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時期有大大小小67個政權,幾乎都是漢人來主政統治,但其中也不乏少數民族,其中有名的有鮮卑族的北魏、蒙古族的元朝的及滿族的。
前兩者都都湊湊也就百年光景,可是後者國祚276年,300萬的滿族人統治了3萬萬漢人,着實有些讓人意外,其實曆史沒有意外。
細心觀察明末清初的各類社會力量和環境,主要有四種因素影響下,清朝才能存于近三百年。
明末朝政的混亂看看明朝崇祯年間的華夏大地近況,就不難發現明朝的滅亡其實已經具備了很多因素,一是土地兼并嚴重,民衆流離失所。
中國封建王朝更替幾乎都是由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開啟的,不普通的老百姓,活不下去隻能铤而走險,反正橫豎都是的死。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就成為他們最好的選擇,結果很明顯,一呼百應,蜂擁而起,明末同樣這樣,張獻忠、李自成還有些自立的明朝将軍帶頭組織的起義軍,遍布全國。
二是君王昏聩,群臣黨争不斷。明朝在朱元璋建立之後,經曆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四代人的努力,明朝政治、經濟、軍事達到曆史頂峰。
但在後面“大明戰神”“叩門天子”睿皇帝朱祁鎮的土木堡之戰後,近乎迅速走向衰落,後雖然經過了幾代君王不專業的努力,到了孝宗朱祐樘時期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後面幾任皇帝的不作為,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檢時候,幾乎是破亂不堪。
閹黨和東林黨人之間争鬥不休,完全沒有為國為民的心思,有的就是奪權謀利,朝局一片混亂,上行下效,官員貪腐腐敗橫行。
三是戰争災禍頻發,國貧民弱。從明朝誕生之日起,北方的戰争近乎沒有停止,最早是和北元打,後面是跟瓦剌、鞑靼,再後面是女真各部;在東面跟日本幾乎一直有戰事,在東南先和葡萄牙、後面是英吉利,在後面是荷蘭。
對内的戰争就不再贅述了,戰争需要錢,需要百姓的錢,需要百姓的犧牲,結果就是除了貪官污吏富有之外,朝堂和百姓窮的叮當響。經過朱由檢13年沒日沒夜的幹,但終究是積重難返,普通民衆也希望通過改朝換代可以吃飽飯。
華夏大地的内鬥其實滿清入關,也是曆史給了順治和多爾衮一個天山掉下來的餡餅。
從萬曆皇帝開始建州女真就開始安分,他們幾度折騰,但活動區域也就大興安嶺和黑水河一帶,也曾接受朝廷诏安,作為一縣長而存在,就是當初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時候也僅僅隻有十幾付铠甲。
松錦之戰前,建州女子就是明末“牛皮癬”的一塊,不足以滅亡他。但是由于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中原大鬧,東南外夷騷擾不斷,加之朱由檢遲遲不肯南遷避難,讓李自成沖破北京,最後的明朝皇帝吊死煤山,天下無主,各方勢力林立,鬧得昏天黑地。
之後李自成和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尿不到一個壺裡,吳三桂獻關,帶領清軍進駐北京,才有了這之後的兩百多年的開始。
可以說,當時滿清的力量可能就和吳三桂的山海關防守的明軍差不多,沒有衆多的曆史機遇,他是敲不開北京城的大門的。
少數落後的文明被先進的漢族文明所征服在中國曆史上,漢文化或者說是農耕文化幾乎上是最先進的文化,從國家政治、經濟及文化制度,都經過曆代君王的打磨,是當時社會最适應的制度。
少數民衆相對落後,落後文明征服先進文明,前期可能武力能取勝,但是若想長治久安,并将接受先進文明洗禮,抛棄自己落後因子。
諸如,我們前面說的北魏政權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元朝能夠進駐中原,也主要由于忽必烈遵從漢制,重用漢人開始的,他的滅亡也是由于對于漢族人的低等分配和沉重剝削壓迫所緻。
清軍在李自成和吳三桂送上的“大瓜”之後,進入北京也是充分尊重漢人漢制,在軍隊裡面也是有“漢八旗”的漢軍為他們征戰。
多爾衮“厚葬崇祯皇帝”“優待明屬官員”及給予漢族士大夫以尊重,至于普通老百姓,給口飯吃,給“誰當奴才不是當,換個主人又何妨”,有了根基穩定,滿清迅速穩定了政權,坐穩了紫禁城的龍椅。
清朝皇帝沒有昏君對于清朝有太多的“贊美”和“誤解”,我們不做真僞的争辯,但是有一條可以的到共識的是,清朝的12個皇帝了基本沒有昏君,相對于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明,他們仿佛都是明君一樣的存在。
最早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和準皇帝多爾衮,都是帶頭沖鋒,軍事政治能力都是很強的,中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更是創造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
至于,嘉慶、道光、鹹豐、同治也是在努力維持着,沒有像明朝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沒有有專門建另一個皇宮——“豹房”,也沒有一生癡迷與木匠,把朝政交給太監去折騰,兩耳不聞的皇帝。
他們基本上遵從明朝制度,也任用漢人圍觀,康熙皇帝還曾下旨科學前三名都取漢人,大肆籠絡世家豪門,更是分封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雲南、廣西、廣州的藩王。
打破了封建王朝自漢朝以來,不分異性王的慣例,彙聚一大批漢人的能人異士為滿清效勞,并沒有明确像元朝一樣将漢人是為下等人。
說到這,其實說漢人沒有反抗是有些不準确的,當時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南明抵抗及持續了近半個世紀。地下的諸如白蓮教、大刀會,一直到後面的義和團等等,都曾打出“反清複明”的旗号。隻不過,這些都被清代明的大流所替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