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帝王往往祭祀前代貢獻突出的皇帝。對于唐朝皇帝而言,明朝皇帝祭祀李淵、李世民、唐憲宗李純和唐宣宗李忱。而清朝皇帝祭祀李淵、李世民和唐宣宗李忱。
在明清兩朝共同祭祀的唐朝皇帝中,除了曆史知名度很高的開國皇帝李淵和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後世評價極高的“天可汗”李世民,唐宣宗李忱無疑是一位值得曆史愛好者關注的帝王。
除了享受明清兩朝皇帝祭祀數百年這個“超規格”待遇,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一書中對唐宣宗高度評價“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谏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李忱到底做了哪些貢獻,以至于和李淵、李世民一起被明清帝王祭祀數百年,還被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稱為“小太宗”呢?
上圖_ 唐高祖李淵半身像
第一,在政治上,唐宣宗李忱鞏固皇權,壓制宦官。整頓吏治,嚴格執法。
宦官專政是中晚唐政治的“惡性腫瘤”,唐憲宗和唐敬宗兩位帝王就是被宦官殺害的。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間,欲從宦官仇士良手裡奪回大權。公元835年,27歲的李昂默許大臣發動誅殺宦官的甘露之變。最終,李昂被仇士良軟禁,甘露事變以皇帝的失敗而告終。
甘露之變後,宦官勢力嚣張到極緻。李昂感歎自己被仇士良徹底架空,“不如漢獻帝”。李昂駕崩後,仇士良擁戴李昂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登基。李炎是中晚唐少有的,能壓制宦官的帝王。在李炎和李德裕的共同努力下,朝廷大權收歸皇帝和宰相手中,仇士良被趕出皇宮。中晚唐尾大不掉的宦官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
上圖_ 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
唐武宗駕崩後,宦官馬元贽擁立李忱登基。由于唐武宗在位時期壓制宦官取得明顯成效,雖然宦官還能擁立皇帝登基,但在唐武宗到唐宣宗兩朝,宦官再也不能像唐文宗時期那樣對皇帝趾高氣昂了。登基後的唐宣宗還學習其侄子唐武宗,采取種種措施限制宦官權利,鞏固皇權。
唐宣宗是如何限制宦官呢?宦官馬元贽為擁戴唐宣宗登基立了大功,唐宣宗表面上獎賞馬元贽,給馬元贽賞賜了犀帶。宰相馬植和馬元贽關系不錯,馬元贽把犀帶贈給了馬植。有一次上朝,唐宣宗看到了馬植身上帶着他送給馬元贽的犀帶,唐宣宗唯恐宰相和宦官交往威脅皇權,就嚴厲詢問馬植犀帶是怎麼來的。馬植隻好說出實情,唐宣宗下诏把馬植貶官。這樣一來,唐宣宗就在客觀上限制了大臣和宦官之間交往過甚,對皇權構成威脅。
上圖_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
除了鞏固皇權,壓制宦官,李忱還在吏治方面有所作為。
李忱整頓吏治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限制高級官員的人數。
鑒于前朝高級官員數量太多的弊端,李忱對高官人數予以嚴格限制。
如何界定唐朝的高官?唐高宗時期,朝廷對官員品級和衣服顔色予以嚴格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衣服,四品官員穿深紅色衣服,五品官員穿淺紅色衣服,六品官員穿深綠色衣服,七品官員穿淺綠色衣服,八品官員穿綠色衣服,九品官員穿青色衣服。身穿紫色、深紅色和淺紅色衣服的官員就是唐朝的高官。
李忱采用限制賞賜紫、紅兩種顔色衣服的辦法,對高官人數予以了嚴格限制。李忱時期規定:官員沒有政績就不能授予紫色、紅色的衣服,不能成為五品以上的高官。李忱用這種舉措告誡官員,在其位就得謀其政,政績突出,皇帝自然會賞賜有功之臣。
上圖_ 唐朝官員
其次嚴格考察地方官吏。
李忱知道,地方官吏和老百姓走得最近,地方官吏好壞關乎大唐的民心向背。為了加強考核,李忱規定:所有備選的地方官員到任前必須接受皇帝的親自詢問考核,通過考核,皇帝就能了解其施政綱領是否有悖于國家法律和朝廷政策。對于不合格的備選地方官,皇帝不允許其到地方任職。有了皇帝的親自把關,朝廷就能選擇更多的優秀地方官到地方造福于民。
為了掌握地方官的執政動态,李忱還讓韋澳将各個地區風土人情和民生利弊編了一本書,名叫《處分語》。有了《處分語》這本書,李忱身在皇宮,就能了解地方官員執政的好壞。即便地方官員向李忱撒謊,看了《處分語》的李忱也不會相信地方官的謊言。
上圖_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
李忱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證了地方的執政能力。限制高官人數和嚴格地方官吏考察等辦法是李忱造就“大中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忱執法很嚴格,《資治通鑒》記載,有個樂工叫羅程,經常給李忱演奏音樂,其才華頗受李忱重視。有一次,羅程因殺人罪被關進監獄,其他樂工給李忱求情,希望李忱能放過羅程。李忱說“你們可惜其才藝,而朕要在乎國家的法律。”随下诏将羅程判處死刑。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第二,從善如流。這是李忱最像李世民的地方,也是李忱造就“大中之治”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皇帝是國家最高的統治者,其言行關乎社稷興衰。一個皇帝能允許大臣提意見監督自己,并虛心聽取大臣意見而改正自己不對的地方,這個皇帝就離開創盛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唐太宗李世民從善如流,允許大臣講真話,開創了震古爍今的貞觀之治。唐宣宗李忱也是如此。
李忱允許官員在國家大事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管是谏官提意見,還是門下省駁回皇帝不合理的聖旨,李忱都會順從。對于大臣在奏章上寫的建議,李忱也認真閱讀。而且,為了體現自己從善如流的态度,李忱重用魏征的後裔魏谟。魏谟給李忱提意見,甚至提出很尖銳的意見,李忱都會虛心聽取。李忱常常說“魏谟有他祖先魏征的影子,朕很重用他。”
正因為李忱願意聽取魏谟等大臣提出的意見,做到君臣互信同心,唐朝能在李忱治理下出現中興曙光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圖_ 魏谟(公元793—公元858年),字申之,同州澄城(今陝西澄城北)人
第三,在武功和對外關系上,李忱可圈可點。
公元847年五月,張仲武率領唐軍打敗北狄,取得了繼唐武宗打敗回鹘汗國後,晚唐對外戰争的又一次勝利。公元848年,張議潮發動起義,推翻吐蕃統治。經過數年激戰,河西地區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手裡。公元859年十一月,李忱下诏,封張議潮為節度使,統治河西十一州。這是晚唐軍事曆史上極其輝煌的一頁。
除了收複河西,打敗北狄。李忱時期的唐軍還打敗了安南的挑釁,安撫黨項民衆,鞏固祖國西北邊陲的安定。
在對外關系上,李忱積極搞好和周邊國家的關系,重現“盛唐外交”。公元848年,日本國王子入長安朝貢送禮,李忱向日本國還禮。公元853年,日本僧人圓珍入唐求法。公元856年,安西回纥可汗派人入朝上貢。公元858年,李忱冊封渤海國王。
當然,如果沒有李忱時期唐軍對外戰争的勝利,李忱在位期間的唐朝外交或許是另一番光景。
上圖_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通過以上的成就,我們就能看出,唐宣宗李忱的内外成就在中晚唐皇帝中是相當出色的。由于李忱從善如流,其被稱為“小太宗”無可厚非。正因為李忱出色的執政能力,他和唐高祖、唐太宗一起,被明清帝王祭祀數百年。在中晚唐各種矛盾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李忱能取得“大中之治”的成就,足以見得李忱的執政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忱執政也有他的弊端。由于李忱是唐憲宗的十三子,以皇太叔的身份登基稱帝。李忱登基後就對自己侄子,唐武宗李炎重用的能臣李德裕不太信任,将李德裕驅逐出朝堂。李忱廢除李炎的滅佛之策,客觀上增加了國家經濟的負擔。如果李忱能繼續重用李德裕,沿用李炎時期的滅佛之策,大中之治或許就好上加好了。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