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絕詠物詩五首

七絕詠物詩五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5 10:20:41

清詩詠同光十三絕中四大一小伶人五絕五首開篇 (“燕市群芳小集” 麝月樓主)

詠紫陽主人朱蓮芬, 字水芝

斜陽芳樹最相思,憔悴芙蓉江上枝。獻賦即今猶被放, 人生難得杜門時。

詠景龢主人梅巧玲, 字慧仙

故人天末去匆匆,留與當筵唱惱公。歌闆酒旗無恙在,水晶簾外晚霞紅。

詠绮春主人時小福,字琴香

吳宮人抱玉成煙, 留醉青春绛樹前。珍重名花如繭栗,豐台風月又今年。

詠景龢餘紫雲, 字豔芬

镂檀散麝作樓台,玉蕊臨風細細開。枨觸閑愁如水起,笛家重唱紫雲回。

詠岫雲主人徐小香, 字蝶仙

薊樹遲回閱古春,廿年前見玉精神。未須白發談天寶,曾見名場幾輩人。

詩作者為麝月樓主譚獻,字仲修,号複堂, 浙江杭州人,清同治年間舉人,曾任知縣,作“燕市群芳小集”傳世,對當時菊部名伶點評。本文先錄其五絕五首,分别介紹同光十三絕伶人中的四大名旦和一位小生,供大家賞析後再以其一阕金縷曲和一阙前調詞賦作結。

如圖為晚清畫師沈容圃所繪同光十三絕,是指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京劇名伶,依次為陳長庚,飾“群英會”中之魯肅;盧勝奎, 飾“戰北原”中之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雪”中之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中之楊延輝;譚鑫培,飾“惡虎村”中之黃天霸;徐小香,飾“群英會”中之周瑜;梅巧玲,飾“雁門關”中之蕭太後;時小福,飾“桑園會”中之羅敷;餘紫雲,飾“彩樓”中之王寶钏;朱蓮芬,飾“玉簪記”中之陳妙常;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中之康氏;劉趕三“劉寶山”,飾“彈琴家”中之鄉下媽媽;楊鳴玉,飾“思志誠”中之闵天亮。

其中這四位乾旦名伶都是當時旦行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或可稱之為同、光時期的“四大名旦”。吳焘(别署倦遊逸叟,人稱吳四先生)在他撰寫的“梨園舊話”中說:“旦角著稱者殆難縷數,以當時各堂弟子無不應召侑酒,色與藝并重,故習青衫與花衫者最多。青衫著稱者以喜祿、寶雲、餘紫雲、時小福為最,花衫著稱者以松齡、長貴、梅巧玲、楊桂雲為最。至昆(腔)旦則以朱蓮芬為無上神品,即許海秋先生“玉井山房文集”中稱為‘蓮郎’者是。此不過略舉數伶,以志承平時梨園中舞扇歌衫之盛。麝月樓主譚獻也不吝筆墨形容此四大名旦,“水芝如缑嶺吹笙,湘靈鼓瑟。慧仙如香熏百合,霞吐九光。自然倩盼,光豔照人者為麗品。琴香如碧樹曉莺,紅樓晴雪。紫雲如夜帳調筝,春燈翦彩”。

梅巧玲(1842~1882),梅蘭芳大師的祖父,原名芳,正名芳普,字筱波,一字雪芬,号慧仙,别号蕉園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稱景和堂主人,綽号胖巧玲。祖籍江蘇泰州鳳凰墩鮑家壩。梅巧玲天資聰慧,學戲刻苦,扮相雍容端麗,表演細膩逼真,念白文雅脫俗,京昆俱佳。在京劇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嚴,但梅巧玲戲路很寬,花旦戲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實為餘紫雲、王瑤卿、梅蘭芳等創花衫行當打下基礎。他為人正直,辦事公道,他一反苛待藝徒和梨園同業惡習,厚待四喜班貧苦同業,在四喜班遇到困難時,梅巧玲盡出自己私蓄,以維持班内同業生活,其重信義,講情誼,深為人們所重。梅巧玲常演劇目,昆曲有“百花贈劍”、“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閣”等。京劇有“盤絲洞”、“閨房樂”、“梅玉配”、“浣花溪”、“虹霓關”、“胭脂虎”、“玉玲珑”、“彩樓配”、“龍女牧羊”、“乘龍會”、“五彩輿”、“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裝戲,如“四郎探母”、“雁門關”(扮演蕭太後)等。此外還有“得意緣”、“二進宮”、“百花亭”、“密誓”等。梅巧玲妻子為陳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長子梅雨田,梅雨田極具音樂天賦,從小父親梅巧玲遍請京城名家好手教過,鼓鑼琴弦無不精通,尤擅胡琴,曾為伶界大王譚鑫培操琴多年。次子梅竹芬,乳名二鎖,梅竹芬遺傳了梅巧玲善良溫順的性格,又做事認真而不投機取巧。他最早學的是老生,後改小生,最後承乃父衣缽,唱青衣花旦。因為他的唱法極似梅巧玲,長相也酷似父親,故有“梅肖芬”之稱。竹芬英年早逝, 其子梅蘭芳,孫梅葆玖,為四代梨園世家。

餘紫雲(1855 -1910年)名金梁,譜名科榮,又名培壽,字硯芬(豔芬),号硯芳,小名昭兒;行五;湖北羅田人。寓所名“勝春堂”,曾先後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李鐵拐斜街。 其父餘三勝與程長庚、張二奎被譽為老生三鼎甲。其子餘叔岩,為餘派老生創始人。餘紫雲曾課業授徒,家中求教者甚多,其中王瑤卿求教最頻,受益最多。 餘紫雲幼時即入“景和堂”從梅巧玲習花旦,并私淑胡喜祿之青衣戲。同光年間搭四喜班。他的花旦戲“打面缸”、“虹霓關”、“梅龍鎮”等,青衣戲“祭江”、“探寒窯”、“宇宙鋒”、“玉堂春”等均極出色,與當時之時小福稱一時之瑜亮。擅演“彩樓配”、“三擊掌”、“趕三關”、“梅玉配”、“蘆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橋”、“二進宮”等。他不僅基本功紮實,技藝精湛,而且能戲多、戲路寬,文武昆亂不擋,尤精由魏長生所創跷工,疾走圓場,猶如楊柳春風,婆娑生姿。據“梨園舊話”載他“嗓音柔脆、玉潤珠圓,其唱工固臻妙境,至不專屬青衫之劇,如“戲鳳”之李鳳姐,“虹霓關”之丫環,姿态橫生,維妙維肖”。“惟雙跷弓樣而身材絕不嫌高,台步之精工,一時無兩。”(“梨園舊話”)“每紫雲演此劇時,則京中旦角無不往觀者。其繞場所走步,非他人所能及,故人争師法也。”(羅瘿公“菊部叢譚”) 餘紫雲繼承了乃師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爐的優良創造,對京劇旦角表演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據“京劇二百年之曆史”載:“時小福之青衣以典雅勝,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雲兼此二人之長,實後來王瑤卿、梅蘭芳之先驅者。”紫雲兼工琵琶,演“昭君出塞”一劇時,自彈自唱,琵琶铿锵,珠喉宛轉,清晰動人,世人稱為一絕。

朱蓮芬(1837--1884年),昆曲旦角。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壽。 幼學昆旦及花旦,後又兼習皮黃,文、武、昆亂,各有所長,尤精昆曲。同治年間入四喜班,名重一時。“烏龍院活捉三郎”一劇,常與名醜楊鳴玉合作,佐以楊鳴玉之張文遠,與王楞仙之“奇雙會”配以王楞仙之小生,都似錦上添花,曾享譽劇壇。“活捉”之圓場,奇雙會之“三拉”,功底堅實。他如“小放牛”、“秋江”等戲,載歌載舞,也稱絕一時。 蓮芬有子朱桂秋,初學老生,後改學花旦,亦名振一時,能繼父業。朱蓮芬會戲很多。擅演“思凡”、“琴挑”、“尋夢”、“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盤秋”、“雙拜月”、“雙沙河”、“貪歡報”、“虹霓關”、“小放牛”、“挑簾裁衣”等戲,聲容并茂。尤以“挑簾裁衣”一劇,潑辣靈活,堪稱絕技。

時小福(1846 – 1900年)原名慶,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号贊卿,乳名阿慶。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 時小福12歲随父母來京,後入四喜班名旦鄭秀蘭之“春馥堂”,從徐阿福習昆旦兼皮黃青衣。他的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圓潤。他的唱腔是私淑于胡喜祿,吐字發音真切,極富情韻,但仍不脫徽調味道,唱法屬陽剛性質。有“天下第一青衣”美譽。 他能戲極多,善演悲劇,也善于用水袖的功夫來表達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他以演青衣唱工戲為主,很少演花旦戲。曾以“三娘教子”享譽一時,與孫菊仙、穆鳳山合演“二進宮”一時無雙。他晚年兼演小生戲,如“孝感天”、“雁門關”、“打金枝”等。他常于春台、四喜、三慶各班演出。曾一度繼梅巧玲掌四喜班。1886年,他與孫菊仙、李燕雲、李連仲四人同被選入升平署進宮承差。曾以旦角演員身分,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他的拿手戲,昆亂不擋,其代表劇目有“陽關折柳”、“小宴”、“彩樓配”、“三娘教子”、“桑園會”、“二進宮”、“汾河灣”、“武家坡”、“探寒窯”、“祭塔”、“南天門”等;反串小生戲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門關”中的楊八郎等。

徐小香(1832 – 1912年)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小名阿大,原是昆曲小生,自幼到北京“吟秀堂”學藝,又拜在曹眉仙門下。出師後,長期在“三慶班”與程長庚長期合作,能戲甚多,昆亂不擋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麗,故不演“窮生”。所飾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譽,擅演“拾畫,叫畫”、“驚夢”、“喬醋”、“奇雙會”、“舉鼎觀畫”、“玉堂春”、“石秀探莊”、“八大錘”、“雅觀樓”、“起布問探”、“轅門射戟”、“羅成叫關”、“監酒令”、“孝感天”、“借趙雲”、“鎮潭州”、“取南郡”等,與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等合作演出連台本戲“三國志”。徐小香在小生唱腔上,雖然也用寬嗓、尖嗓“雌雄音”結合的唱法,但他徹底革除了過去小生唱腔過于柔媚、近于女音的缺點,而“雌音”中有 “剛音”。如“轅門射戟”的西皮二六,剛音蓋着調門唱,顯示了呂布這一人物的雄偉氣概。又如“雙獅圖”中的大段唱,則是把老生腔、青衣腔的旋律吸收過來,加以變化,創造了以剛為主的二黃調式的小生唱腔。至于搖闆、散闆的唱法,雖仍直腔直調,但咬字“噴口”卻講究人物的氣魄。徐小香的做工身段精湛,他的水袖、翎子等特技表演,有不少絕妙的創造。比如“鳳儀亭”呂布與貂蟬在亭中相會時,他把頭一低,再向左一扭,那呂布所戴盔頭上右邊的翎子竟能從貂蟬的臉蛋上滑過來,順着勁兒再繞到鼻邊,吸氣一聞。把此時呂布心情蕩漾、纏綿輕佻的性情勾劃得活靈活現。翎子是死的,但通過徐小香的運用,就成了表達人物性格的活物了。

各位都知道,除以上五位四大一小,同光十三絕更有其他八位京劇泰鬥級伶人,待下篇再繼續跟大家讨教了。最後跟各位欣賞麝月樓主的兩阙“都門春感”詞賦如下:

金縷曲

如夢春雲曉。遍天涯,東風院宇,燕莺啼覺。草長紅心江南路,留得王孫未老。正綠鬓,楊枝俱袅。忽堕明珠金尊側, 有車輪乍向腸中繞。休浪說,被花惱。 青袍踏遍長安道,最難忘,分花拂柳,烏衣年少。細雨殘紅飛難定,隻有閑愁待掃。渾不似,當年懷抱。鹦鹉前頭三生話,便相逢不分今生早。無一語,玉山倒。

前調

落絮翩翩影。任天風,參差吹斷,都無恁準。翠翦铢衣神仙侶,玉袖徘徊自整。使珍重,千言難盡。願得化為塵與土,且因風吹上卿斜領。勞拂拭,一臨鏡。 笙歌草草人初定,剩無多,銀屏畫燭,淚花紅凝。題遍人間芳華怨,彈到瑤琴弦冷。算婉轉,留渠應肯。門外香車應早去,怕夜深風露還凄緊。嘶騎遠,酒才醒。

七絕詠物詩五首(-同光十三絕之四大一小)1

七絕詠物詩五首(-同光十三絕之四大一小)2

七絕詠物詩五首(-同光十三絕之四大一小)3

七絕詠物詩五首(-同光十三絕之四大一小)4

七絕詠物詩五首(-同光十三絕之四大一小)5

七絕詠物詩五首(-同光十三絕之四大一小)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