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霍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穿越千年,菜刀承載中國人美食傳統的同時,背後也有前浪拍後浪的産業叠代,刀光火影映射着品牌、技術、口碑、經營模式的輪回與升級。
張小泉菜刀事件,揭開了這個江湖的一角。百年老字号張小泉、王麻子、曹正興,新世紀的鄧家刀、十八子作,還有外部侵入的炊具制造商蘇泊爾,老中青3000多家企業在菜刀江湖撕扯競争。
好不熱鬧。
壹
曹正興偏居湖北,經曆過1955年的合作社,自1961年起連續五年在全省同行業曆次評比中均獲第一名,列為全國優質菜刀。在那個信息和交通都不通暢的年代,曹正興的名号沒有走出湖北,計劃經濟與管理固化,掃不盡陳舊設備的灰塵,90年代銷聲匿迹。
凋敝守舊的老字号經不起改革的春風,但能喚醒融入潮流的獨門小派。廣州陽江的李良輝就看到了希望。青年時李良輝在合作社學習制刀,因為父親戴上了運動的帽子,他放棄了手藝。改革的春風來了,妻子掏出四萬塊錢,“你開廠做刀吧。”
重慶大足的老字号鄧家刀根正苗紅,傳了五代。當時領導人到重慶視察,點名把鄧家刀帶到北京。這成了他們的宣傳賣點,也成了鄧家刀品牌的附加值。這個故事與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把張小泉的剪刀帶回皇宮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身在北京的王麻子遇到了鄧家刀這樣的強勁對手,也遇到了各類打着“王麻子”招牌的旁門左派。王麻子打不開新市場,生産斷斷續續,業績持續下滑,跌入了谷底。王麻子不想步曹正興的後塵,1995年,王麻子和北京市文教器材廠等工廠合作成立王麻子工貿集團公司,重新注冊了“王麻子”商标。此舉保住了招牌,但沒有改善虧損。
四年之後,拖着一條老命的王麻子被劃歸入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這招依然沒有奏效,虧損還在繼續,最終在2002年宣告破産。商标由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接收。
杭州的老字号張小泉重複了王麻子的命運,2003年,張小泉作為老國企破産。老字号們的輝煌時期在千禧年結束,新品牌已經在日本學習新技術。
貳
2004年,廣東陽江的李良輝到日本三條市考察,看到展廳裡日本刀具的價格比國内高十幾倍,心裡不服氣,回國聘請了技術團隊入駐鋼廠研發不鏽鋼刀具,成立了陽江十八子。
李良輝放棄了國産工藝碳鋼刀,癡迷于不鏽鋼材料。他當時不完全明白不鏽鋼材料的原理,經曆了上百次的工藝試驗都失敗了。他從這幾百次的失敗中慢慢摸透了這種新材質的脾性,做出的刀跟日本刀的性能越來越接近。
李良輝吸取了老字号招牌飄蕩的教訓。他認為刀具行業必須是家族企業才能掌握其訣竅并實現傳承。所以他把陽江十八子的公司管理交給孩子,大兒子管工廠,二兒子管公司事務,三兒子管基礎建設,女兒管進出口。十八子定下了不聘用職業經理人的規矩,甯願貸款也不上市。
技術與股權穩固之後,李良輝開始鑽研煉鋼技術,鑽研制刀工藝,逐步實現全産業鍊的十八子煉鋼制刀技術一體化模式。
經曆過國企改制的張小泉已經尋不到自己的繼承人,當時隸屬于杭州國資委。但國家沒有忘記這家老字号,2006年,張小泉被商務部認定為第一批中華老字号。民營企業富春控股看到了“張小泉”這塊招牌的價值,2007年,以先增資再股權轉讓的形式将其收歸旗下。
富春控股的張國标并非張小泉的後人,是名副其實的浙商大佬。他和家人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形式,把控着張小泉超過50%的股份。在将張小泉慢慢變為民營企業後,張國标任用了一批年輕人。2010年,張小泉開始市場化運營,迎接即将到來的電商時代。
脫胎換骨的張小泉把海外的産品引進中國,成為了許多知名國際刀剪具的代理商。在張小泉的店裡可以看到日本和韓國的産品。
與此同時,張小泉也布局線上渠道。通過自營電商運營團隊,張小泉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主流電商平台刀剪類銷售中排名前列,成為行業内吃電商紅利的頭部企業。
叁
王麻子既沒有像十八子一樣鑽研技術,也沒有像張小泉一樣引進國外的産品,隻能眼看市場被蠶食。拿着“王麻子”招牌的栎昌王麻子在2018年處在虧損狀态,淨利潤虧損279.01萬元,負債總計1407.45萬元。2020年營收僅僅為10.65萬元,淨利潤虧損27.89萬元,負債總計1430.45萬元。
在王麻子落魄的時候,張小泉線上銷售額達到了2億元,與頤和園、變形金剛進行IP跨界,推出了符合青年人口味的各類産品。在技術上,張小泉也引進了國内首台開刃機器人。2020年,張小泉刀具自産産量達到了146.3萬把,代工産量513.5萬把,收入1.65億。
李良輝帶領的十八子集團成了中國最大的菜刀生産基地,2015年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這個營銷額遠超張小泉2019年銷售額4.84億元。2020年“十八子作”品牌全網線上成交額達也突破了1.8億元。
在十八子的帶動下,陽江五金刀剪産業很繁盛,有1500家五金刀剪企業聚集此地,占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日用五金刀剪産量占全國的60%,出口占全國的80%。
鄧家刀也不甘人後。在當地政策的支持下,鄧家刀組建重慶鄧氏廚具制造有限公司,擁有3項國家發明專利及多項實用新型、外觀專利。在技術之外,鄧家刀也抓住了電商機會。盡管存在感較低,但鄧家刀始終處在小而美的階段。
各派紛争,刀剪行業迸發出了活力。隻有王麻子在逐漸被人們遺忘。誰才能拯救這家老字号呢?
肆
富春控股擦亮了張小泉的招牌,通過代工、品牌沉澱奔向菜刀江湖的盟主寶座。這給了陽江另外一家刀剪企業啟發。這家企業叫金輝刀剪,憑借給國際品牌雙立人、WMF代工積累了先進的技術。它曾經試圖創立自主品牌,但多次嘗試後都失敗了,所以在陽江一直被十八子壓着。
2020年,王麻子出售商标。金輝刀剪經過384輪的激烈競價,終于拿到了老字号的招牌。金輝刀剪馬不停蹄對“王麻子”進行改革,在産品用料和制造工藝上調整,推出了一系列新品,聲稱打造出了新一代王麻子。
金輝刀剪不負衆望,用了一年的時間,王麻子銷售量破了1億,金輝刀剪銷售收入4.9億元。王麻子英雄歸來,攪動着菜刀江湖,讓原本混沌的行業競争更加激烈。
張小泉為了能在坐上盟主的位置,将業務延伸至廚房電器、家居生活用具等品類。此舉相當于把自身最弱的地方敞開了,給菜刀江湖招來更強大的入侵者。蘇泊爾、愛仕達憑借其在廚房家電行業的領先優勢,以及建立的品牌優勢,也在蠶食刀剪市場。
張小泉沒有放棄,通過電商渠道、直播、跨界、品牌授權,把能利用“張小泉”這塊招牌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個遍。它隻有一個目标——要上市,在資本以及現代商業經營思路的加持下為其後續擴大市場份額占比提供更多火力,擠垮對手。
在招股書中,張小泉明确要将3.5億投向陽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項目,建成之後将實現年産各類産品超3000萬件。在擴産能的同時,張小泉也将實現從原料、工藝、生産、物流全産業鍊的貫穿升級。
張小泉此舉意在攻占十八子和金輝刀剪的大本營,搶奪兩家的技術人才,和早先建立的産業優勢,彌補技術不足的劣勢。
張小泉有60%以上的産品是代工生産的。在其獲得的135項專利中,外觀設計專利94項,實用新型專利39項,而最能體現研發技術的發明專利僅僅有2項。也就是說,張小泉長期以來的技術投入,更多是在對産品外形進行修修補補,而在實質的産品技術突破上,幾乎為零。與陽江十八子、金輝刀剪等注重生産技術的企業相比,毫無技術優勢。
為了财務數據漂亮,張小泉瘋狂拓展電商渠道,和加大營銷。2021年,張小泉上市成功,成為“刀剪第一股”。這直接刺激十八子、金輝刀剪、鄧家刀在營銷上投入更大的資金和精力,在營銷管理和經營思路上趕超張小泉。
伍
上市後的張小泉并不好過,不到一年,市值從53.18億跌到26.2億。電商給張小泉帶來業績,但沒有帶來豐厚的利潤。張小泉在電商和營銷上的支出巨大,限制其在産品技術端的投入。拍蒜斷刀門曝出算是揭開了這位菜刀盟主的真身。
在拍蒜事件曝出之後,同行陽江十八子、王麻子在抖音直播間24小時不間斷拍蒜,這哪裡是拍得蒜,簡直是在拍盟主的臉面。
十八子、王麻子也隻能拍拍蒜,作為後浪,他們還沒有能力把張小泉拍在沙灘上。根據歐睿統計的數據,以終端銷售額劃分,2020年中國餐飲加工用具市場中,除包含張小泉在内的頭部企業以外,其餘企業份額均位于2%。這樣的業态分布,誰也吃不掉誰。
縱觀菜刀江湖,王麻子以代賣貼牌建立江湖地位,張小泉肯定仰望過;張小泉靠品牌沉澱一騎絕塵,十八子肯定羨慕過;十八子、鄧家刀、金輝刀剪以技術突圍,張小泉也學習過。
但到底該不該家族經營呢?十八子、鄧家刀看着王麻子、張小泉走過的路,望着菜刀江湖的盟主寶座,應該能參透“殺死老字号的,就是标榜自己是老字号的”這句話吧。
*題圖購買于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