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武義傳媒中心-武義新聞網
編者按
“金華山水天下希”,鐘靈毓秀的金華孕育了奇山秀水,也孕育了昌盛文脈。不論是沈約眼中的“落晖映長浦,煥景燭中浔”,還是崔颢感懷的“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不論是李白醉酒當歌吟出的“我願從之遊,未去發已白”,還是司馬光送友人到金華任職時寫下的“煜炝屏星駕,迢遙婺女區”,無不寄托着一代代文人墨客對金華山水的贊譽和向往。
探八婺美景,尋詩路遺蹤。3月1日,“千年文脈 詩路金華”第二季“八婺尋蹤”正式推出。第二季報道的重點是景,共20期,在近兩個月時間裡,記者将根據金華詩路文化帶“蘭江—金華江—東陽江”核心軸及北線、東線、南線的空間布局,重點探訪分布在浙中山水間的古城、古鎮、古村、古建築、古寺、古道、名山秀水等與詩歌有關的曆史遺存,深入挖掘詩歌資源,助力文旅産業發展。
春回大地,草長莺飛,3月是萬物複蘇的季節,也是播撒希望的季節。讓我們跟随春天的腳步,一起走進詩歌,走進曆史,去發現八婺大地的爛漫春色,去追尋傳承千年的詩路文脈!
明招山:綠野藏仙蹤 青山展畫卷
引 言
講起名山,人們大多會想到“山巒疊嶂、鐘靈毓秀”,抑或是“奇峰險峻、高聳入雲”之類。而在武義與永康的交界地帶,有一座山,它沒有巍巍山勢,依舊為世人所青睐。
這座青山之上,流傳着東晉名士阮孚歸隐的故事,留下了德謙禅師修寺弘法的經典,還埋藏着理學大家呂祖謙的家族墓地,也因此形成了武義明招文化。這座青山便是武義明招山。
呂祖謙曾自述:“明招,婺之名山,予家三代葬焉。”明招山又是怎樣成為“婺之名山”的呢?從武義縣城東行10公裡,穿過村莊和小白溪,在一片悠然綠意中,便可觸摸到明招山的内斂之美。
(明招山航拍圖 韓東儒 攝)
“雙龍戲珠”奇特山勢
出發前,我邀請當地長期研究武義文化尤其是明招文化的王文政一同前往。“最近不是下雨就是陰天,恐怕照片和視頻拍起來不夠好看。”了解到我們的報道計劃,他有些擔心春天多變的天氣影響采訪進程。
到訪明招山當天,是個陰天。下了車,進山的遊步道兩旁是高大的樹木。“好清幽的環境。”記者不禁感慨。“今天天氣不行,若是出太陽了,樹影斑駁,那才美呢。”王文政希望記者能看到明招山最美的狀态,語氣裡頗有些遺憾。
既來之則安之,沒有陽光傍身,陰天進山也别有一番意趣。之前下了一場雨,此刻的明招山一幅“鳥鳴山更幽”的景象。浸潤了春雨的山林,拂去幾多塵埃,層層疊疊的綠色更為清亮飽滿,大自然似乎張開了每一個毛孔在暢快淋漓地呼吸。枝頭的雨露和遠山上的薄霧交相呼應,遠遠近近,述說着明招山的曆史。富有節奏感的鳥鳴點綴着山林的靜谧,悅耳悅心。
走過遊步道,是一片平地。“明招山海拔并不高,妙的是山勢。”王文政指引記者轉身,“眼前這座較低的山叫玩珠山,明招山則蜿蜒在它的西側和北側,蠟屐山等群山與小白溪則擁抱着它的東側和南側,像極了雙龍戲珠的樣子。”
随着攝影記者的航拍飛行器徐徐上升,王文政憶起當年趣事。為做深做透明招文化,他常常上山。16年前的一天,王文政與兩名同事登至明招寺後方的明招山頂,想拍下以玩珠山為中心的景觀,卻被灌木等遮擋,拍不到明招寺,又無航拍器,一名會攝影的同事就騎跨着另一名同事的肩膀,高舉雙手拍下一張經典之作。
憶起往事,王文政不由得笑了。不一會,航拍飛行器帶着全景照飛回地面。由于天氣緣故,全景圖上蒙着一層薄薄的霧氣,好在蒼翠的“雙龍戲珠”全貌依舊清晰可見,這顆“珠”還是精緻的水滴狀,讓人稱奇。
(明招山 韓東儒 攝)
“雙龍上空飄仙霧,陰雨天也有陰雨天的味道嘛。”王文政細細觀賞圖片,不由贊歎。
明招山何時最美?其實不用糾結,四季之美各有特點。這個季節,拾級而上,一路的杜鵑花簇擁怒放。山林間,和風煦日、光影斑駁是美,山色空濛、明淨清澈也是美。
松間屐齒隐居之風
景色之美是大美明招山的靓麗外衣,文化之盛則是明招山的詩意内涵。明招山的文化傳承離不開三位重要的曆史人物:阮孚、德謙禅師和呂祖謙。
從東晉到後唐再到南宋,跨越800多年,在同一空間中,三人在明招山的文化地位一直為後人所景仰。在明招山下的明招講院,三人的雕像被整合在一塊,表情形态栩栩如生,既雕刻出名士風骨,也還原了當年的段段佳話。
時間回到東晉鹹和年間,當時朝争險惡,政局不穩,甚至文官武士的生命都朝不保夕。東晉鹹和二年(327),身為吏部尚書的阮孚被任命為鎮南将軍、廣州刺史。“未至鎮,卒,年四十九。”據《晉書·阮孚傳》記載,阮孚在南赴廣州上任的途中不幸去世。
如果全按正史記載,那麼阮孚與明招山的故事就戛然而止了。而據相關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阮孚上任途中路過明招山,沉醉于明招山風光,有感于“洛陽八素士”之舉和父祖之風,謊報途中暴病身亡,棄高官厚祿隐居山中,從此不問政事,“獨善其身”。
阮孚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從《晉書·阮孚傳》中可見,他“嘗以金貂換酒”,後人因此認為名士耽酒、曠達傲世。他喜歡木屐,還常擦洗塗蠟,曾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阮孚一生愛自由,用金貂換酒喝,穿着一雙木屐踏訪青山綠水。難怪呂祖謙詩雲“傳遍南北村,松間橫屐齒”。
這樣一個生性豪放的人,棄官隐居不是沒有可能。東晉時期,武義屬于永康縣。當時的縣令張彥卿和阮孚的堂弟阮瑤是連襟,後來也棄官隐居于東郊的白溪。晚清時的武義文人何德潤所著的《武川備考》中也提及,阮瑤與妻子劉氏等人相随阮孚隐居附近白陽山,後人還建有阮侯祠。
阮孚的歸隐讓明招山有了傳奇的意味,隐逸之風讓人向往,追求灑脫的詩人慕名而來。元代東陽名儒陳樵《蠟屐亭》詩雲:
七賢老死獨南奔,
袖有江亭堕淚痕。
函夏盡為新土宇,
醉鄉不失舊乾坤。
金貂曾入丹陽市,
蠟屐應歸白下門。
惆怅黃門墓前柏,
不禁三度見風塵。
明招山留住了阮孚的山林意趣,留下了他的木屐齒痕,也留下了衆多文人墨客的詠歎。在明招山腳的北側,穿過一片梨樹林,作為武義縣文物保護單位的阮孚墓就隐匿在這片山水淨土間。
在這片詩意的山林裡,阮孚的傳說和故事頗有些神秘意味。明招山腳的明招寺,更是在阮孚與德謙禅師之間牽起了一根似有若無的線。傳說阮孚到了晚年舍宅建刹,初名惠安寺,也就是後來的明招寺。
阮孚隐居明招山500多年後,明招寺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當時的智者寺住持德謙禅師受邀來到明招山重新弘法。據史料記載,德謙禅師是義烏人,俗姓柳,左眼失明,曾為萬甯寺、崇恩寺住持,并奉诏赴京著述經典名著。
德謙禅師來到惠安寺,立即重新“開山聚徒,乃複其舊”,将重建後的寺廟改名為“明招寺”。之後,明招寺逐漸成為婺州、處州、衢州、福州等地六大寺院的禅宗祖庭,明招山由此成為浙中禮禅名山勝地。
東萊先生傳承理學
200多年後的南宋,呂氏家族與明招山産生了深厚的關聯。
“明招,婺之名山也。”呂祖謙當時就知道這是一座文化名山、隐居名山。他的叔父呂大倫曾在武義任縣丞,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祖父呂弸中去世後入葬明招山,後又将曾祖父呂好問從桂林遷葬至此。南宋乾道二年(1166)和乾道八年(1172),呂祖謙的母親曾氏和父親呂大器相繼病逝,先後葬于明招山。
在父母去世後,呂祖謙、呂祖儉兄弟來到明招山,為雙親守墓,先後兩度各3年。别小瞧這守墓的幾年,在這短短6年裡,來自湖南、江西、安徽、福建的各方學子來到明招山上,找到呂祖謙,向他請教舉業,與他探讨學問。
現在,人們都知道金華人呂祖謙是南宋理學家、文學家,開“浙東學派”之先聲。那麼當時呂祖謙的名氣又有多大?他顯赫的家世和絕倫的科試成績就足以讓人歎為觀止。呂祖謙出身于官宦世家,27歲時先中進士,接着又考中博學宏詞科。孝宗皇帝特下诏“減少二年磨勘期,直接又政事堂差遣”。
加上呂祖謙為人和善寬厚,得知他在明招山守墓後,上山找他的學子自然絡繹不絕。由此,呂祖謙便開始布道講學。對于問學諸生,呂祖謙制定學規、罄陳所學,還著成一本《東萊博議》,評述春秋史事。
呂祖謙弟子葉适《月谷》詩雲:
昔從東萊呂太史,
秋夜共住明招山。
正見谷中孤月出,
倒影挼碎長林間。
憑師記此無盡意,
滿掃一方相并閑。
秋夜的山林中,師徒就着皎潔的月色,講學論理,身旁,便是樹影婆娑,燈火闌珊。
當然,也有友人擔心呂祖謙講學會影響丁憂。陸九淵就曾寫信勸他遣散學生,大意為:你這樣不行,會分散注意力,守墓的氣氛被你淡化了,違背了規制。呂祖謙接受了友人的意見,但又因學子們路途遙遠各自趕來,感到不忍,“四方士子已經聚成規模,難以突然遣散”,因此将講學活動堅持到了年底。
淳熙八年(1181),呂祖謙病故,年僅45歲,一代鴻儒歸葬明招山。一時間,朱熹、陳亮、陸九淵等人著祭文,寄哀思,回看與呂祖謙的種種交往轶事,贊歎呂祖謙的才華和人品。據《東萊呂太史文集》記載,一年多時間裡,至少61位親友門人緻過祭文,19位親友門人吟過哀詩。
(遙寄呂祖謙墓)
“呂氏墓群就在玩珠山西面的明招山山脈上。”到訪明招山正是清明節前夕,在王文政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山腳,面山緬懷這位理學大師。
“呂祖謙家族墓地在武義明招山形成了五代的聚葬,綿延近150年,規模有98座。”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曾多次來此考古,他認為這裡有着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對儒學文化的挖掘也有着深遠意義。
旅遊攻略
正值春季,體感溫度舒适,一家人或三五好友一起到明招山踏青賞景,是個不錯的選擇。
明招山植被豐富、綠蔭蔽日,一路有杜鵑花盛開,美不勝收。從明招講院附近拾級而上,聽鳥鳴、觀美景、深呼吸,一圈走下來,微微出汗,甚是舒暢。此外,還可以漫步明招山遊步道,攀登玩珠山頂遊玩珠亭,俯瞰明招景觀的四面八方。
近年來,明招文化得以進一步挖掘。走過進山的遊步道,最先看到的是明招寺,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時期的古建遺址。挨着明招寺,在茂林掩映中,是一處古樸的庭院式平房。山門的照壁上寫着“明招講院”4個大字。這是武義籍詩人學者、書法篆刻家葉一葦先生書寫的。
在《武川備考》中,就有關于明招講院的内容,由此可推斷講院在明清時期就有。如今看到的明招講院山門、圍牆,是根據《武川備考》中所描繪的樣子,在10多年前重修的。
明招講院依山傍水,進門後穿過一個小花園能看到葉一葦的草書對聯:莫嫌此處袈裟地,曾是宋時文化山。
進門能看到一座傳薪亭,再往裡走是兩棵300多年的石榴樹,如今還冒着新芽。講院内的碑廊、朱呂講堂、藏書閣涵養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延續着曆史之光。甯心靜氣讀讀墓志銘碑廊,會有一些特别的發現。
如今的明招講院中以圖文、視頻、沙盤等多種形式呈現出阮孚、德謙禅師和呂祖謙三人在明招山的曆史故事。三人的雕像頗有意蘊:阮孚位于左側,依石而坐,腳穿蠟屐,手持酒杯;德謙禅師在右側,盤腿而坐,雙目微閉,肅穆淡然;立于中間的則是呂祖謙,身着長褂,一手持書卷,一手比劃着,俨然一副認真講學的模樣。
如有興緻,還可以去看看位于明招講院南北兩側的德謙禅師墓、阮孚墓和金貂亭,悼念一代禅師和名士。
有意思的是,德謙禅師墓的附近是一片李樹,而阮孚墓邊則有桃園。四季花開明招山,在這裡,且靜下心來感受明招文化的兼容并蓄、博大精深。
來源:金華新聞客戶端
編輯:張铖倩
審核:何燦
監制:任廣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