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28歲還住在家裡

28歲還住在家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14:32:22

28歲還住在家裡?來源:中國青年報今年29歲的姑娘莉娜最近看了《三十而已》,和微信群裡的閨蜜們說:“還和父母一起住在家裡的我,目測30 時間表會比同齡人緩慢一點,不過我的煩惱你們也很難get”,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28歲還住在家裡?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28歲還住在家裡(今年30歲我住家裡)1

28歲還住在家裡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29歲的姑娘莉娜最近看了《三十而已》,和微信群裡的閨蜜們說:“還和父母一起住在家裡的我,目測30 時間表會比同齡人緩慢一點,不過我的煩惱你們也很難get。”

莉娜是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職員。她在這座城市出生、讀書、工作,除了大學4年短暫體驗了一下宿舍集體生活的滋味,其餘的25年時間,都和父母過着一家三口的生活。

臨近30歲的莉娜,目前單身。因為“周圍不少朋友都開啟世俗意義上的獨立小家庭模式”,她也開始反思,還住在家裡的自己,在30歲門檻上的諸多煩惱。

比如每次和父母一起去親戚家做客,免不了被所有人唠叨“30歲還不着急找對象結婚,在等什麼”;在家裡寫文案開電話會議,常被媽媽碎碎念“女孩子把自己搞那麼累幹什麼”,所以經常躲在公司加班到晚上11點鐘,回家直接關房門睡覺。

三十而立,三十而已。莉娜覺得,30歲并不存在“我老了”這麼矯情的煩惱,反而是和父母同吃同住的生活狀态,成了近來一些心理困惑的新源頭。

“很多困惑跟具體的年齡無關,更多是關乎一個身份認同的核心問題:我是誰?我的社會角色是什麼?”心理咨詢師宮學萍認為,當父母依然把30 的你當“孩子”看,或者你自己也傾向于站在“孩子”的位置,就容易産生矛盾。

在宮學萍看來,和父母住在一起的30歲左右男生女生,該階段可能會遭遇到的一些煩惱,可以描述為“第二次青春期”。

告别你身份中的“孩子”

“和我年紀差不多、同樣住在家裡的朋友,雖然在職場上資曆不深,但收入尚可,和父母一起住不用操心吃飯和房租,工資基本當零花錢。”莉娜說,她和朋友們的做法不太一樣。碩士畢業工作後的第一個月,她主動把工資卡“上交”給媽媽。“當時我這麼做,就是想向他們證明一件事:我不是小女孩了,能做到經濟獨立了,住家裡也不是白吃白喝的”。

不過,莉娜發現,她以為的“獨立感”,她希望得到的“獨立待遇”,似乎一直不能實現,“我都快30了,爸媽還拿我當小孩子”。

因為平時工作很忙,莉娜希望周末能好好補覺,擁有自己專屬的休息時間,然而在寶貴的周日早晨,爸媽總會熱情招待親戚一家人來串門,尤其小孩子總會大吵大鬧去拍莉娜的房間門,想進去翻零食,任意擺弄莉娜收藏的公仔。“每次熊孩子都能得逞,因為我總被我媽威脅着開房門”。

如果莉娜表示一絲不滿,爸媽就會指責她“這麼大的人,怎麼一點不大度”。另外,媽媽時常會在未征求莉娜意見的前提下,違背她的意願支配其工資。“我覺得我和他們吵架的樣子、吵架的劇情,與我中學青春叛逆期一模一樣,活脫脫一個‘2.0’版本,10多年過去都不帶變的”。

宮學萍指出,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每個家庭内部随着孩子走向成年,一定會出現“權力更叠”的現象。“這裡‘權力’這個詞是中性的,因為有‘權力’的人,他要承擔責任,而‘權力 責任’就是獨立。比如說在我的空間裡,我衣櫃裡放什麼衣服,我的錢怎麼花,我作所有的選擇,然後我也承受所有的責任、後果,所謂獨立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很多孩子走向成年後,其家庭并未完成“權力更叠”這一過程。宮學萍就曾經目睹過較誇張的“媽媽管衣櫃”現象——有個女孩買了一件吊帶衫回家,媽媽嫌吊帶太長,竟然親自出手把吊帶改短了。

“在不少中國人的觀念中,是先成家後立業,很多父母會覺得,一個年輕人如果不成家,似乎某種程度上就不是獨立個體,身份中‘孩子’的成分就很重。”

宮學萍覺得,像莉娜這種情況,她其實潛意識裡還是習慣于在父母面前是個“乖孩子”,希望做事情得到父母100%贊同。“你要告别這樣一種跟父母相處的狀态,即使是用一種可能會讓他們不舒服的方法告訴他們:我長大了,我管得了我自己,而且我要去承擔很多自己獨立的後果了”。

捕捉到父母希望你獨立的“小願望”

和家人住同一屋檐下的30歲年輕人,有些會因為事業規劃,和家人産生矛盾。

今年32歲的自由攝影師成峰,在家鄉城市上大學、工作。讀書時每周末都會回家——大學離家距離不過半個小時的公交車,畢業後去了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公司。從小到大,成峰一直和爸爸一起生活。

在成峰臨近30歲的節點,他決定辭去穩定的公司職員工作,完全追随自己内心的喜好,成為一名到處走到處拍攝的攝影師,這遭到了他爸爸的強烈反對。

“爸爸和我說,做攝影師掙不了什麼錢,這一行沒前途,你還是應該回去上班。”成峰說,在他終于決定改變人生規劃的時候,爸爸的反對聲音很大,一是認為做攝影師不安全;二是自由職業的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成峰執意辭職、轉做攝影師的第一年,他和爸爸都經曆了精神上非常艱難的時光,“對我和他來說都是一種考驗”。但是,成峰還是熬過了這一年,堅持作出自己認為“非做不可”的選擇。

令成峰欣慰的是,熬過了那段時間,一切竟然都慢慢順利起來。他通過自己在攝影方面的努力,獲得不錯的收入,向爸爸證明這一行也能保證生活高品質運轉;另外,成峰在網絡上積攢了越來越高的人氣,“當地電視台跑到我家裡還采訪爸爸,他上了電視就很高興,後來再也不反對我了”。

這兩年,爸爸的改變超乎成峰的想象,讓他感動不已——爸爸親自陪同兒子一起開車千裡,去西部地區拍攝。從矛盾到理解,再到徹底支持,爸爸成了成峰最堅定有力的“戰友”,“多年父子成兄弟”。

宮學萍指出,其實很多父母表面上“反對”你、和你争吵的時候,“内心會有小小的一個願望等着你:希望你真的可以做到你說的‘獨立’。再過10年、20年,他們當然希望孩子獨當一面,成為家庭生活的中流砥柱。你要去捕捉父母心裡那一部分的願望——你可以把這看作父母隻是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老了。”

宮學萍認為,30歲的年輕人,心理上就是要努力地勇敢獨立起來,哪怕父母對你某些選擇,反對态度很強硬。“不管是跳過去、繞過去,還是撞個洞沖出去,你得出去,進入真正的社會裡。把自己‘立’起來,未來你的爹媽才有所依靠。這是你的任務,是所有新年輕人的任務”。

溫柔而堅定地作出你的選擇

90後姑娘林怡,工作6年,即将迎來30歲生日。她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用自己工作以來攢下的積蓄,以及家人和朋友給予的一定支持,擁有了一套屬于她的房子。這個禮物意味着,林怡終于過上獨立的生活。

“随着年齡增長,我很想擁有自己的空間,住在家裡難免會受到父母影響。我也不想因為自己忙碌的作息打擾到他們。還有一個想出去住的重要原因是,我媽一直催着我相親。”

和父母一起住的林怡,坦言或許是性格溫和使然,回顧這些年,其實幾乎沒有和父母爆發過什麼激烈争執,總體而言是“和平而有愛”的。

面臨和父母在生活層面的“分歧”時,林怡更多時候采取的做法是:聽進去父母的聲音,但是最終依然默默作出自己的選擇。

比如選擇購房地點時,林怡和父母心平氣和地溝通,選擇了一個離工作單位近、且靠近多個好友家的小區,這樣讓父母放心,“生活是有熟人照應的”。

業餘喜歡攝影的林怡,很希望在新房裡打造一個“家庭攝影棚”,自己購置背景闆、幕布、伸縮架、打光燈等,父母覺得這是“浪費居住空間”,不同意。而林怡則打算待自己充分研究透徹,并“試運行”成功後,再向父母證明這項愛好的可行性。

宮學萍指出,30歲子女和父母同住,發生分歧時,“溫柔的堅定”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應對态度。

在宮學萍看來,有些年輕人認為“父母不理解我”“父母控制我”,這一類問題,無論是關乎事業、感情還是日常生活,解決、化解方案很多,而基本宗旨就是——做自己,巧妙捍衛住你在每件小事上的獨立。

“成年人的姿态是:你們有你們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互相可以給予家人的支持、照顧和安慰,但是我們每個人對自我的生活負責。”宮學萍表示,如果30 的年輕人能用無形的方法劃清“内心界線”,和父母住完全沒問題;如果實在劃不清,也可以考慮劃分“物理空間”,單獨搬出去住。最終結果,都是為了“過渡到一個成年人的姿态”。

“和父母同住,你的姿态不是孩子的姿态,而是一個和他們共同生活的人;再過10年後,你就是支撐這個家的人。”

宮學萍提醒,當子女年齡漸長,其角色的過渡、家庭的“權力更叠”是必經之路,子女應當逐漸掌握家庭生活的大部分重大決定權。她表示,在“過渡初階段”,子女和父母雙方的不愉快、不舒服是難免的,然而健康的家庭,不該吞噬或壓抑掉這一部分“成長之痛”。記者 沈傑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