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内容,但龐雜的内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隻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代人名稱謂10種方式,大家記得收藏喔。
一、直稱姓名
古人有名有字。古人認為直呼其名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所以直稱姓名隻會在以下特殊情形下才出現:
1.用于自稱。如: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用于為人作傳。如: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後漢書·張衡傳》)
3.長輩對晚輩稱名,以示親切。如:
由(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名),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用于稱所厭惡之人。如:
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餘慶獻谄于後。(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這句話意思是:可不幸的是,呂師孟早就同我結怨,先在元人面前說我壞話,賈餘慶又緊跟着媚敵獻計)
二、稱字
字,又稱表字,成年時取。字一般是名的解釋與補充。稱字是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如: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拓展】在漢字文化圈,存在“以字行”的人名稱謂現象。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簡稱。即僅稱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
例如明朝著名内閣首輔,閣臣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但世人通常僅知其字,所以稱之為“以字行”。反之,如李白,名白,字太白,因名、字都為世人所熟悉,就不能說是“以字行”。
三、稱号(别号)
号,是指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稱,又叫“别号”。号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号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
例1: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蓼liǎo洲周公:即周順昌,字景文,号蓼洲)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例2:《随園詩話》作者袁枚,号随園主人;《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号稼軒。
文常版塊要學紮實,大家要熟記一些曆史名人的号,如:
杜甫:少陵野老 李白:青蓮居士
陶淵明:五柳先生 白居易:香山居士
蘇轼:東坡居士 歐陽修:醉翁、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四、稱谥号
谥号,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的評價性文字。
古代曆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一般都會有谥号。稱谥号是出自一種對先賢的尊敬。如:
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下面總結一下“谥号”的常用字,大家拿起小本本記起來喔:
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獻、康、穆(褒揚性)
靈、厲、炀(批判性)
哀、懷、愍(同情性)
五、稱室号(齋名)
指用齋号或室号來稱呼。這裡的齋或者室我們可以看做古人的“工作室”。
如南宋詩人楊萬裡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再如“聊齋”是蒲松齡的齋名,故我們稱其“聊齋先生”;飲冰室是梁啟超的齋名。
多聊一句,“飲冰”一詞源于《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内熱與”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憂慮。
六、稱官名
以在某地任職的官名稱呼其人。這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稱呼方法。
如杜甫被稱作“杜工部”,是因為他曾經出任工部員外郎一職,連他的詩集都被命名為《杜工部集》。
大家要積累一些常見的“稱官名”的稱謂:
賈太傅:賈誼;謝太傅:謝安
王右軍:王羲之;王右丞:王安石;
杜拾遺:杜甫;柳屯田:柳永;
蘇學士:蘇轼
七、稱官地
用任官之地來稱呼。
如《赤壁之戰》中“豫州今欲何至”當中的“豫州”指的是劉備。再如“柳柳州”指的是柳宗元;
再如“賈長江”指的是賈島,“韋蘇州”指的是韋莊。
八、稱籍貫
稱籍貫很好理解,他是哪裡人,我們就用那人的姓加上籍貫相稱。
如唐朝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柳宗元是河東人,故而人稱“柳河東”;“王臨川”指的是王安石。
九、稱郡望
這種稱謂方式算是比較特殊的。所謂郡望,是指某一地區有名望的家族姓氏(一般一個姓氏可以有一個或者多個郡望)。
如韓愈是河南河陽人,但我們很少稱其“河陽”,反是當時韓氏的郡望是昌黎,我們常以“韓昌黎”相稱。
十、稱爵名
以爵位稱呼其人。
比如詩人謝靈運因承襲爵位康樂公而被稱作“謝康樂”。
【小題檢測】
1.古代稱謂有稱名、稱字、稱官職、稱籍貫以及稱谥号等習慣。有些詩文中稱嶽飛為“嶽武穆”,“武穆”是( )
A.籍貫 B.表字
C.谥号 D.官職
2.古代稱呼一個人有很多種方式,下列各項是一些常見的古代稱謂,類别相同的一項是( )
A.聊齋先生-六一居士 B.王右軍-杜拾遺
C.漢武帝-唐太宗 D.韓昌黎-柳柳州
(答案小編老師會放在讨論區,大家及時查看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