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說白鹭是一首精巧詩

為什麼說白鹭是一首精巧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2 22:17:56

風搖紫竹阻光少,石疊危岩聳萬尋。白霧橫空楓葉落,濃霜覆地殿堂森。香煙缭繞開三界,鐘鼓聲回動客心。白鲎仙翁何處去?令人思念到如今。(壽威[1]《遊鬥岩》)

為什麼說白鹭是一首精巧詩(興雲作霧說白鲎)1

鬥岩


白鲎仙翁,也稱白鲎仙人、白鶴真人、白玉蟾、白吼精,是早年諸暨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相傳白鲎仙翁居住在牌頭鬥岩,能呼風喚雨,興雲作霧。公元1365年爆發的新州大戰在曆史上頗有影響,朱元璋派大将李文忠率部以少勝多,在此擊潰張士誠的主力,為掃平浙北以及三年後明朝開國奠定了基礎。曾助明太祖朱元璋大敗勁敵的白鲎仙翁,被冊封為“金井龍王”。清《光緒諸暨縣志》記載:“在縣南四十裡。岩下有石門,又有龍潭,潭不甚深,不涸不溢;上有龍王殿。前明知縣劉光複,鹹豐二年知縣劉書田,光緒二年夏旱、知縣劉引之皆禱于潭而獲驗。故俗亦稱“三劉廟”。廟左有白雲庵,俗傳有白鲎仙人掌霧于此……”

鬥岩


王昙《鬥子岩暴雷澍雨紀事詩有序》:“山有石門,土人謂猿公白姓者居此。誤入者見眷屬往來,洞房窈窕,有女子倚繡床。亦時攝人間好女入洞雲。但是山怪惡,猿猱所不能攀。其麓十裡,則古木虬結。延袤皆紅土青疇,設色所不能到也。餘初經是山,得‘必有仙人家住處,丹砂紅作地皮鋪’之句。亦徐凝拙語也,改作一律,以紀遊景之最奇者。處女白猿公,團圝一洞中;霓裳奔月冷,雷斧駭人紅。龍影青天熱,魈聲夕照烘;鸺鹠伺人過,驚落滿山風。”許瑤光《白鲎仙人詠》:“諸暨城南鬥岩與天通,上有為雲為霧之金龍;自言舊是白鲎老仙翁,前明洪武助戰功。元黃血泛東海紅,定金取紹遂受封……連宵寶氣射鬥牛,白鲎之刀應與白猿之劍同……”

鬥岩風光


而《鹹同将相瑣聞》也有關于白鲎仙人的記載:“而立身已在家中矣。具道其事,共怪之。越日又失立身,次日而返。詢之,謂翁引至諸暨南鄉鬥子岩,樓閣院宇,迥非人世。有數儒士讀書堂上,數武士角力堂下,皆翁之徒也。翁以香與之曰:‘焚此可降上界真仙’。又曰:‘吾白鲎仙人也。明初助戰有功,受封金井,上帝使我掌霧于此。’又使至岩巅望氣,見諸暨一邑,四面皆黑氣,惟東面稍淡,曰:‘此殺氣也,淡處當小減耳。汝歸,宜勸世人勉為善事也。’自是邑人皆呼為包神仙……”

“鲎”字。康熙字典是這樣解釋的:【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音。魚名。似蟹,有子可為醬。【山海經注】鲎魚形如惠文冠,靑黑色,十二足,長五六尺,似蟹,雌常負雄,漁子取之,必得其雙。子如麻子,南人為醬。【嶺表異錄】雄小雌大,水中雄者浮雌者沉。【左思·吳都賦】乗鲎鼋鼍。又号鲎媚。【郭璞·江賦】蜦䗚鲎媚。

鲎魚


漢語文獻中很早出現了“鲎”的記載,西晉左思《吳都賦》:“承鲎鼋鼉,同罛共羅。”李善引西晉劉淵林注:“鲎,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足悉在腹下,長五六寸。雌常負雄行,漁者取之必得雙,故曰乘鲎。南海、朱崖、合浦諸郡皆有之。”

《南越筆記》卷十詳細的解釋了這種生物:鲎,鲎大者尺餘,如覆箕。其甲瑩滑而青綠,眼在背,口藏在腹,其頭蜣螂而足蟹。足蟹而多其四,尾三棱,長一二尺。其血碧。凡諸血皆赤,惟鲎碧色。碧生于鹹,赤生于淡。海之水鹹,故色碧。鲎之血與海水同,得鹹之氣多故也。其子如粒珠,出而為鲎者僅二,餘多為蟹、為甯蝦、麻蝦及諸魚族。蓋淡水之魚多生于魚,鹹水之魚多生于鲎,鲎乃諸魚蝦之母也。鲎乃候也,善候風。諸水族亦候之而出,故曰鲎。性喜群遊。雌常負雄于背。背有骨如扇,作兩截,常張以為帆,乘風而行。雌雄相積雖遇驚濤不解,名曰鲎帆。漁者每望其帆取之。持其雄,則雌者不去。如持其雌,則雄去矣。然失雌亦不能獨活,故曰鲎媚。取之又多以夜,凡海中夜行,舉棹撥浪,則火花噴射。鲎蟹之屬,緣行沙灘,亦一一有火花。水鹹成火。漁者每拾一火,則得一鲎蟹之屬焉。

雌雄鲎魚


“鲎”字本來一直是魚名,到了南宋戴侗(1200—1285)的《六書故》才跟虹聯系到一起“虹、螮蝀:……越人謂虹為鲎,且言其下飲澗谷……”而《安溪縣志》嘉靖版卷一則謂鲎為猴“鲎山,在來蘇裡,形如鲎魚。山上多石,下有廟,又名猴山”。

戴侗之後謂虹為“鲎”的記載可謂日見其多,元婁元禮《田家五行志》:“諺雲‘東鲎晴,西鲎雨’。諺雲‘對日鲎,不到晝’。主雨,言西鲎也,若是鲎下便雨,還主晴。”《詩·螮蝀篇》雲:“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文公傳雲:“今俗謂‘虹能截雨’,信然。”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必徐氏更早的《便民圖纂》中都記錄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諺語。清方以智《通雅》十一《釋天》明确區分了諺語中的鲎和海中鲎魚的不同,其“諺曰:‘東鲎日頭西鲎雨。’指蝃蝀為鲎,又曰旱龍,非今閩中鲎帆之鲎也。”而在《辭海》等工具書,“鲎”字條目下,特别注明:“方言,虹。”

在文獻中,鲎還存在着如下多種不同寫法。

“”。明楊爾曾《韓湘子全傳》二十回:“有一等思量要人這一件物事,到把那一件說将來,團團圈圈,做了一個大局面,等那個人不知不覺堕入他的圈套中間,把這件物事送與他,就如同天上起的一般,暗地裡攝了人的物事,這便叫做鬼……”

“”。清錢泳《履園叢話》十四祥異“白”條:“餘自幼居鄉,鄉間有白之患。每當白露、秋分節間,稻禾初熟,于四更時,忽起大霧,漫空遍野。舞中有白氣一條或兩三條,隐隐如白龍而無頭尾。其行甚疾,人呼之曰白。次物一過,秋收頓減,轉熟為災。農民苦之,告荒不準,而州縣官亦不能據實俱祥,最為民害。此物種在蘇、常、嘉、湖之間,别處無有也。按字書無字,猶言白虹也。然次究竟何物,殊不可解。大約明季始有之。”

白(網絡圖片)


“吼”。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第一“蝀”字條:“暮則見東,朝則見西。雨氣與日想照而成光。東者長在雨前,西者常在雨後。故吾蘇俗諺雲‘東吼日頭西吼雨’。”

“”。清範寅《越諺》卷上“語言·占驗之諺第六”、卷中“名物·天部”:“高日頭低,曬殺老雄雞;低日頭高,落雨要讨饒。:吼去聲,即虹。”

“㖃”。章太炎《新方言》釋天第七:“今自江南運河而東至浙江,皆呼虹如㖃者……”

關于“鲎”字的讀音,音hou,入聲,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介部“鲎魚”條:“鲎者,候也。鲎善候風,故謂之鲎。”意思是有一種魚,善于候風,故以“候”的諧音取名為鲎。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鱗介篇:“今鲎殼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為鲎帆。”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三:“鲎背上有骨如扇,乘風而行,俗呼為鲎帆。”大意就是鲎背部有一塊半園形的甲殼可以上下翻動。當它順風遊動時,可以翹起背甲像帆一樣借助風力加快速度。古人航海初使帆篷時,很可能是受到了“鲎帆”的啟發。

因何稱“虹”為“鲎”呢?主要是形狀相似吧,鲎有拱形的脊梁,虹有弧形的橋梁。看見某人駝背,不說駝背,說鲎背。對“鲎背”的熟悉程度,遠勝于對“駝背”的了解。鲎背,也不特指真正駝背的人。身體沒有殘疾,整天縮着脖子,佝着腰身的,也說是“鲎背”。古時,鲎魚是很常見的,人們拿圓弧形的鲎殼當飯瓢,當水勺,當酒樽,稱鲎箕,亦稱鲎瓢、鲎勺、鲎樽。

鲎勺(網絡圖片)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曾以鲎殼為樽,以龜殼為冠,稱之鲎樽、龜屋。還自得其樂地寫了一首詩——《近村暮歸》“莫笑山翁雪鬓繁,歸休幸出上恩寬。恰受三升醞,龜屋新裁二寸冠。僧閣鬻茶同談話,漁舟投釣蔔清歡。還家欲作諸孫贈,村路累累柿未丹。”把“虹”稱作“鲎”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讀音相近的緣故。鲎,音hou,虹,音hong,聲母都是h,又都是複韻母,讀音很接近。另一個“虹”稱作“鲎”的原因是來自古代的風侯學,《台灣府志》卷七:“天邊有斷虹,亦台将至。止現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也。海水驟變,水面多穢如米糠及有海蛇浮遊于水面,亦台将至。”意思就是當天邊出現如同鲎尾一般的彩虹之時,即意味着台風馬上到達,需要立即返航避險。

虹,現代科學解釋,不過是一種光學現象。但在遠古先民看來,那是陰陽不調的結果,是即将變天的先兆。《說文解字》雲:“虹,蝃蝀(音帝棟,古漢語中也寫作‘螮蝀’,意為像彩帶似的龍形蟲)也,狀似蟲。”虹,字從蟲,狀似蟲。古人以為,天邊多彩虹,是邪氣太盛所緻。因此,常用彩虹來象征朝政混亂、家庭不睦和男女私奔。

彩虹


《詩經·鄘風·蝃蝀》就以此說事“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乃如之人也,懷婚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

在相關《詩經》的各種注疏本中,單單關于這首詩的解釋和議論可以編一本書,引用其中的三段話:“蝃蝀,虹也。日與雨交,倏然成質,似有血氣之類,乃陰陽之氣。不當交而交者,蓋天地之淫氣也。”“此刺淫奔之詩。言蝃蝀在東而人不敢指,以比淫奔之惡,人不可道也。”“淫奔之女,大無貞潔之信。”雖然說得雲遮霧罩,撲朔迷離,但是一點是明白的,把彩虹視作淫邪的象征。《幼學瓊林》也跟着說:“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氣。”《詩經》是儒家經典,《幼學瓊林》是明清二代童蒙必讀之書。年深日久,《詩經·鄘風·蝃蝀》發展成為一種民俗忌諱。在許多地方,包括我的老家,小孩子,特别是女孩,時常會被父老鄉親告誡是不可以用手指着彩虹大呼小叫的。“快别指了,那會爛手指的!”“快别叫了,會頭痛腦熱肚子疼的!”他們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此美麗的天象,古人何以偏偏要去和“淫奔”産生聯想?也許對于彩虹的雙雙出現,一起消散,古人是不理解的。科學解釋,那是陽光照射雨滴經過兩次反射而成。色彩豔麗的為主虹,略稱“虹”;色彩暗淡的為副虹,略稱“霓”——現代漢語中有“霓虹”一詞,在古代是兩個獨立的詞彙。色彩排列次序是:主虹,外紅内紫;副虹,外紫内紅,正好相反。這一點,善觀氣象的古人早就發現了。《爾雅·釋天》稱:“色鮮盛者為雄,雄曰虹。暗者為雌,雌曰霓。”把天上的彩虹,分為雄虹、雌霓,用拟人化手法描述。古人還由彼此相擁的鲎魚,想到了上下疊加的彩虹。而鲎獨特的生活習性“持其雄,則雌者不去。如持其雌,則雄去矣。然失雌亦不能獨活,故曰鲎媚”。使得古人認為是雌鲎媚惑于雄鲎,于是聯想到了霓亦能媚惑于虹。有人譏諷公鲎死守母鲎,沒出息;有人譏諷母鲎迷惑公鲎,太妖媚。後來的解釋者,特别是那些诠注、闡釋古詩文的理學家,則越說越複雜,越說越糊塗,竟然牽強附會出許多莫名其妙的忌諱。

日暈


還有另一種虹,卻是令人讨厭的。那是在霧氣彌漫時出現的特殊光學現象,像彩虹一樣彎曲,卻沒有彩虹的絢麗,多呈淡白色。科學家解釋說,那是日暈。我們的祖先稱它為白虹。老家人稱它為白鲎。聽老輩人說,白鲎主災。稻秀時節,當白鲎豎起時,多半伴有大旱大澇的災害性天氣,嚴重影響稻谷的生長,秕谷多,産量低,甚至顆粒無收,俗呼為“天收”。《禦定月令輯要》載:“廿一日占,二十分龍,廿一雨,破車閣在衖堂裡;二十分龍,廿一鲎拔起黃秧便種豆。”《嘉善縣志》載“五月二十一日虹見則旱,雨則水調。”白鲎天氣關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農事與蠶桑,因此江南地區曆來有祭祀白鲎仙翁的習俗,有大量的白鲎(白鶴)廟、白鲎洞以及相關的記載在文獻中。清吳骞《蠡塘漁乃》詩曰:“畝條桑替幾朝,三旬閑忌怅無聊。東家獻繭西家哭,隻隔溪邊鲎一條。”其下有注釋:黃省曾《蠶書》:“地桑者出于南浔,條桑者出于臨平。”甯俗栽桑,皆臨平産也。俗以三眠後布網舉蠶,而飼以新葉,謂之三期開替。當是時,尤謹房室,而忌見螮蝀,謂螮蝀能攝蠶也。相傳有白氏居臯亭山中,能化為長虹,以攝人物,渴則下飲于溪。嘗有人入山中,見其室廬器用與人間無異。虹俗呼曰鲎,蓋猶沿吳郡土音也。吳人呼虹曰鲎見《姑蘇志》。《子不語》卷十六“驅鲎”條:“吳興卞山有白鲎洞,每春夏間即見,狀如匹練,起空中遊漾無定。所過之下,蠶繭一空,故養蠶時尤忌之。性獨畏鑼鼓聲。明太常卿韓紹曾命有司挾毒矢逐之,有《驅鲎文》載郡志,近年來作患尤甚。乾隆癸卯四月,有範姓者具控于城隍。是夜,夢有老人來曰:‘汝所控已準,某夜當命玄衣真人逐鲎。但鲎魚司露有功,被害者亦有數,彼以貧故,當示之罰。爾等備硫磺煙草在某山洞口相候可也。’”

被稱為霧弓的白虹(網絡圖片)


史書上關于白虹的記載,也多是兇象。《晉書·卷十二·志第二》有這樣的記載:“凡白虹者,百殃之本,衆亂所基。”“凡白虹霧,奸臣謀君,擅權立威。”“凡夜霧白虹見,臣有憂;晝霧白虹見,君有憂。”成語有“白虹貫日”。一說指白虹穿日而過;另一說是白虹遮住了太陽,總之,都被視為不吉利的天象。《戰國策·魏策四》載:“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昔者荊轲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被稱為霧弓的白虹(網絡圖片)


明初助戰有功的白鲎仙人就是這樣一種天文現象,《義烏兵事紀略》載:二月丙子,張士誠憤諸暨之敗,集兵二十萬,遣其将李伯升挾明叛将謝再興攻諸暨之新城,置陣延亘數十裡,造廬舍,建倉庫,預為必拔之計。……甲寅,至浦江。丁巳,抵義烏之龍潭,去敵營不二十裡,因據其險。忽有白氣自東北經天,三軍見之,勇氣百倍。日且哺,軍中驚言宼将至,文忠不為動。夜四鼓,城中知有援至,潛缒,士卒約明旦空壁逆戰。戊午,蓐食已,文忠分諸将為左右翼,自将中軍。既成列,會胡深複率兵自處州至,軍氣益振。文忠乃令曰:“師之勝負在曲直,不在多寡,我國何負于叛人,而挾之日夜以生變……占書雲‘軍中見白氣者,克敵之象’,此殆天欲滅此宼也,爾等尚効死斬刺,以報國家!”……三月己未,凱旋……。

為什麼說白鹭是一首精巧詩(興雲作霧說白鲎)2

被稱為霧弓的白虹(網絡圖片)


在新州之戰中,正是伴随着白虹出現的大霧天,朱元璋的軍隊才能以少勝多,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為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礎,為了紀念這次有如神助的戰役,朝廷冊封了當地傳說中的白鲎仙人為金井龍王,并立廟予以祭祀。而關于白鲎的傳說則不斷的演變傳播直到現在。


[1]壽威(1927-2008),同山人。曾任諸暨政協主席、諸暨詩社社長,諸暨詩詞學會主席、名譽主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