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靈長類與人類祖先

靈長類與人類祖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4:19:06

為了更好地進行動物研究,生物學家會将不同的動物按一定的标準起名并分類,就連對人類自身,也找了一些“親戚”,并給我們這個大家族起了一個名字,叫靈長類。在起名所用的拉丁語中,“靈長類”是第一等級的意思,那麼,靈長類是否配得起這個稱呼呢?

動物家族中的普通一員

靈長類作為動物中的“第一等級”,有什麼過人之處嗎?似乎也沒有,因為它們的發展曆史與其他動物并沒有什麼區别。

說起靈長類,除了我們人類外,剩下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猿猴了。從外貌上,我們能很輕易地将靈長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腦袋較大較圓,兩眼間距小,平行分布在臉部而不是兩側;四肢較為修長,關節可以靈活旋轉;具有可以抓握的手指和腳趾等。但是,這些“猴子”是像《西遊記》說的那樣,從石頭裡蹦出來,天生就長這樣的嗎?并不是。

靈長類與人類祖先(平凡與特殊的矛盾體)1

化石加基因研究發現,在恐龍稱霸地球的時期,動物們幾乎都是從蛋裡孵出來的。恐龍滅絕後,需要耗費母體更多養分和時間的胎生哺乳方式才出現。2013年,在收集和研究了包括齧齒類、鲸魚和人類等各類哺乳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推算出有胎盤類動物的共同祖先是一種恐龍滅絕後興起的小型食蟲類動物。

2015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生物學家斯蒂芬·切斯特在美國蒙大拿州找到了一隻6500萬年前的叫做普爾加托裡猴的哺乳動物化石。目前,普爾加托裡猴被認為是靈長類動物的祖先,因為化石顯示,它的腳踝骨可以靈活地轉動,以便抓握樹枝、在樹上生活,而這種腳踝骨在現代動物中僅在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雖叫做“猴”,普爾加托裡猴卻并不像猴,在複原圖中,它披着一身黃毛,長相和個頭都更像一隻松鼠。它的後代中,有很像松鼠的樹鼩,有像蝙蝠的鼯猴,還有的越長越像猴子。

真正的猴形生物出現在5500萬年前。中科院的古生物學家倪喜軍在湖北省荊州市發現了這隻被稱為阿喀琉斯基猴的靈長類動物的化石。阿喀琉斯基猴具有大腦袋、短下巴、長四肢和靈活手指等各種現代猴子的特征。但它也不是真正的猴子,因為約3500萬年後,當它的一部分後代變成各式各樣的猴子時,它的另一部分後代變成了沒有尾巴也很少毛的“猴子”——人類。

縱觀靈長類動物的發育樹,其實也隻是全體動物發育樹上的一個小小的普通分支,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似乎哪一方面都不符合“靈長”的意義。

生于平凡,卓爾不群

靈長類動物的起源并沒什麼特别,但為什麼如今是靈長類中的一員——人類在統治地球呢?靈長類憑什麼比其他動物更勝一籌?

要說靈長類打敗其他動物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承認勝出靠的是智力而非武力。那麼為什麼其他動物沒能發展出靈長類這樣高的智力呢?地球上的生物起源于海洋,最早的動物當屬海生動物,排除了各類器官混用的軟體動物、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等原始的動物後,第一種具有競争力的動物——魚類出現了,比靈長類“年長”約4億歲的魚類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智力呢?

靈長類與人類祖先(平凡與特殊的矛盾體)2

智力的載體是一個複雜的大腦,大腦中有許多的腦細胞和神經回路,而要支撐大腦活動則要大量的氧氣和能量。生活在水裡的魚類想要滿足這兩點顯然不太容易。氧氣不易溶于水,海水中氧氣含量更少,這意味着想吸入充足的氧氣,魚類需要有面積更大的腮,付出更大的體力。在水中運動受到的阻力比空氣大得多,魚類在保持流暢運動的同時還有額外的能量去支撐大腦發育嗎?

再看下一組出現在地球舞台上的動物——兩栖動物和爬行動物。它們的劣勢很明顯——體溫不恒定。我們知道,人們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思維是很遲鈍的,而在發燒時大腦也像一鍋“漿糊”,因此适宜的溫度對大腦活動可謂是必不可少的,變溫顯然很不可取。而曾經的霸主——恐龍一度離恒溫很接近,古生物學家測出的恐龍體溫與人類相近,但它們似乎将精力放在了發展體力上,腦體比重比人類要小得多,是典型的“隻長個子不長腦子”。

靈長類與人類祖先(平凡與特殊的矛盾體)3

鳥類是除了哺乳類外唯一的恒溫動物,但是飛行生活導緻它們無奈地放棄了大腦發育。為了減輕體重,鳥類先後放棄了胸骨、牙齒和膀胱等一系列器官。硬組織的消失顯著減少了體重,而膀胱和盲腸的退化則讓鳥類“随地大小便”,随時排出體内的廢物。做出了這麼多的犧牲,又怎麼會再長出一個更大的“累贅”的大腦呢?而且,小小的身子隻能吃下有限的食物,這些食物提供的能量要同時維持恒溫、支持飛行,再想要供應大腦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麼,其他哺乳動物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智力?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沒有靈活的雙手,海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海豚具有很大的腦容量,它們有獨特的語言系統,經過訓練能辨識物體甚至進行簡單的計算,但它們的智力心理水平仍隻與人類嬰兒相近,這與它們沒有雙手,不能制造和運用各種精細的工具有關。

複雜而矛盾的一類

因各種先天優勢和後天巧合而發展出的發達大腦,給靈長類帶來的不完全是好處,也導緻它們有着其他動物沒有的複雜而矛盾的情感和行為。不用說人類這一群靈長類動物有多讓人捉摸不透,就連各種猿猴都有許多迷惑行為。

大部分時候,猿猴們是很友愛的。靈長類動物會花費很多的時間照顧幼仔,在嬰兒期,母親常常環抱或背負幼仔活動;當幼仔稍大,它們與同伴玩耍時,父母親會守候在孩子周圍,并教給它一些自己的社會經驗。美國杜克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布萊恩·黑爾常年在德國萊比錫動物園觀察黑猩猩的行為,他數次發現黑猩猩媽媽會以搖頭或拉扯的方式,阻止幼仔做出一些危險行為,比如攀爬過高的樹木或将玩具塞入嘴中。

靈長類與人類祖先(平凡與特殊的矛盾體)4

父母親的照顧對靈長類嬰兒是不可或缺的。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恒河猴實驗。他将剛出生的小猴子與猴媽媽隔離開來,在小猴子的籠子裡放入一隻帶奶瓶的鐵絲猴子和一隻絨布猴子。結果發現,小猴子隻在饑餓時尋找鐵絲猴子,其他時間更依戀能帶給它溫暖的絨布猴子。然而,不會動不會說的絨布“媽媽”并不能給予小猴子完整的母愛,由絨布母猴撫養的猴子長大後性格極其孤僻,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成熟後甚至不能進行交配。

除了對自己的孩子,靈長類動物對其他的猴孩子也很友好。瑞士蘇黎世大學的人類學家在一群狨猴中做了以下實驗:将食物分别給不同的成年狨猴,觀察它們是否會将食物分享給向它們讨食的小狨猴。在重複進行了2581次試驗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有85%的成年絨猴會與幼猴分享食物,在有其他同類在場的情況下,分享的可能性更高。

但是,在這麼多溫情畫面的背後,猿猴們也有獸性殘酷的一面:為了繁殖自己的後代,殺死群體中他“猴”的幼兒。1965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動物學家杉山幸丸首次發現了長尾葉猴的殺嬰行為,新猴王“登基”後在第一時間殺光了老猴王留下的幼崽。這樣,群體中的母猴就會快速進入發情期,孕育新猴王的孩子。

長尾葉猴并不是個例,目前已經發現,至少有51種靈長類動物的群體中存在殺嬰行為。通常殺嬰的都是雄性,但在雌性占優勢的群體中,優勢母猴也會殺嬰。在絹毛猴群體中,負責“帶孩子”的是爸爸,因此如果雄猴忙于照看“前妻”留下的孩子,無暇照管現任妻子生下的幼子時,他的現任妻子會把“繼子”給殺掉。在黑猩猩群體中,甚至存在雌雄性共同參與殺嬰的現象。

你看,靈長類動物就是這麼矛盾,它們可能前一秒溫情脈脈,下一秒就因利益糾葛露出利爪和獠牙。這是靈長類與衆不同之處,做任何事情都會權衡利弊,利益優先,但也可能是高智商的代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