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新一季的《奇葩說》裡,有一道辯題沖上了熱搜,題目是: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
節目中,李誕的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他說:成年人的崩潰,從算了開始。
很多人因為這句話産生了共鳴,覺得它代表了自己的情緒日常。作為一個成年人,就是有許多意難平的時刻。
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自己更好的相處,其實一直都是成年人不停思索的問題。
答案其實很簡單:
與自己和解。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在各種微博,情感語錄,書籍,雞湯裡看過這句話。
道理是對的。
隻有與自己和解,才能更好與自己相處。我也曾經在書裡這樣寫:用與世界和解的态度,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那到底什麼是和解呢?我們該如何做到和解呢?和解是不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必須要做的事情呢?
在我們都知道的道理面前,我們該如何使用方法論來完成和解呢。
其實就一句話:自我合理化。
-
什麼叫自我合理化?
就是讓你活得不那麼擰巴。
還是在《奇葩說》的節目中,黃執中曾說過一句話:人是一個必須心安理得的物種,所以我們非常善于将自己的處境合理化。
意思就是:
一件東西無論你多麼讨厭,如果你察覺到自己無力改變,那麼久而久之,為了擺脫心中那種無力感,你為了每天晚上能夠睡得心安理得,你會試着說服自己,這一切沒那麼糟。
黃執中說,這是人類的悲劇。但我卻覺得,這是人類的适應能力。
人有一種本能是,我們能夠在一段時間内,快速适應自己所處的環境,接納原本抗拒的事物,接受一些曾經可能無法接受的事情。
适應,是人類的能力,隻是時間早晚問題。
隻有适應了,才能活得不擰巴。
相反。那些活得擰巴的人,他們做不到。
不是沒有适應能力,而是能力較差,相對于其他普通人,他們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适應。
那麼,自我合理化的正确解釋,并不是找借口讓自己所做的一切心安理得,而是讓自己适應和接納的時間變短一些。
要知道,如果一個人提出要與自己和解的問題和疑惑,那麼他就肯定是有這樣的困擾,他沒辦法很好地說服自己,他需要一個自我調節和别人幫助的過程。
人需要有三種關系處理:
人與物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人與自己的關系。
隻有理順了這些關系,才能感覺自我邏輯是完整的,是自洽的。
否則,就會活得很擰巴,感覺不順,也就是我們說的沒辦法與自己和解。
-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沒有辦法進行自洽的人,原因有很多,許是原生家庭環境,許是自己習慣定下過高的期望,許是善于自我否定和懷疑,等等。
無論是什麼原因,最終都會表現在,他們沒有辦法很好的客觀看待自己,總覺得活得不如自己想象中的模樣,并長時間限于這種糾結之中。
所以,很多人都在網上問,如何做到與自己和解。
然後也有一些方法論,比如嘗試接納自己,理解自己,更好愛自己等等。
這些辦法也是對的,但想要做到卻很難。
是的。與自己和解這件事,本身就是困難的。
為什麼困難?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你可以先想另一個問題,你和别人達成過和解麼?難不難?
比如你和一個人吵架,鬧得挺兇,後來你們把誤會說開了,達成了和解。
扪心自問下,你是否真的與他達成了和解,你真的可以不計前嫌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繼續和他交往麼?
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在心裡猶豫一下,有些人甚至會給出不會和解這樣的答案。
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就算再彌補,也沒辦法一件清零,和解隻是選擇了接受和諒解,但不是像橡皮擦一樣擦掉往事。
所以,發現沒有,很多人對和解都有一個誤區。
有人覺得和解困難,不是因為你沒辦法接受自我和學會自我原諒,而是你在渴望通過和解來進行逃避,你在渴望通過和解讓自己想當然以為曾經那些意難平的事沒有發生過。
那麼,我們第一個重要的觀點就來了:
與自己和解,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但不是讓自己遺忘的過程。
-
和解的方法其實有很多,網上也有過許多論述,我這裡就不再贅述。
但我想講一點的是:
和解不是一個目的。
有的人遇到一些難事,心裡難受,然後勸說自己要想開點,學會和解,過了一陣子,覺得自己想通了,就完事了。
那些難事呢,還要不要做,是放任不管,還是強迫自己去做,如果在做的過程中,又覺得不順心了,怎麼辦?
和解的用途,不是讓你去規避生活中的難,而是讓你學會直面那些難,學會面對,然後勇于突破去解決。
和解隻是你處理問題時的一個方法。它本身就是一個方法,而不是什麼目的地。
與自己和解,其實是一個不斷與自己對話,不斷審視自己,不斷糾正自己的過程。
這個過程,或許會伴随你的一生。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一點的是:
和解不是在你某個人生階段裡的産物,它應該是陪伴你一生的人生方法論。
和解是一個方法過程,它不是一次性的,不是你今天和解明天不和解,不是你開心了和解不開心就不和解。
它應該是恒定不變地成為你處理與自己關系的唯一指南。
但它終究不是你的目的。
沒有什麼終極和解。
終極和解那叫頓悟,一般人恐怕沒有那個境界,不然你就是出世高人。
身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就是一直在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中度過一生。
某天你開心了,你感覺很幸福,某天你不開心,你能夠運用和解來讓自己學會接納和處理,如此反複,如此循環。
那麼,我們第二個重要的觀點來了:
與自己和解,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與自己糾纏又不斷與自己達成共識的過程。
-
站在今晚的這兩個觀點面前,就可以引出下面我想告訴你的話:
就是因為知道和解是一個一生的過程,和解是一種人生方法論,就意味着,如果你現在還暫時沒辦法做到與自己和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能在你的認知裡,在你的閱讀體系裡,你都有一個潛意識是:人要與自己和解,才能活得更好,才是愛自己的表現。
這話是不錯。但這不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
與自己和解,更有利于那些内心相對敏感脆弱,并對周遭環境更更多感知和反應的人。
不是說不和自己和解,或者不懂得這個概念,你就活不好,不是這個意思,隻是建議,人應該嘗試與真實的自己對話。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是:内心的小孩。
在我們成年以後,内心的小孩其實依然存在,它代表着我們已經失去的青春,單純,還有那些尚有的熱情,希望,幼稚和頑固。
有的人選擇把内心的小孩隐藏得很好,他們想做一個合格的成年人,不肯越池半步。
有的人選擇和内心的小孩共生,他們時而有成年人的成熟和穩重,時而也有小孩子的頑皮和天真。
有的人選擇隻做内心的小孩,他們還是和小時候一樣,更單純,更無畏,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傷害。
其實,承認自己被傷害了,承認自己愛錯了人,是比承認自己有去傷害别人更艱難的一件事。
内心的小孩出來作祟的時候,就是你情緒波動的時候。
但它也是你的一部分啊,如果你都不忍心讓别人受到傷害,那麼又怎麼忍心看到自己受委屈呢。
要學會對得起自己。
如果對不起,就要彌補,而不是歎息。
那麼,我們第三個重要的觀點來了:
恰好因為終結和解是一個理想境界,就像是一個夢想,不求達到,但要努力。
不用太過執念和強求,如果對和解執念,因為無法和解而耿耿于懷,不正好又說明你在不和解麼?
能做一點是一點。就可以。不強求和解,才是和解。
-
這些年,我有一個人生經驗是:
當我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完美後,我反而放心了。
你不必站在五十歲的年齡,悔恨三十歲的生活。也不必站在三十歲的年齡,悔恨十八歲的愛情。
我們不能站在後來的高度,去批判和讨厭當年的自己,這不公平。如果重來一次,以自己當時的心智和經曆,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我有在努力嘗試與自己、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解,雖然過程艱辛,但能夠一點點接受真正的自我,真開心。
我肯定也不是一天就想通的,不是像電影裡打通任督二脈一般,睡一覺就變成人生赢家了。
與自己和解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在生活中受錘,不斷磨練,不斷成長的過程。
還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話是:一個人要活成一支隊伍。
以前我覺得這句話是告訴自己要堅強,要勇敢。
但現在,我認為這句話是在說,你是一個人,但你要成為自己的全部。
每個人,都是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可能你将來會結婚生子,你會組建家庭,但你的思維,你的頭腦,你的意識,永遠都應該是獨立的。
一個人,不僅要做好自己,還要成為别人的老闆、員工、丈夫、妻子,成為各種各樣的角色。
但我希望,在你的心裡,你就隻是你自己。
與自己和解,就是要成為自己的朋友,成為自己的父母,成為自己的愛人,成為自己的孩子,成為自己的老師。
當你有了這樣的意識之後,你就會猛然察覺到:你并不是孤家寡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啊,就會突然有一種很多人在鼓勵和支持着你的感覺。
與自己和解,不是與自己别扭,不是與自己擰巴。
與自己和解,是你要成為自己的守護者。
你要守住自己的心,守住内心的小孩,守住自己的情緒,也要守住自己的安危,守住自己的一切。
自我關懷的力量,其實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無論後來的故事怎麼了,也要讓後來的人生值得。
人對自我、他人、記憶有兩種态度,一種是埋怨和悔恨,一種是懷念和感恩。
希望,在你以後的人生裡,在你回首今天走過的路,總是帶着第二種心情。
與自己和解,是這樣子的:
你告訴自己,我要成為自己的守護者。
但成不了,也沒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