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身成仁”與“舍生取義”是儒學所主張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中國寶貴的精神遺産。2010年5月6日下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哲學系劉東教授做客《新人文講座》時,談到了中國近代為何落後于西方,他指出:“中國人沒有了為真理而舍生取義的精神,中國文明缺乏了前進的沖力……”
“殺身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而損害仁義道德的,但有為了成就仁義道德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舍生取義”出自《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意思是說,生命,是我想保存的;正義,也是我想保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時保全的情況下,那麼,我就舍棄生命保全正義。因為生命雖然寶貴,是我所願意保存的東西,但是我不能不顧及原則;死亡,是我所讨厭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讓我讨厭的東西,這時候,我就不逃避危險,而甯可選擇死亡。
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這樣的道德原則,曾經鼓勵了許許多多有志向的人們,為了自己的事業、民族和國家,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向惡勢力低頭。譚嗣同是中國近代舍生取義的典範。他在能夠逃跑的情況下沒有逃跑,而是選擇了舍生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