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定社會規範的總和, 反應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屬于深層次的文化範疇。西方基督文化主張二元的宇宙觀,認為人和外部世界是割裂開的,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每個人是獨立于自然、社會、他人之外的。而中國儒家文化主張一元的宇宙觀,認為人和外部世界是統一、和諧的,即“天人合一”。中西方的倫理道德也因此産生差異。
從倫理道德的目的與追求來看,西方重契約和功利,中國重人倫和道義。基督文明中的道德以個人為本位,體現出平等契約的實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體現了一種契約關系,甚至人和神的關系也建立在平等交換的基礎.上,“以上帝的名義”是為了來世的天堂,救贖論就突出地反應這一點。
與此相反,中國的倫理道德以群體為本位,追求人倫,注重天、國、家、人一體的秩序與禮儀。從"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子”的“五教”到以“忠”、“孝”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宗法倫理體系,再到處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友關系的“三綱五常”,無不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儒家把追求倫理作為最高的價值原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存天理,滅人欲”等都體現了儒家重義輕利的道德追求。
從倫理道德的出發點與實現途徑來看,西方持“性惡論",主張道德教育,強調理智的思辨與論證;中國持性善論”,主張道德修養,強調情感的體驗與領悟。在基督教的“原罪說”影響下,西方倫理道德強調道德教育,認為人人生來有罪,因而要聽取神的訓示。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從現實的角度進行論證。中國儒家思想從“性善論”出發,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主張通過内省的方式來加強道德修養,君子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道德修養的方式是一-種自身的體驗和領悟,在道德判斷時把别人當作自己來對待,将心比心,即孔子提出的“推己及人”。
改革開放之後,世界多元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契約與人倫、功利與道義、競争與中庸的碰撞必然帶來心理沖突。西方心理咨詢體系建立在其倫理道德基礎之_上,因而在解決由倫理道德沖突引起的心理問題時,完全照搬西方心理咨詢模式,忽視中國幾千年倫理道德體系的影響,無疑不利于心理咨詢發揮成效。因此,中國化的心理咨詢應該立足于中國倫理道德的現實,充分運用中國文化兼容并蓄的特點,轉換中西倫理道德沖突帶來的心理矛盾,讓來訪者變得更加有适應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