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西江悅魚,喜歡一個人發呆,看書,行走。讓我們一起去山水田園,煙火市井裡,體驗紅塵的活色生香,感受一樣或者不一樣的百态人生。
都說它是四川最美古鎮,2020年四川評選十大景點,青城山,稻城亞丁,泸沽湖,阆中古城,都江堰都沒擠上前十,而它排名第八。
上過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被清華大學教授贊譽為“中國山地民居建築的精華”、是四川100個最美景點的拍攝地之一,被譽為“一首空間的交響樂”。
它是福寶,一個正在慢慢消失的原生态古鎮。
福寶位于四川泸州合江縣,跟鄰近的堯壩古鎮比起來,交通更為不便,去的人也更少。
據說這裡在秦漢時就有先民群居,到唐宋時期已經漸成聚落。但真正形成場鎮,已經是元末明初了。
這裡的老人總說這裡是福地,因為這裡“三水相彙”,“五龍會首”,回龍河環古鎮三面,與大漕河、天堂河交彙,有五橋相通。回龍河畔有萬壽山,天台山,烏龜山,是“一蛇盤三龜”的風水寶地。
是不是福地,一般人不懂,但最初在一座魚脊形的丘巒半島之上建場時,因為交通不便,雖然地處古夜郞道上,仍然很少有人來往。不得不借助百姓信仰,興修寺廟,吸引信衆,所以,這裡最早叫做佛保。
老百姓的願望一向直白:漫天神佛保佑這個深山裡的小場鎮能夠興旺起來,保佑前來的信徒居士家庭能夠興旺起來。
這是元末明初,來自異鄉的第一代移民,人力不能及,所以隻能寄希望于老天了。
真正保佑場鎮興旺起來的,是曆代朝廷的鹽業政策,以及明清大移民政策。
這裡是川鹽入黔四條道路的第一道:仁岸鹽道的必經之路,這條鹽道又分水道和山道 ,佛保在山道上有重要的位置,鹽道從這裡又分有佛接道(佛保到接龍關),佛石道(佛保到石虎關)、佛七道(佛保到七裡壩)、佛武道(佛保到武定門)四條。
當運鹽的馱馬絡繹走過古道,背鹽的背夫們踏遍每一個炊煙升起的地方,這裡終于逐漸繁盛興旺起來了。
一業興而百業旺,鹽商帶動了茶,鐵,藍靛(染料)的流通,也帶動了冶煉,加工,紡織,釀造行業的興盛,等到明末清初時,佛保終于成了“積衆數百家”的"巨鎮"。
明末戰亂,人口銳減,不知道是人為還是其它什麼原因,一場大火發生了。
重建時,佛保變成了佛寶。
第二代河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的移民們來到這裡後,興修會館,宮廟,安置各自家鄉的神佛,在異鄉點起香火,人和神落地生根。
場上原有土地廟、五祖廟、張爺廟、清源宮,又多出了萬壽宮、天後宮、禹王廟、火神廟、天燈廟、王爺廟、觀音廟等宮廟,各地的移民帶來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各地風俗,也帶來了家鄉不同的建築風格。
古鎮内95%的建築都是明清風格的木質吊腳樓,青石闆街寬約三四米,窄的地方隻能容一人通過,兩邊房屋随地形高低起伏,石闆路起起落落,白牆,小青瓦,卻又有在江南經常可以見到的敞廳、回廊、漏窗、格門。
因為滿清“川鹽濟楚”政策,經營淮鹽的徽商和江西湖廣商人大舉西進,成為後期川鹽經營的主要商人,所以,在這個深山古鎮,你也能看到閩粵和徽州典型樣式的封火山牆。
老街兩旁的門臉偏小,進深卻大,屋檐伸出的距離較遠。室内空間還有特有的“掉層”,從街上看是一樓一底,前店後宅,青石闆的天井,但走進去會發現還有向下的樓梯。
跟其他地方的宮廟不一樣,佛寶的神佛都很接地氣,宮廟,民居,商号,作坊,客棧等都平等毗鄰而居,基本全在一條回龍街上。
佛寶在古鎮中并不算老,元末距今,不過600多年,現在還整體完好,保留着明清時期山地場鎮的原貌,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但它正在慢慢衰老,慢慢消失。
西南地區氣候潮濕,木建築本不耐久,房屋必須更替和修繕,但移民的後代,更多地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城市,走向了沿海,成了新一代移民,留守的隻有老人孩子。
這裡的産權複雜,有私人,有國有,有鎮上公有,有文廣局管理,不要說更替,修繕都成了問題,地處深山,又沒有财團投資。而私人,有規定不得擅自修繕文物保護建築。
2020年7月,這裡發生了老屋垮塌造成的傷亡事件。而這樣的老房子,不是一間兩間,而是一片。
也許有一天,人們再來時,隻能看到新建的福寶鎮,而再也看不到那個帶着曆史滄桑,帶着歲月煙塵的佛寶古鎮了。
喜愛古鎮的你,還不趁假日去看看它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