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個女人在北京鼎鼎有名。
在食品研究所和她打交道的人,都對她的貢獻豎大拇指,在貿易部遇見她的同事,則覺得她是辦事可靠,雷厲風行的花木蘭,而科技司工作的人們則對這位上司又敬又畏,怕極了她在公事上的敏銳眼光。
可要是遇見個老北京,便會聽到——這位王晴原名叫劉平平,父親是劉少奇。
在軍馬場成年的主席之女 劉少奇主席為三女取名平平,一是紀念北平解放,二便是希望女兒能一生能平安順遂,可名為平平的她,一生卻并不太平。
這位日後的科技司司長,其青年時光是在軍馬場度過的。
1968年,19歲的劉平平被送入了濟南的一個軍馬場,與同時代的知青一般,劉平平初到之時對周邊又是好奇又是迷茫。
劉平平日後将在軍馬場五七隊的生活形容為“全新的開始”。
上山下鄉的日子并不容易,劉平平被分配去做鹹菜。
說是做鹹菜,可從搬運原料,到制作保存,每一步她都得參與。
200多斤的物料布袋,無論她是否願意都得抗在小小的肩膀上,而腌菜的鹹鹽則常常會把她的雙手弄得開裂,至于長時間攪拌腌制帶來手臂酸痛則更是常事。
雖然生活艱苦,可劉平平還是沒忘記父親曾寫給自己的囑托:
“青年仍有先進的、一般的和落後的青年之分。做個落後青年,整天想不費力氣、不費腦筋,而又能吃得好些、穿得好些、玩得多些,看來,似乎是最讨便宜、最“享福”的;實際上,這樣的人,是最苦惱的。”
在工作之餘,劉平平仍舊希望能多學些知識。她的筆記本從不離手,書籍在那時并不好找,可她卻想着法子去搜集來偷偷看。
以至于同隊的工友在多年後這樣形容她:“記得她經常背着個印有‘為人民服務’的軍包,經常手拿小筆記本背英語單詞。”
在軍馬場的時候,劉平平并未停止學習與思考,也從不吝啬與他人讨論思想,常與好友交換信件讨論問題。
“……我的這些想法,你同意嗎?我希望你也非常坦率而無保留地告訴我。我覺得我是可以理解你的思想的,對一些問題你的看法有着突出的力量,比如你的幾個圖示,對四個國家的一些看法,刻苦努力下去,在思想鬥争中鍛煉自己,前程是無量的。我并不是為你占蔔什麼,我們個人的未來,對于我們自己是無足輕重。很明白我們這些思想是我們社會的産物,是時代的要求……和我較比接近的還有陳魯華(劉英去濟南了),但她們都沒有和我作過類似的讨論(除了我北京的同學,現在僅隻你和我讨論)……”
苦難并未打斷思想的脊梁,對于那段艱苦時光,劉平平說道:“那段時光給我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印象和感覺。”
軍馬場的鹹菜、山東人的厚道、一望無垠的草原都是她青年時最美好的記憶。
劉平平十分懷念那時:“軍馬場分配我做鹹菜,我扛過200斤重的大麻袋,鹹鹽蜇得手腳裂口,但我生活在人和自然中。山東的人很厚道,那裡是黃河入海處,一望無際的草原,奔騰不息的大河,我能長久地置身這樣的景色中一動不動,仿佛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離開軍馬場前,劉平平被調去了馬場醫院制作蒸餾水,她的馬場好友劉永興說:“從那兒出來,到堆原木的空地,她站在堆積的巨大原木下,着一身嶄新的棉軍裝,背後是夕陽西斜霞光晖映,印象難忘。”
在日後離開軍馬場時,劉平平為劉永興開具了書單,她希望無論何時都不能斷了對求知的渴望。
1973年,在周總理的幫助下,劉平平離開了艱苦的軍馬場,去往濟南軍區後勤部工作,之後又呆了幾年才得以返回自幼生活的北京。
劉永興在1975年夏天去看過劉平平,那時的劉平平的日子依舊樸素,住在建外靈通觀東大樓801室,是個四室套間,劉平平、劉亭亭、劉小小三姐妹同住一間卧室。
卧室裡每人一個單人床一個床頭櫃,窗台上則放着電話機、錄音機,電話是老式的撥号圓盤款,單磚錄音機則是劉平平學習英語的專屬工具。
雖然日子并不平穩,劉平平毅然擔起了肩上的責任,刻苦學習,争取公派機會。
1980年,學有所成的劉平平終于獲得去往美國留學的機會,而也正是這時她選擇改名王晴,她決心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尊重。
中國第一位如期回國的雙學位碩士 去往紐約亨特大學上完第一課,已經31歲的劉平平給遠在大洋彼岸的媽媽寫了封長信,述說求學成功的喜悅。
出國前國家為這次留學制定了規章,要求劉平平要在5年内拿到學位。
而這位選擇隐去家世的花木蘭卻将此視作最低标準,僅僅兩年她便提前完成目标,并随後申請去往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
讀書期間,有昔年好友去看望劉平平,可他無意看到的卻是劉平平極為艱苦的生活。
濕氣很重的地下室、堆滿地闆的毛線,都讓好友震驚萬分。
劉平平卻此視作平常,閑時編制毛衣是她維生的手段,雖然一件隻有35美元,可她也樂得自食其力。
1986年,劉平平如期踏上了祖國的故土,而她此時已是拿到了四個學位的人才,成為了國内第一位如期歸國的雙學位碩士。
對于劉平平的表現,她的好友王文非常敬佩:“在祖國建設最需要人的時候,我選擇的是留在美國的相對安逸、舒适的生活。‘為兩國交流做貢獻’的大多數留美中國學者,說白了,很大程度上都是留戀美國的物質生活水準,或個人的成名成家。所以現在當一些‘海外學者’對改革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指指點點,甚至罵罵咧咧時,我視作平常……而平平卻在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博士學位後,毅然回到了曾使她深受傷害的家鄉,傾心竭力地投入到了四化建設之中。”
劉平平回國時,還未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不過她毫不在意,因為她要将學問應用在中國。
成為北京食品研究所所長後,劉平平開始将一身所學用在祖國的建設上。
她研究了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與結構,并證明了我國飲食結構較為科學,想要提高全民身體素質,關鍵在于改造食品,而其中基礎便是原有飲食習慣。
她打了個生動的比喻:“通俗地說,就是不做面包做饅頭,不做蝦條做油條,不做牛奶做豆漿。”
确立這個原則後,她也明确指出當時國内的不足:“小作坊式的生産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食品工業化是個重大問題。中國食品制作的複雜性決定了其工業化的難度。”
而她随後便将精力投入到了這個高難度的工程中,而她下手的第一個餐品便是人們都熟悉的豆漿。
一回國就跑進豆制品廠的劉平平讓家裡阿姨十分心疼:“那些日子裡,平平是我們家回來最晚的人,一般到晚上八九點,十一二點回來是常事。生孩子在醫院裡,還找人說工作,休息一個月就又上班了。”
而在她的辛苦攻克下,北京第一條豆漿生産線在一年後正式投産,袋裝鮮豆漿瞬間成了市場上最火熱的産品。
而以實踐完成博士論文的劉平平也返回哥倫比亞大學參與答辯,正式獲得營養教育學博士學位。
她的博導卡索教授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評價道:“王晴是我最優秀的學生,她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并且肯定有一個偉大的前途。”
也是在這時,她才得知了學生的真實身份——劉少奇的女兒。
之後卡索教授給劉平平打了個電話,在聊天中他感慨道:“現在知道你學習的動力來自哪裡了。”
正式取得博士學位後,劉平平随後升任北京食品研究所所長,而她此時的用名依舊是王晴。
她說道:“我做什麼工作都可以,可是我拒絕利用我的社會關系去辦任何事。”
為了更好的為國家服務,她大膽對食品研究所進行了改革。
可當她發布一系列獎勤罰懶的規章制度後,卻引來了一些習慣吃大鍋飯的工人不滿,他們跑到所長辦公室大鬧,聲稱要跳樓來阻止規定推行。
可這位巾帼不讓須眉的奇女子卻不吃這套,她當衆講明道理,理清脈絡後,對着拿跳樓當威脅的工人直言道:“跳吧,你這樣毫無意義地死去,恐怕連追悼會也沒人給你開!”
劉平平的風采讓衆人服氣,直接壓下了暴動,而随後幾個月,所有不服氣的人都在看到改革帶來的好處後都閉了嘴。
昏迷中離開的公主 随後幾年,劉平平依舊在為國家事業奔波操勞,1995年,劉平平升任商業部科技質量司司長,擔任北京市人大代表。
期間國家想為劉平平的貢獻做出獎勵,可她卻一心投入事業,拒絕了單位的兩次分房,和母親、兒子住在複興門外的老樓裡,鄰居經常深夜都能看到她家的窗戶亮。
劉平平成為司長後,我國也開始為信息化時代做準備,正式啟動了國民經濟信息化工程,推行電子支付和通關自動化。
雖是信息化工程,可其中涉及了銀行、商貿、國防科委等多個部門的利益,若想推行信用卡實在十分困難。
而劉平平卻在多方博弈中完成了目标,推行出“質量萬裡行”及信用卡,以商貿企業和用戶利益為破局口,大大方便了民衆的日常消費。
再度立功的她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
她開心地調侃道:“源源一輩子都想得到的勞模,讓我先得到了。”
可就是在這時候,劉平平卻因長期操勞倒了下去,被診斷為腦瘤破裂。
經過醫院手術搶救,她活了下來,可就此陷入了昏迷。
劉平平昏迷的那年是1998年,見證了長女一生疾苦的母親王光美十分心痛,每天以淚洗面,将自己與昏睡中的女兒關在病房裡。
為了喚醒女兒,王光美每天都在女兒耳邊講曾經的事情。
在她看來,女兒的童年時光并不特殊。
和一般百姓一般三餐見不到細糧,常常連豆面、燕麥也隻能吃個半飽。
“每到星期天,幾個孩子都餓狼似的,把家裡所有能吃的東西一掃而光,媽媽心疼地流着淚,把自己碗裡的飯分給孩子,可到星期一,又催着孩子們快走。連老師都建議,孩子正在發育,别住校了。少奇同志一句話擋住了:‘讓他們知道挨餓的滋味,長大為人民做事的時候,就不會讓人民挨餓。”
劉平平小時候每個月隻有2元零花錢,幾乎吃不了零食,常常一個蘋果也是家裡最小的孩子與父親一人一半分了。
在王光美看來,女兒最開心的日子可能就是與一衆叔叔伯伯一起的日子。
那時毛主席會邀請她一同看京劇,甚至稱贊劉平平是“将來可以當中國的女總理”。
而周總理則對劉平平格外關切,甚至在一次劉少奇出訪柬埔寨遭到刺殺後,立馬把劉平平等人接了過去,陪孩子們打了一下午乒乓球。
在家人的陪伴下,一年後劉平平睜開了雙眼,可是這雙眼睛已經沒了往日京城花木蘭的神采。
醫生講這隻是條件反射,還是沒有意識。
7年後,王光美還是沒能等到女兒恢複,帶着遺憾離世。
弟弟劉源接過母親的責任,将昏迷中的姐姐接到家中照顧,而妹妹亭亭則負責撫養姐姐的兒子,他們都期待姐姐再度醒來的那一天。
可這個希望卻落了空。
2009年12月3日,曾經的京城公主劉平平在昏迷了十二年後去世了,可她的一生卻對得住父親曾經的囑托:“你應當力争上遊,不要安于中遊。”
劉平平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最好。
信息來源:
鳳凰網《共和國主席之女的人生起落》
報刊荟萃《劉少奇之女劉平平的人生起落》
光明日報《劉少奇之女劉平平:熟睡中的“公主”會醒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