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應社會發展的方法? 05 違抗優于服從第五個原則是違抗優于服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适應社會發展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05 違抗優于服從
第五個原則是違抗優于服從。
違抗優于服從不是鼓勵你和上司對着幹,而是讓你不要再做一個盲從者。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工業化時代的組織管理講究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組織的高層制定出精細的操作條例,你的任務隻是聽話照做,嚴格執行。但數字化時代持續和快速的變化,使得組織的高層難以再把控局勢,很多時候春江水暖鴨先知,你比你的上司能更早感知到環境的變化,也更明白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所以這幾年華為一直強調,要讓能聽到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
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你的上司給你的指示不見得就是正确的,這時候我們要懂得,不要再像工業化時代那樣,隻是一個盲從者。用《孫子兵法·九變篇》中的一句話,這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比如說,《基業長青》這本書中記錄了一個小故事。諾思通百貨的CEO諾斯特龍受邀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演講,有人問他,如果一位顧客拿着顯然穿過的衣服要求退貨,諾思通的店員會怎麼處理。諾斯特龍回答說:“我不知道,這是真話。但是,我有高度的信心,知道事情會以顧客覺得受到禮遇和良好服務的方式處理。衣服是否收回要看特定的狀況而定。我們希望給每一個店員充分的自由,自己考慮該怎麼做。我們把員工當成銷售專家,他們不需要規定,他們需要基本的指導方針,而不是規定。在諾思通,隻要你遵守我們的基本價值觀和标準,為了把工作做好,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
所以,在新的環境下,對于上司的指示和組織的規章制度,員工可以服從,但不能盲從,而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那我們什麼時候應該服從,什麼時候又不能盲從呢?我們非凡主講人劉蔚濤老師講解了一本書,叫作《可怕的盲從》,書中提出了三個标準,幫助我們判斷什麼時候應該服從,什麼時候卻不能盲從,以及當你的判斷和上司不一緻的時候,怎樣智慧地不服從,而不是撕破臉和上司硬剛。很有意思的一本書,如果你沒聽過,可以聽一聽。
06 實踐優于理論
第六個原則是實踐優于理論。
這個原則和上面說的風險優于安全相關聯,說的是啥呢?用我們中國人更熟悉的一句話,就是“摸着石頭過河”。意思是說,在快速變化成為常态的數字化時代,計劃和等待的成本,要比先實踐再随機應變可能要付出的代價更高。
在慢節奏的工業化時代,幹事情的時候做好設計和規劃,能最大化地避免意外和失敗,而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行動導向,鼓勵實踐和嘗試,凡事先幹起來再說,即便失敗了,也應該把它看成是一次廉價的學習機會。通俗點說,工業化時代強調的是先瞄準再開槍,而在快節奏的數字化時代,更有效的策略,是先開槍再調整。
比如說,曾經有記者問喬布斯做不做市場調查,喬布斯回答說,他不做什麼市場調查,而是直接把産品擺到顧客的面前。
07 多樣性優于能力
第七個原則是多樣性優于能力。
怎麼理解這個原則呢?這裡邊有一個關于智利的案例。智利是位于南美安第斯山麓的一個國家,由于曆史的原因,一度經濟滞後,連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愛管閑事的美國人覺得這事自己應該可以幫上忙,就派了一個農業專家團前往智利,為那裡的人們提供技術指導,以提高當地農作物的生産水平。
專家團實地考察後發現,土豆是智利人的主要食品,可當地農民雖然已種了幾千年的土豆,卻沒有發展出現代化的量産技術。比如說,産地位處貧瘠的高地,每塊田地的形狀不規則,而且布滿了大石頭,種植的品種高達十餘種,各品種的土豆産量不一。收獲土豆時,農民對于那些長在偏僻、地形崎岖等地方的土豆并不采收,隻是任憑其生長,缺乏完整的收成規劃。
針對這些問題,專家團很快就提出了改良建議,比如挑選高産量的土豆品種、廣泛改良種植技術、除去巨石雜草重新整理田地等等。專家團認為,落實這些建議後可以大幅提高土豆的産量,基本可以彌補智利糧食不足的缺口。
事情似乎解決得很順利,美國人覺得自己又做了一件助人為樂的好事,就高高興興地回了國,等待智利傳來大豐收的好消息。可最終他們等來的卻不是大豐收的好消息和智利人的感謝,而是他們的改良給當地的農作物産業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災難的噩耗,糧食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引發了更嚴重的饑荒。
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原來專家團隻考慮了從作物品種、種植方法等可控因素方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卻忽略了不可控因素所造成的損害。比如說,當地天然災害頻發,霜凍、蟲災,甚至冬天來得早了一些,都可能影響到當年的收成。在這樣嚴酷的自然條件之下,當地的土豆必須發展出抵擋災害的能力。所以,當地農民會在災害發生後,前往偏僻角落、巨石與雜草間,尋找幸存的土豆塊莖,這些塊莖都是具有相當的抗自然災害能力的品種。這樣,雖然當時可能會面臨糧食不足的窘境,但來年卻可以通過種植多品種土豆,來應付不同情境的自然災害。
所以,多樣化的産品品類、看上去并不科學的收成規劃、專家認為沒有效率的種植方式,卻恰恰是智利農民求得生存的變通之道,也就是用一部分産量上的損失,換取總體上的糧食安全。
這個故事很直觀地表明了,為什麼在一個多變的、不穩定的環境中,多樣性比能力更重要。雖然某品種的土豆産量要高一些,相當于能力最強,可在一個風險、意外頻出的不确定環境中,一次意外就能讓你全軍覆沒,顆粒無收。多品種雖然對産量有不利影響,但在面對風險時,卻更有可能承受住沖擊和考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