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有一段輝煌的曆史,人們稱它為“百家争鳴”時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說當屬儒家、道家,其次則有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等。
今天,我們就分别介紹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主張及其區别吧。
1.儒家
說到對現如今中國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大多數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估計就是儒家思想了吧,尤其是孔子,孟子,以及《論語》這部作品,儒家可以稱得上是“百家争鳴”之首,現在來看,它在世界範圍内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之一了,如今還有很多國家借鑒學習其中的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就是“仁”,“仁”即“愛人”,它在政體現治上的即為“大一統”、“大同”了,儒家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儒家與其他幾家思想最大的區别就是包容,正是因為這份寬容,使得我國之後對其他文化和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包容,這也是儒家後來能成為華夏治國理念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儒家的'仁、德、禮、義’等等思維概念都是圍繞着'克己複禮’的政治主張而展開論述的,由于其思想核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觀點上,故此儒家思想受到了曆朝曆代的封建君主崇捧。
2.道家
道家的思想與其他流派不同之處在于出世,與儒墨法的積極入世相比,道家卻反其道而行,崇尚無為和遁世。
是道家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點,提倡“聖人之道,為而不争”,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治國主張,其政治理念是“小國寡民”與“無為而治”,達到“損有餘而補不足”,把矛頭指向當時儒家所維護的'禮’和法家所倡導的'法’。追求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得更加順其自然。
3.法家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法家的真正源頭應該是在商纣王的時候開始的,法家思想完全依法而行,屬于專制,而且有一些極端,如果沒有相應的監督檢查,很難作為大國長久的治國方式,所以秦亡後即被淘汰。
記得之前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諸子百家》中說,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都有一定成分的理想浪漫主義在裡面,法家思想其實是最現實的,這個觀點很多人也很贊同,法家思想,其實是在封建制度下最有效的一種治國思想。
法家強調治國有兩大要點,
一是賞善罰惡,絕不手軟;
二是禦臣有術,君王需無喜無悲。
該學派主張“以法治國”的理念而聞名遐迩,提出了一整套治國理論和方法,為建立中央集權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據,也為以後曆朝曆代君主實行專制提供了方法。反對儒家'複禮’的政治主張,認為'法’能夠“定分止争”和“興功懼暴”,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雖然法家能認識到人有“好利惡害”與“就利避害”的本性,卻無限誇大了'法’的作用,這與現代'以人為本’的民主治國理念有根本的區别。
4.區别
從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軌迹來看,道家與儒家可謂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學說,像天空和大地一樣永遠不會結合在一起,其中最明顯的區别就是,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這種無為是任自然的無為,即一切順應自然,不要将人的主觀意念強加于治理之中,一切皆有自然法則之手予以調節,儒家則堅持教化之功,是當中适制度已有效運行、賢德之人已各适其任以後,君王不必進行畫蛇添足式的标新立異之為。
.而法家與儒家的區别歸納起來則是:法家治道是不引導教化人的立身之本而妄圖強制規範人的行為的治末之道;而儒家治道是通過弘揚人性中的賢性之本去抑制不肖性之本以引導規範人的立身之本,從而使民自“知所去就”的治本之道。
說到道家與法家,那就更不一樣了,它倆恰恰相反,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法律是對人類的束縛,需要全部舍棄掉;而法家則主要主張用法律去懲戒人類,認為人類本性頑固,需要用法理去治理天下,規避惡性,規範導人向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