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與拉尼娜是自然界中兩種對立的現象,具體的形成成因是什麼,短時間内學術界很難有一個普遍認可的說法。有關厄爾尼諾的報道可以說由來已久 ,而拉尼娜的概念則相對新鮮。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出于宣傳環保的目的,一些部門主動把屎盆子扣到人類的頭上,宣傳因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引起了厄爾尼諾現象。不過時至今日,關于兩者的成因,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自然現象。
世界洋流圖(局部)
什麼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在解釋兩者之前,先要了解一個地理知識——洋流。世界海洋的表層海水在風的吹拂下,相對穩定的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動,稱之為洋流。例如赤道地區的海水,在信風帶的影響下,自東向西流動,形成了兩股穩定的赤道暖流。大量的溫暖海水自西向東流動,造成澳大利亞(西太平洋)一側海水溫度偏高,水汽蒸發也就相對旺盛,氣候溫暖濕潤。而南美洲一側(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則較低,空氣相對幹燥,氣候也就相對幹旱,這是正常的情況下的氣候。
厄爾尼諾年——信風減弱
然而在有些年份或一年中的某些月份,信風強度異常減弱,造成赤道地區自東向西流動的洋流減弱,西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異常降低,本來比較濕潤的氣候趨于幹旱,而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原本幹旱的氣候趨于濕潤。簡單的說就是應該多雨的地方降水減少了,應該幹旱的地方降水增加了。
秘魯寒流
因為秘魯寒流的影響,秘魯本來漁業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在厄爾尼諾年份,因為寒流減弱,造成漁業資源大量減産。對于我國,厄爾尼諾年份夏季風會減弱,造成暖濕氣流始終在南方活動,無法推向北方,引起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而北方則普遍大旱,影響工農業生産。
1998年長江洪水
1997年5月,發生了20世紀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當年年底達到強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結束。這次異常偏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降水明顯增多,引起了長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澇災害。
拉尼娜年——信風增強
相反,在某些年份或一年中的某些月份,信風出現了異常增強的情況。赤道地區的海水将規模更大的流向西太平洋地區,造成本來降水豐富的東澳大利地區洪澇災害嚴重,而本來就很幹旱的秘魯沿海更加幹旱,而赤道東西兩側水溫的差距繼續擴大。
拉尼娜年份的情況
對于我國,拉尼娜年的情況和厄爾尼諾年完全相反,由于夏季風增強,很相對快速的推進到黃河流域,造成長江流域出現幹旱,而北方降水異常偏多,在拉尼娜年的冬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依舊活動頻繁,冷暖氣流相遇,造成冬季降雪量增加,個别年份甚至會形成雪災。
2008年的雪災
例如2007年底到2008年初的雪災,就是典型的拉尼娜現象造成的災害,持續一個多月的強降雪給南方多省帶來了嚴重的低溫凍害和雪災,造成大面積的電力系統破壞,嚴重影響了當年的春運,緻使很多務工人員無法返鄉過年。
保護環境
總得來說,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是正好相反的兩個極端,厄爾尼諾現象是加劇原有氣候,讓幹旱的更幹旱,濕潤的更濕潤,拉尼娜現象則正好相反,讓應該濕潤的地區變的幹旱,而應該幹旱的地區降水增多。保護環境是人類的共同義務,但是也不能為了宣傳環保而不負責任的把各種自然現象全部歸結為人類破壞所緻。任何事過猶不及,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研究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與規律,指導正常的社會生産生活。
(相關圖片來源于網絡,徽南城意頭條号,談曆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态,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