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名人的課程,或者讀了很多有哲理的書籍,讀的時候似乎都明白了,知道了很多做人處事的學問和道理,但是一到具體的實踐中,依然是做不到,道理好像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就像在現在社會很流行的讀經班、讀經群等等各類形式的誦讀活動,對于這種活動當然有好的一面值得肯定,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人,讀了很多,讀的也很有興緻,也堅持的不錯,但是大部分人依然是,經是經,達不到靈活應用,遇事依然迷茫。
這是什麼原因呢?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字面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我們再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要把這句話放在開篇?學習的過程是個覺悟的過程,而不是單單的學知識,覺悟就是不斷在實踐中去提升。習是在生活中踐行,覺悟不是在考想、打坐,是在生活中磨砺和踐行。
王陽明在心學中提到,知行合一,更是解釋了學和習的關系。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聖人的學問隻有一個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 人們通常用這兩句話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毛選中的實踐論更好的解釋了什麼是學,什麼是習。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生産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于物質的生産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的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性、人和自然的關系;而且經過生産活動,也在各種不同程度上逐漸地認識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關系。一切這些知識,離開生産活動是不能得到的。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因此,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