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桂林地道手工濾粉怎麼做

桂林地道手工濾粉怎麼做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5 20:00:02

粉條是怎樣制成的?讓我們跟随記者到平谷金海湖鎮滑子村的“漏粉”家庭手工作坊探個究竟。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拍攝 制作

“打水,打水!倒酒,倒酒!”将近70歲的倪進璞忽然站起來,棉布軍靴将桌子踩得吱吱呀呀響,右手托起一坨面放進葫蘆瓢裡,左手腕“铿!铿!铿!”磕着瓢沿,白色粉條根根從瓢裡探進滾沸鍋裡,轉成一圈一圈,漸漸呈出半透明狀。随即,75歲的倪百林撈起鍋中的粉條,梳理成條後放進啤酒水裡,片刻間再撈起來,粉條就像窗簾似的,被搭在長竿上,“嘿,小子們,這就是粉條子了,知道不?”

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鎮滑子村裡有一個“漏粉”家庭手工作坊,在半個世紀前,主人倪進璞從父親那裡接過班,給鄉親們做粉條。幾十年裡,鎮子上陸續開了數家機器粉條加工廠,但在每年秋冬季,仍有上些年紀的顧客,端着大盆薯粉登門“漏粉”。這是雙方半個世紀的默契:來漏粉的,需要材料自備,一切行動聽指揮;漏粉的,保質保量,分文不取。

桂林地道手工濾粉怎麼做(京郊手工人漏粉)1

将近70歲的倪進璞。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漏粉

竈膛裡紅旺旺的火苗,呲呲地在直徑85厘米長鐵鍋下響,蒸騰出的熱氣彌漫住大半個作坊間。氣溫已經零下,倪進璞沾着面粉的藍褂敞開着,他坐在一把放在木桌的椅子上,須發皓然,聲音嘶啞有力,揮舞着鑿了七個洞的葫蘆瓢,吩咐地面上站着的六七個鄉親,揉面團,添柴火,洗條子。

手工制作粉條的工序有養漿、揣芡、磕瓢、撈鍋、洗粉、挂粉。最難的工序是“磕瓢”,即一人用手腕擊打瓢沿,讓粉坨從洞裡探出來,形成粉條雛形,寬粉、細粉、湯粉,一根一條,粗細程度,是否均勻,全由在磕瓢人手腕的力度掌握。“磕瓢,用點勁,粉坨下來得快,就成細絲兒;減點勁,就成粉片。一開始磕瓢的人,就很難掌握住這種力度。”倪進璞說,自己20歲那會兒跟着學磕瓢的時候,總是将細的變成粗的,練了好久,才能将粉條粗細掌握自如了,“這些年,光瓢就換了十幾個了吧。”

桂林地道手工濾粉怎麼做(京郊手工人漏粉)2

制作手工粉條最難的工序就是“磕瓢”。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養漿不難,但考驗眼力。倪進璞用木棍在缸裡往往複複地攪,白白的水粉,從上到下形成一個漩渦,半個多小時不歇胳膊,直到缸底裡鋪上一層厚厚的澱粉,“擱以前的時候,這得用布兜子吊着,瀝盡水分,再晾曬。但現在可以用機器将水分甩幹淨了。”倪進璞輕輕捶打右胳膊,“就攪這麼會兒,胳膊已經酸了。”

揣芡,是個至少兩個人參與的力氣活。倪百林和兒子倪學春,還有同村倪文斌的父親,俯着腰,圍着一個大甕缸,沿着甕邊從下往上翻,三雙手按逆時針方向同時走動,面越團越硬,就越發需要讓人使力氣。“别停,别停!粉沒漏完,芡就不能停!”站在木桌上的倪進璞一邊磕瓢,一邊朝揣芡的人喊。75歲的倪百林,直起腰喘着粗氣,解開棉襖上面一個扣子後,看了倪進璞一眼,再接着揣芡。

桂林地道手工濾粉怎麼做(京郊手工人漏粉)3

揣芡是個力氣活,至少兩個人才能完成。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粉條漏不完,揣芡不能停。倪百林不時擡起頭,看着或細或寬的粉條“簌簌”落在滾燙的鍋裡。倪百林老伴負責撈粉,将鍋裡的粉條撈起,放進七八步遠的塑料盆裡。塑料盆裡水冰涼,有一股啤酒味,據倪進璞介紹,啤酒水洗粉的效果更好,具體什麼效果,也不好說清楚。

院子裡埋着六根木樁,前後、左右等距,上面搭起架子,參與洗粉的人們,需要仔細地将一根根粉條,纏繞在一尺來長的木棍上,這些粉條不纏不繞下端成線,少許過長的粉條,要用剪刀修剪。梳理好後的一挂粉條,就像村民家内室裡的門簾。

桂林地道手工濾粉怎麼做(京郊手工人漏粉)4

村民正在洗粉。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顧客

今年26歲的倪文斌,現在在亦莊一家企業工作,在他記憶裡,每到初冬這會兒,大人們端着地瓜粉去漏粉,那個時候,村裡有好幾家人都會漏粉,現在村子能手工漏粉的,就剩下兩三家了。“那個時候,也沒覺得多稀罕。看一眼大人漏粉,就跑出去玩了。現在,還真有些懷念了。”

以前燒玉米稭稈,那濃煙能将一院子人嗆得流眼淚,現在燒劈柴,幾乎沒有煙味,48歲的倪學春在揣芡後,在大門口深吸了一口煙,聽着爐膛裡的木柴,噼裡啪啦地響,将煙把踩在腳底下擰了半圈,抱着幾根粗劈柴進了作坊間。他拿的劈柴最粗,爐膛裡最多隻能放下兩根。“我們家的粉,漏完了,這是幫文斌家漏的。”倪學春說,漏粉工程量太大,都是兩三戶人家一塊漏,你幫我漏完,我再幫你漏。

“十一點半了,老爺子。吃飯吧!”“不吃飯!漏完最後一家再吃!”倪進璞從早上七點到中午十一點,已經給兩戶人家漏了粉,現在還差最後一家,“再漏完這一家,就不漏了。漏了一個月了,挺累。”

等下面的人們揣完芡後,倪進璞緩緩地站了起來,講話的聲音變小,磕瓢的手腕依然有力,眉間沁出汗珠。“這活很費力氣的,老用手磕瓢,手也疼啊。”倪學春提議倪進璞用塑料錘代替手腕,倪進璞用塑料錘敲了幾下,便扔到了一旁。

倪學春介紹,鎮子上已經有幾家粉條加工廠了,現在人們可以直接拿地瓜粉兒,去廠子裡加工,如果沒有地瓜粉,可以現買現做,廠子裡加工的粉,速度快,不需要人揣芡、添柴、洗粉,味道也和手工的差不多。“但不願意去那麼遠,自家村裡就有能做粉條的,去鎮子上幹什麼去呢?”

桂林地道手工濾粉怎麼做(京郊手工人漏粉)5

倪學春正在撈粉。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倪文斌有私家車,每到周末休息日從亦莊開車返平谷。“手工做的,和廠子裡産的,味道肯定是差不多。但我們村子裡就有做粉條的,何必舍近求遠呢?”他家請倪進璞做了100斤粉條,他預計這些粉條,可能要吃兩年。“也許,人工做粉條,越來越少見了。吃一次,少一次了。”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唐峥 校對 李世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