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人物志-(六十三)陶潛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凡還記得一點中學語文教材的,基本一看這首詩,都知道我要講的是誰了。是的,他就是被奉為“田園詩派”創始人的陶潛陶淵明。
陶潛的名聲,在中國基本可以算作人盡皆知,其名頭完全壓過了他那位位高權重的曾祖父——大将軍陶侃。隻是陶侃沒能夠将自己的官爵遺留給子孫,陶家也沒能成為王謝那樣的頂級豪族,在陶潛去世以後就日漸衰落,到了陶潛這一代,已經要為了五鬥米而折腰了。
不過,陶潛本意是不願意做官的,實在是因為家裡太窮(這也得拜他那位身居高位卻清廉到極點的曾祖父陶大将軍所賜),沒有辦法維持生計才被迫做官。
靠着陶侃的聲望以及自己的清譽,陶潛的起點也還不算太低,至少是個官而不是吏——他先後擔任了州祭酒、主簿,又給劉裕、劉敬宣(劉牢之長子)做過參軍,可他還是窮的叮當響。原因很簡單,不是這些職務油水不夠,而是他們陶家世代就沒有貪污的基因。
隻是陶潛也得過日子,清廉不能解決生計問題,搞得他對親戚朋友大倒苦水:“我也想去些俸祿高的地方掙些錢,好養活我一家老小啊!”上司聽到這位名将之後這麼慘,也發了一回慈悲,讓陶潛去彭澤當了縣令。
縣令官雖不大,但好歹是個實缺,直接牧民,油水不少。但是這位陶縣令上任以後,還是隻拿自己那五鬥米的薪俸,再沒問官府私家要過錢。他唯一做的有些“腐敗”的,就是要在分給自己的一百畝田裡種高粱,打算用來釀酒,在妻子的堅決反對下才改成一半高粱一半水稻。
可惜的是,無論是高粱還是水稻,陶潛都沒吃上,因為他碰上了一個督郵。
說到督郵,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個因為對劉備無禮而被張飛怒鞭的督郵。實際上,打督郵的是劉備,原因也不是因為無禮(是因為朝廷要裁撤劉備的縣尉)。而陶淵明碰到的這位督郵,倒可能是羅貫中小說的原型。
督郵來縣以前,縣衙裡所有官吏都要迎接,陶潛也不例外。當屬吏要他沐浴更衣的時候,他憤然說出了那句名垂千古的話:
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
領導也罵了,官也辭了,陶淵明離開了工作僅八十餘日的彭澤,回家繼續當隐士去了。臨别前,他寫下了那首折磨了很多高考生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在這首辭裡,陶淵明把官場生活嫌棄了一番,又對棄官歸田的生活作了一輪美好的暢想。隻可惜,當他對生活燦爛的笑的時候,生活卻給了他一張苦瓜臉。
官丢了,五鬥米的俸祿也沒了,一百畝的官田也得還回去。陶家吃不上粳米,也别想高粱酒了。可陶潛還有老婆和五個兒子(智商都不是特别高)要養活,偏偏他還嗜酒如命,也許兒子有點癡呆和這個也有關系。最貧困的時候,陶潛在面見太守的時候連鞋子都沒得穿。
不過還好,陶潛還有他的詩名和祖上留下來的清望,以及一整副名士派頭。因此,無論是每一任郡守還是附近駐軍的參軍,都願意和他交往。陶潛倒也随性,不管你是窮還是富,隻要和我喝酒,咱們就是好朋友。别人送給他兩萬錢,他轉手就送到酒店去了。這份酒鬼習氣,倒也灑脫的可愛。
在一杯又一杯、一罐又一罐的酒的滋潤下,陶淵明暫時忘卻了生活的苦痛,創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詩篇。他的詩作,大多都是在田園躬耕時所作,因此被統稱為“田園派”,成為了六朝詩歌之中獨樹一幟的存在。
陶淵明不僅會喝酒、會寫詩,在醉眼朦胧之中,他其實比誰都清楚世道和人心。在劉裕帳下擔任過參軍的他,本可以靠着這一份資曆去最終奪取皇位的劉裕那裡混一碗飯吃,但是他沒有,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上是晉朝的元勳,自己始終都是晉臣。
早在晉安帝義熙年間,陶淵明就數次拒絕了朝廷的征辟;到了劉宋代晉以後,陶淵明更是以一種别樣的方式來進行抗争——此前他的作品,總要題寫皇帝年号加以記錄;劉宋建立後,他就僅僅記錄下幹支,而再不書寫年号了(日後朝鮮沿用崇祯年号也許就有這個影子)。
豁達而灑脫的陶淵明,就在耕田、喝酒、寫詩、撫無弦琴(他不會彈,就弄了一張不上弦的琴來做樣子)的日子中,于清醒時的痛苦和醉醺時的快樂中日複一日。劉義隆登基後,再次征辟他入朝為官,可當他還沒來得及拒絕的時候,他就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三歲。按現代醫學觀點,應該是死于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陶淵明一死,中國最後一位真隐士也就告别人間了。而在他去世不久以後,另一位與他齊名的大詩人也随他而去。隻不過不巧的是,這位詩人,卻是死于非命。那麼,他是誰呢?
咱們下回再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