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截”是什麼意思?唐人歐陽詢的書法起筆帶有棱角,如金刀裁玉,幹淨利落,質地堅定潔淨,沒有多餘的地方。這個特點多與“截”的筆法有關。這種書法是不容易寫出來的,比如顔真卿的書法中,豎鈎往往有個“腳跟”,捺筆則往往有一個“腳心”。
顔體的捺筆的“腳心”在書法中被稱為“燕尾”(像小燕子剪刀形的尾巴,看起來有兩個尖角),它是用書法中的“按鋒”與“揭筆”寫出來的,先掌心翻向右下按鋒,再扭腕提筆出尖收鋒。
但是歐陽詢的書法幾乎從來不這樣,它幹淨利索,沒有多餘的筆畫,歐陽詢的這種字體要用什麼筆法寫出來呢?很簡單,就是一個字——“推”!“推”也叫“截”,唐人李華在書法中把“截、拽”二字稱為書法中“截、拽”二字訣!
“截”字,《古漢語常用字典》解釋為:1.斷,割斷。2.整齊,整治。3.攔截。這三個義項來看,無論是斷開、用外力使齊整,還是攔截,都有改變物體原來運動方向之義。李小龍的“截拳道”則是将天下武術所有的招式劃分為兩個方面——防守與進攻(“截”為防守,“拳”為進攻,“道”代表武術的精神)
“截”字用好,能取得歐陽詢書法中那種斬釘截鐵、棱角分明、幹淨利落的風格。那怎樣樣使用這種筆法呢?
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書有衄(nǜ )挫之法,折鋒方筆也,法出于指。斂其筆毫,用于點【亻豆】,棱側緊峭,如推鋒磔石,斬釘截鐵。施與字書之間,則風格峻整,加以八面拱心,功夫到處,始稱遵媚。草書尤重此法,則斷續顧盼,轉折分明。”
朱履貞的描述就是“截”法的使用,其中涉及的具體做法就是“推鋒磔石,斬釘截鐵”,其實也就是“推”筆。“推”,是用筆發力的一種方式,其目的從反方向獲得筆毫的助力。老子說:“反者,道之動。”行筆時先反向推筆,然而順鋒行筆方更有力度。
因此這種“推”筆的筆法也屬于“折鋒”!“折鋒”也叫“逆鋒”、“逆筆”,是書法中常見的一種筆法。書法家鄧散木說:“用筆的要訣,隻有‘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個字,意思是說無論點、畫、撇、捺等任何筆畫,都得有去有來,不可隻去不回。也就是起筆要用‘折鋒(逆鋒)’,收筆要用‘回鋒’。”
這種用筆方法,出現的筆畫形态多有棱角,呈現方形,故朱履貞說“折鋒方筆也”。運筆時有回鋒或彈起的動作,斬釘截鐵,風格遵媚。
以橫畫的收尾為例,順鋒寫到橫畫的尾部之後,有兩種“推”筆的方法:如果一推後迅速回收,這就等于挫筆出棱;如果一推後向前收筆,這就等于揭筆出尖。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這個“文”字一橫收筆就是推筆出棱寫出來的;王羲之《蘭亭序》的“宇”字的上橫,則是推筆出尖。
施于行書,同于王珣《伯元帖》“此”字左下角的風格。這種種方法不僅可以縱向使用,橫向、斜向亦可,如《伯元帖》中“從”的右上部分,用筆的方法一樣,出現的筆畫形态也一樣,隻是方向、角度不同而已。這是形成方的筆畫形态的重要方法!在唐以前,是主要的方法,至唐以後,提按、頓折的方法逐漸成為方形的主導,這種方法就退居次要位置。
“截”改變了用筆方向,多出現方的形态。康有為說“方筆用翻,圓筆用絞”,寫方筆就要會推管翻面換鋒。紙上筆毫由陰面直接轉為陽面,稱為“翻筆”。手腕的左右運動配合前臂“推筆”翻轉,連續運動,前臂尺骨和桡骨的扭動帶着腕部作左右運動,如鐘擺一樣來回翻動。這個動作有限度,不能超過180度,而用到右側的極限點,必然回向左側,到左側極限點又必然向右側回落,如鐘擺一樣,來回擺動。這種筆法翻筆見方,幹淨利索,晉唐的很多方筆大都用此法而非提按完成,所以書寫幹淨、利索、如切金斷玉。
掌握了這種“截”筆的技巧,起筆和收筆都快如“截拳道”,利用筆鋒的彈力一推而起,一帶而過,無論是翻筆換面還是立鋒起筆,都很順暢。所以,那要想把書法寫好,好好學習,這個“截”字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