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摘自《二十四節氣志》/宋英傑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每年1月6日前後為小寒節氣,冷氣積久而寒,“小寒大寒,凍成冰團”。古人認為:“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但很多人根據生活體驗認為:“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明日17時49分,進入“小寒”節氣,标志我國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今日,地處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安徽省蚌埠市降下新年第一場大雪。
總體而言,北方冷在小寒的更多,南方冷在大寒的相對多一些。古人認為,小寒、大寒之寒溫,即偏冷、偏暖具有指标意義。
近期,較強冷空氣影響我國大部地區,黑龍江大興安嶺出現美麗的霧凇景觀。
諺語說“小寒寒,驚蟄暖。小寒暖,倒春寒”,“小寒大寒大日頭,來年開春凍死牛”。意思是隻有小寒、大寒“凍透了”,來年開春之後才能順利回暖。
古人描述的小寒物語是: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鸲。大雁北遷,喜鵲築巢,野雞鳴叫。
二十四節氣中隻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鳥類作為物候标識的。古人認為,“禽鳥得氣之先”,鳥類在感知陰陽之氣流轉方面有難以比拟的天賦。
七十二個候應,二十四番花信
古人以花、鳥、草、蟲等物候表象為每個節氣進行注解,每個候(每一天)有一個候應,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物候,作為這個候的物候反應。然後把每個候的候應統合在一起,組成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個候應。
七十二候應呈現的是綜合性的物候,其中關于花事的候應并不多,最著名的是驚蟄一候的“桃始華”和清明一候的“桐始華”。
于是,偏愛“拈花惹草”的人們便另起爐竈,專門以花作為某些節氣的物候标識,這便是二十四番花信風。
北宋《蠡海錄》中對哪個時令對應哪種花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十二月天氣運于子,地氣臨于醜,陰呂而應于下,古人以為候氣之端。是以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語。一月二氣六候,自小寒至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風這一稱謂,約始見于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所謂花信風,就是某種花、某個方向的風,在某個時節應期而至,風而有信。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于是人們在此時開放的衆卉之中遴選一種花期最準确的花作為花卉界的代表,“晉升”為物候指标。
風有常,花有信,歲月含香
不過,各地并非每個節氣的物候都能與花相關聯。
花信風始于小寒,終于谷雨,涵蓋了從隆冬到盛春的八個節氣而已。倘若長夏無冬的華南以花事來表征節氣、物候,或許可以梳理出七十二番花信風。
如果能夠嚴謹地基于本地實際氣候,相對精準地挑選一兩種最能反映某一節氣或某一候的時令之花,作為時令物語,不啻為一種具有爛漫意味的物候觀測。
風有常,花有信,以花事次第記載時光,于是歲月含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