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大自然的美景更是數不勝數,而且我國曆朝曆代更是創造出令人歎為觀止的景觀,茶馬古道就是曆史上留下來的物質遺産,在全世界更是非常具有聲譽,你知道茶馬古道是什麼嗎?本期城市文化為你解析。
茶馬古道是可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中國古代商業路網。它處于中國西南部的橫斷山區與西藏高原之間,起自中國四川省的成都、雅安,雲南省的昆明、思茅等地,終點為西藏自治區的拉薩以及東南亞等地。路網遍布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和西藏自治區,橫跨長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及雅魯藏布江等四大流域,為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着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其中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劍川縣的沙溪古鎮、祥雲縣的雲南驿、普洱市的那柯裡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内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産茶。而在内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産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産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産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并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着特定含義的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産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裡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産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隻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幹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幹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幹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甯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内。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内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别的。而且甘、青藏區曆史上并不處于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曆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
曆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隻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衆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曆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裡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