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設備要想變得智能,離不開傳感器的幫助,智能鎖亦如此。通過傳感器,智能鎖可以“感知”周邊情況,并根據反饋做出各種行為,例如人臉識别功能提前喚醒、迎賓燈的開閉、徘徊報警檢測等,讓用戶體驗到真正的智能化安防。
智能鎖的工藝、軟硬件一直在不斷發展,目前,市場上有多種類型的傳感器被應用在門鎖上,它們的特點各有不同,具體表現也不一樣。有鎖友表示,智能鎖傳感類型衆多,搞不清差異在哪。
為此,智能門鎖研究Pro邀請了業内相關從業者,為大家帶來有關智能鎖傳感器的相關知識。
智能鎖傳感器種類目前來說,智能鎖市面上主要存在紅外,激光雷達(TOF、結構光)、毫米波雷達三種傳感器。雖然同為傳感器,但之間原理和應用情況區别明顯。
❶ 紅外線
紅外線傳感器的原理是利用紅外線發射器按照一定角度發射紅外線,接收器按照一定角度接受信号,感應距離是按照發射和接受角度确定的。紅外線傳感器應用非常廣,在醫學、軍事、環境等領域有大量應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傳感器,例如常見的測溫槍、紅外熱像儀等。
相較于其他傳感器來說,紅外線傳感器造價成本比較低,而且具備結構簡單、反應靈敏等優點。但同時,紅外線的測量距離以及精準度表現比較差,且對被測量物體顔色有要求,對白色敏感,黑色不敏感(即光線容易被黑色吸收,不容易被接收器捕捉到)。
❷ 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傳感器主要分兩種,單點TOF和結構光。TOF原理是激光發射管發射紅外激光,接收器計算發射和接收的時間差,根據光速可以計算距離。結構光是激光發射器發射光斑,通過計算光斑的大小确定距離。
激光雷達有着較高的測量準确度,同時,可以獲取被測物體的深度信息,精度高。但同時,激光雷達造價比較昂貴,而且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日光、雨、霧等。
❸ 毫米波雷達
毫米波是指工作波長為1~10mm的波段,原理是發射器發射毫米波,接收器通過多普勒效應計算距離。
多普勒效應是指,物體輻射的波長因為波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産生變化。在運動的波源前面,波被壓縮,波長變得較短,頻率變得較高;在運動的波源後面時,波長變得較長,頻率變得較低;波源的速度越高,所産生的效應越大。根據波紅(或藍)移的程度,可以計算出波源循着觀測方向運動的速度。
毫米波雷達能穿透煙、霧、灰塵,抗幹擾能力強,且不受被測物外觀影響。但毫米波雷達功耗高,測量精度比紅外高,但是不如激光雷達。成本方面,毫米波雷達處于紅外和激光雷達之間。
傳感器應用情況
以上介紹了智能鎖常用三種傳感器的優缺點,那麼,目前,主流智能鎖主要使用的是哪一種?從功耗、造價、精度、抗幹擾角度來看,以上傳感器特點可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紅外無論是在精度還是抗幹擾方面,都不如其他兩種,僅功耗和造價優勢明顯。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造價和功耗都高于紅外,但産品精度和抗幹擾能力比紅外強。
根據對市面上主流智能鎖廠家産品的觀察來看,大多數産品以毫米波雷達為主,少部分采用激光雷達,紅外幾乎沒有使用。這是因為毫米波雷達的抗幹擾能力極強,能适應多變的使用環境,測量精度适中,是性價比和功能都比較均衡的一款産品。激光雷達由于功耗低,因此也有廠家在使用,但高昂的造價使得應用範圍不如其他兩種。紅外線傳感器雖然精度、抗幹擾能力比較差,但因為成本比較低,所以在一些售價極低的智能鎖上還能看到。
綜上來看,随着智能鎖産品的發展,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無疑是大趨勢。從廠家的應用情況來看,性價比較高的毫米波雷達或将是最終趨勢。雖然毫米波雷達功耗高,但目前鎖具多數使用大容量锂電池,電量儲備大,所以功耗并不是大問題。随着毫米波雷達的大量應用,會進一步推動産品進步,成本降低,實現全面普及。
特别鳴謝
感謝中山瀚鑫科技有限公司賀總對本文提供的技術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