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莊子庖丁解牛想要說明什麼

莊子庖丁解牛想要說明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01:11:56

莊子庖丁解牛想要說明什麼?本次要賞析的是《養生主》中的第一個寓言“庖丁解牛”:,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莊子庖丁解牛想要說明什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庖丁解牛想要說明什麼(莊子寓言十八庖丁解牛)1

莊子庖丁解牛想要說明什麼

本次要賞析的是《養生主》中的第一個寓言“庖丁解牛”:

庖(páo)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響然,奏(進)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殷湯樂名)之舞,乃中經首(堯《鹹池》樂章名)之會(音節)。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通‘盍’,hé)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刺入)大郤(xí,通‘隙’),導大窾(kuǎn,空隙,空洞),因其固然;(技)【枝】經肯綮(qìng)之未嘗,而況大軱(gū,通‘骨’)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斫】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xíng,磨刀石)。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chù)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huò)然己解,如土委地,牛不知其死也。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訓為‘拭’)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說的是:“庖丁(叫丁的廚師)給文惠君宰牛,手接觸的,肩靠着的,腳踩踏的,膝抵住的,所發出的嘩嘩聲響,進刀時的唰唰聲音,無不符合音韻,既合于桑林舞的動作,又合于鹹池樂的旋律。文惠君說:‘嘻,妙呵!你的技術怎麼會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道,比技術高一層呵。我開始宰牛時,看見的都是整牛。三年之後,就不再看到整牛了。現在,我用神接觸而不用眼觀察,感官覺得該停了而神還在前行。依照牛的天然生理結構,刺入肌骨間的大縫隙,導向骨節間的大竅穴,順着牛的自然結構去解剖。連小的經絡和骨肉筋緊連的肯綮之處都不曾碰過,何況大骨頭呢!優良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割牛;普通的廚師一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砍牛。如今我用的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的牛幾千頭,而刀刃像剛磨好一樣。【在我看來,】牛的關節之間有間隙而刀刃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間隙的關節裡,遊動刀刃就綽綽有餘呵。所以我的刀十九年了而刀刃仍像剛磨好一樣。雖然這樣,每遇上筋骨聚集處,我看到難于下刀,小心謹慎,目光專注,行為遲緩,動刀微小,(突然間)牛霍然分解,像一堆土塌在地上,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我提着刀站在那兒,環顧四周,躊躇滿志,然後才将刀擦淨收起來。’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庖丁這番話,就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這個故事就是莊子最廣為人知的“庖丁解牛”。故事一開始,就展示了一個十分精彩的場面:一位叫丁的廚師(古代,除了士人以上的社會階層的人有名、有姓還有字,一般的農、工、商者通常隻有姓或名,然後在姓或名之前加上職業以稱呼之,如庖丁、輪扁、匠石等)将他的宰牛的工作變成了表演,達到了一種藝術的水準和境界,像是在跳舞和演奏音樂。于是引起了他主人的贊歎和驚奇,有了他們之間的問和答。“庖丁解牛”的故事幾乎盡人皆知。但人們談到這一故事時,多隻看到它的技術意義,即“熟能生巧”,而沒有看到它的哲學意義、“道”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故事中的文惠君也隻是看到了庖丁的技術之巧,于是問庖丁:“技盍至此乎?”而庖丁對此的回答卻是出乎文惠君,也出乎我們大多數人的意料:“臣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一下子就展示了庖丁境界的高度。由此可見,一個普通勞動者的精神境界是完全可以高于一個上層人士的。本人認為,理解這一寓言的最大難點在于如何準确把握它的哲學涵義。這個故事表面上是講“技”,而實質上講的是“道”。具體而言,其強調了“道”的六個方面。第一,“道”的重要性:“道進乎技”,“道”高于“技”,屬最高層次。從文章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宰牛有三個層次:族庖的斫牛(砍牛)、良庖的割牛和庖丁的解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族庖既無“技”,也無“道”,隻會生硬地砍牛。良庖有“技”,但還未達到“道”的水平,所以隻能割牛。隻有庖丁,既有技術,又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既做到了熟能生巧,又做到了出神入化,所以才達到了解牛的境界。基于這一點,我們可将庖丁稱為“神庖”。第二,“道”的實質性。“技”要達到高境界,必須遵循“道”。“道”是什麼?其實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這正是“道”的實質性。“道”并不是虛無缥缈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存在于每一事物中的規律性。第三,把握“道”的辯證性。既要在戰略上藐視困難(“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又要在戰術上重視困難(“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第四,認識“道”的長期性。要達到庖丁解牛的境界,使解牛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成為一種藝術(“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一種哲學(“道”),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經曆一個從“所見無非全牛”到“未嘗見全牛”再到“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過程。這是一個辯證的全過程: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更高層次的整體。其中經曆了兩次飛躍:一是“技”層面的超越,從生到巧,做到熟能生巧;二是“道”層面的超越,從巧到神,做到出神入化,才達到了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技”以“道”為體、“道”以“技”為用、“技”與“道”水乳交融的境界。這裡的關鍵在于必須對牛的細部結構有準确的了解。有人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别時認為:中國人重整體,西方人重局部;中國人重綜合,西方人重分析。“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道家,包括墨家,都是十分重視局部、重視分析的。還需指出的是,如果“莊周夢蝶”主要強調的是精神層面的“出神入化”的話,那麼,“庖丁解牛”展示的就是現實層面的“出神入化”。第五,把握“道”之後獲得的自由感和成就感。正是由于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就達到了“無待”的境界,進入了一種化境,獲得了最高的自由:“遊刃有餘”,獲得了最大的成就感:“躊躇滿志”,從而使得宰牛這種相對低賤勞動成為了自由的勞動和美的創造活動,而這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第六,“道”的普适性。這個寓言中最需要理解的是:為什麼文惠君在聽了庖丁的話後會發出“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的感歎?解牛和養生有什麼關聯?本人認為,關聯在于:從形而上說,二者的“道”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是具有同一性的,而這正是莊子在《齊物論》中所強調的“道通為一”原理的又一内涵:“萬道相通”,所有的道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都具有同一性,都必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解牛如此,養生也如此。著名作家王蒙說;“我相信,學問從根本上說是相通的,真理有自己的統一的品格,世界的統一性既表現為物質的統一性,又表現為事體情理上的統一性。”(《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4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從形而下說,複雜的牛體可喻為複雜的社會,解牛所用的刀可喻為人的身體、生命,那麼養刀就像養生,族庖不知牛體的複雜,不按“道”解牛,所以一個月刀就壞了;良庖對牛體的了解也不夠,未達到“道”的高度,所以一年後刀也壞了;隻有庖丁由于達到了“道”的高度,其手中的刀解牛數千,用了十九年還“若新發于硎”,達到了“保身全生”的目的,所以才使得文惠君發出了“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這樣的感歎。正如郭象《莊子注》所說:“以刀可養,故知生亦可養。”在養生上,必須按照養生之道去養,而不僅僅是技術。完整理解了這個故事,可以引申出一個推論:任何工作,任何職業,隻要認識和體會到上述的六個方面,并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都可以從技術層次上升到藝術層次,上升到哲學層次,真正成為自由的勞動,而不是強迫的勞動、異化的勞動,從而普通的人生也可以升華為科學人生、藝術人生和哲學人生。試想,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像庖丁那樣對自己的工作專心緻志,達到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境界,那這個世界不就是一個真正的和諧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嗎?王蒙先生有兩段話可以與此相呼應:“生命的意義在于進入一種人生的化境,而進入‘化境’,也就進入了人生的自由王國。這也許會是很難的,但一樣東西學好了,做好了,也就入了‘化境’。隻要肯琢磨,肯實踐,就能入‘化境’。”“入化境的最大特點是身外之學化為身同之學,一切學問知識本領信條化為本能、化為生性、化為本色、化為愛好與習慣、化為快樂與内在要求、化為審美的快樂與滿足。于是誠于中而形于外,隻聽命于内心的誠實,随心所欲不逾矩,庖丁解牛,如入無人之境。治大國如烹小鮮,信手拈來,俯拾即是,百戰百勝,左右逢源。”(同上書37、50頁)解牛的庖丁不就是這樣的一個典範嗎?

由此可見,這個故事的要義在于強調對“技”的超越和對“道”的追求:任何事情中都有“道”,隻要不懈地追求,都可以達到“道”的高度,成為真正的大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