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脈可以看出身體的病嗎?【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号脈可以看出身體的病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黃帝內經·五藏別論篇》
聽衆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内經·素問·五髒别論篇第十一》,我們先來看原文∶“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這段話我先帶大家過一遍。“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這句話問的非常好,帝指的就是黃帝,黃帝問單獨的診查氣口之脈,何以能知道五髒的變化呢?氣口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指的寸口,也叫脈口,指的是兩手桡骨内側桡動脈的診脈的部位,這個部位也是肺經太淵穴的部位。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中醫所說的把脈的位置,去中醫院看病或者去中醫診所找醫生把脈,這個脈就是所謂的桡動脈,也就是《黃帝内經》這裡所說的氣口。
張景嶽說∶“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于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于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而實則一耳”,也就是氣口也叫脈口,同時也叫寸口。為什麼叫氣口呢?因為肺主氣,司呼吸,肺主全身之氣,這個地方是太淵穴的位置,氣的盛衰在這個穴位上就有一定的體現,所以叫做氣口。
肺朝百脈,我們之前講五髒六腑的時候講,肺朝百脈,主治節。手太陰脈的大會聚于這個地方,所以叫做脈口。太淵穴的位置是肺朝百脈,百脈通過這個部位往外彙聚,把太淵穴這個位置的動脈的搏動就能知道全身的脈象變化,有點像全息,全息就是通過一個大事物的局部變化來反映整體大的變化。
用全息理論,可以看到有耳針、足療都是用全息的理論,耳朵就能代表全身的髒腑,足底也能找到全身髒腑的對應的點,這都是全息。耳朵就是全身的一個部位,但是一個部位卻能反映全身的狀況,最初全息理論是來源于攝影,從這個地方引申出來就是全身的反應,我們現在中醫學的很多診斷治療都是用全息理論,包括手診,通過看手的變化來判斷身體五髒六腑的變化。還有眼診,通過觀察眼睛的變化來判斷全身的變化。還有面診,通過臉部局部的變化來推測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的變化。還有腹針,以肚臍為中心有一個區域,每個區域代表身體的每個部位的病。比如左上方的一個點,紮這個點就能治療肩膀疼。肚臍往下有一個點一紮就能治腳疼。但都是圍在肚子上紮針,這就是腹針等等的。我剛才講的耳針,還有足療,其實都是用的全息的理論。
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全息的理論就在這裡映射出來。因為肺朝百脈,寸口又是太淵穴的部位,在這個地方把脈就能診查全身五髒六腑的氣血盛衰變化,這就是一個全息的理論,通過局部的情況能映射出全身的變化。
第三個叫做“肺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脈從太淵這個穴往外出,它的長度是一寸九分,因此也叫寸口。雖然是名字不一樣,一共有三個名字,其實是一個。所以黃帝就問岐伯∶為什麼把脈就把氣口這一個位置就能診查出全身五髒六腑這些疾病的情況呢?岐伯說∶“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他說胃是水谷之海,是六腑的源泉。“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五味就是飲食物,飲食物入口之後都儲藏在胃,通過脾的運化轉輸以滋養五髒的氣。脾是什麼呢?脾是足太陰,氣口這個位置是太淵穴,也是手太陰肺經的所過之處,都是太陰,一個是手太陰,一個是足太陰。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叫做“手足太陰一氣貫通”,手太陰和足太陰二者是相聯系的,一個主氣,一個主味,因此與足太陰經相聯系。所以“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五髒六腑的氣和味都是來源于胃的,而反應到氣口上。
這段話這樣一講大家就理解了,為什麼中醫學把脈隻把手腕桡動脈這一個位置就能候全身,這個地方岐伯的回答非常簡練,也非常的直擊要害。他就說我們吃的所有飲食物進入胃,經過脾的運化輸送到五髒,這就是味。這個氣,因為肺主氣,氣通過手太陰肺經這個位置往外變現的,所以氣和味你把太淵穴這一個位置就能代表全身的氣和味,全身的氣和味是什麼?就是五髒和六腑。五髒六腑的所有變化都是通過這一個部位就變化出來,我們以後講脈診的時候再詳細跟大家講,左手代表什麼,右手代表什麼,寸關尺代表什麼,浮中沉代表什麼,這都是非常詳細的。
這個地方就先論述了一下,為什麼隻把桡動脈就能知道全身的五髒六腑的變化。下面還有一句叫做“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也就是說五氣入鼻,也是儲藏于心肺的,心肺有病鼻子的通利程度也會下降。整段話的意思就跟大家解釋完畢了。(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