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意思的地名由來

有意思的地名由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3 15:21:16

作者:姜珍婷(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梅山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

我國地名中多有含“洞”或“峒”者。如含“洞”的有山西洪洞縣,湖南洞口縣、湘西十八洞村等。含“峒”的有甘肅崆峒山、山東崆峒島、廣西防城港峒中鎮等。在衆多含“洞”“峒”的地名中,其讀音出現了異讀現象,如洪洞的“洞”讀tóng,洞口的“洞”讀dòng,崆峒山的“峒”讀tóng,峒中的“峒”則讀dòng。何以出現此種差異?這還需從曆時和共時的角度來說說它們的前世與今生。

在漢字發展史上,“洞”成字要早于“峒”,這點可由《說文解字》僅收錄“洞”字,卻沒有收錄“峒”字看出。另,《康熙字典》對“洞”的訓釋中有“又洞洞,質慤貌”,然後引《禮記·祭義》中的句子“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作為說明。由此可見,“洞”在戰國時已是一個常用詞了。而“峒”字,《康熙字典》對其釋義引用的最早文獻為《爾雅》,字典釋為:“崆峒,山名。本作空桐。《爾雅·釋地》北戴鬥極為空桐。”可見,“崆峒”在《爾雅》時代還記作“空桐”。“崆峒”二字直到魏晉南北朝才出現,如《搜神記》:“昔高陽氏,有同産而為夫婦,帝放之于崆峒之野,相抱而死。”由此,“峒”的成字時代明顯晚于“洞”字,而作為地名的“崆峒”原作“空桐”或“空同”,直到後來因音系聯,用形聲法造出新的漢字“崆峒”。因“崆峒”從“空同”而來,“同”在古代是定母字,平聲,按平送仄不送的規律,崆峒山的“峒”後清化為“t”聲母。《現代漢語詞典》把崆峒山注音為“Kōngtóng”是對其原字音的保留。

有意思的地名由來(地名中洞)1

崆峒山主峰——馬鬃山。徐振華攝

“洞”在《說文解字注》中釋義為:“洞,急流也。……引申為洞達、為洞壑。從水。同聲。徒弄切。”由此可見,“洞”在古文時代是定母,去聲,“洞”清化後為“d”聲母。但《康熙字典》對“洞”的注解還有“又《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洪洞,縣名。”可見,“洞”在古代是一個多音字,洪洞縣的“洞”不是“徒弄切”而是“徒紅切”或“徒東切”,為定母,平聲,清化後讀為“t”聲母。洪洞縣今讀“Hóngtóng”,是其原讀音曆時演變的結果。

“洞”“峒”在今南方各省是一個地名常用詞,多見于湖南、貴州、廣西、廣東等省的村鎮兩級地名中。如湖南郴州有許家洞鎮、白鹿洞鎮、盈洞瑤族鄉、南洞鄉,永州有金洞鎮、何家洞鄉、千家峒瑤族鄉、漿洞瑤族鄉等;貴州黔南有雷洞鄉、敏洞鄉、岩洞鎮、浪洞鎮、施洞鎮等;廣西百色有祿峒鎮、化峒鎮、燕峒鄉等;廣東陽江有儒洞鎮,清遠有禾洞鎮、大洞鎮,雲浮有裡洞鎮、曆洞鎮等。

西南諸省之所以出現衆多“洞”“峒”類地名,與該地苗瑤等民族早期的洞居生活分不開。如《新化縣志》載:“古瑤人住室半在土洞中,半露于外……”盡管“洞”“峒”後來又經過兩次語義引申,由山洞義引申為山間平地義,再引申為行政單位義;但因山洞義的“洞”“峒”在《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中都注音為“徒弄切”,經語音演變普通話讀作“dòng”。

“洞”“峒”的古音形式在今南方方言區依然有所留存。如湖南新化、隆回、洞口等地方言的“洞”“峒”有文白異讀現象,其白讀聲母保留了古濁音,文讀則讀作dèn在客家話地區“洞”“峒”的讀法更為多樣。但不管它們在當地民衆的口語中讀作什麼,在對外交流及各公衆平台上均按普通話的讀法,讀為“dòng”。

“洞”“峒”的文白異讀不僅存在于南方方言區,有學者調查發現,洪洞人乃至晉南人在口頭上實際是把洪洞的“洞”讀作去聲“tòng”,說明洪洞縣的“洞”在當地也存在異讀。由此可見,今天的漢語地名“洞”“峒”除了有古音異讀外,還存在大量文白異讀。

何以洪洞縣、崆峒山中的“洞”“峒”依然保留原讀音“tóng”,而南方地名中的“洞”“峒”則與普通話保持一緻,讀為“dòng”了呢?這與地域的影響力息息相關,即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社會、曆史、文化以及自然環境等方面豐富或獨特的資源和優勢。如果一個地方有着強大的地域影響力,本地人對該地名的讀音就容易被外人接納而成為社會大衆的讀音。

例如,崆峒山因是道教名山,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道教文化,其讀音“Kōngtóng”早在普通話推廣之前就已經廣為人知。洪洞縣有明代大移民的曆史記憶,随着《蘇三起解》唱遍全國,其故事發生地洪洞縣的讀音,早已擴延到方言圈以外的廣大地域。而南方方言區,由于其曆史進程落後于北方,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地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處于中央集權之外,地域影響力較弱,而“洞”“峒”又一般用于村鎮級地名,其所轄範圍較窄,方言擴散不廣,随着經濟文化的發展,對外交流的增多,其地名讀音與普通話保持一緻,讀作“dòng”成為必然選擇。

不一樣的語音演變曆程,是地名“洞”“峒”産生各種異讀現象的内因,地域影響力則是“洞”“峒”形成“tóng”“dòng”異讀現象的外因。這就是地名語音發展的自然規律,它永遠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在内因與外因的雙重制約下,在規範化與變動性、統一性與獨特化中尋求動态平衡。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05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