過節、初一、十五焚祝,出入門禱告,四時供鮮,生子娶親諸事必祭,節日尤其是春節必祭,這叫“祭祖”。

  建國後,各地五道廟被拆除,喪葬儀式進行了改革。唐山市各縣區在六七十年代先後建起了火葬場。各級人民政府提出了一提倡、二停止、三代替的号召,即提倡火葬;停止用棺材、停止土葬;用花圈、默哀、白花、黑紗代替披麻戴孝跪拜燒紙,用開追悼會、遺體告别代替送行,用骨灰盒代替棺材。

  對社會有較大貢獻的人死後,由村或單位主持召開追悼會,戴黑紗、放哀樂,以寄托哀思。一般群衆,長輩逝世,也隻是戴黑紗,以示悼念。總之喪俗明顯簡化。

  80年代以後,舊俗有所擡頭,喪葬采用停床、報喪等“一天拱”儀式。親友送葬禮、挽聯、挽幛等,中午宴請親友,骨灰盒有的存于骨灰堂,有的仍像棺材一樣埋進土中、圓墳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