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在文章中說到納西東巴文是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很多看官表示這種說法并不準确,因為漢字也是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但是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漢字不等同于象形文字,因為在幾千年在發展中,漢字早已脫離了原始的“象形”。
一般認為,四大文明古國所創造的文字都屬于象形文字,但古代中國發明的甲骨文其實已經脫離了原始的“象形”階段,幾乎與甲骨文同時,甚至可能更久遠的水書就已經開始從象形向符号化轉變,之前的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也曾經講過我們水族同胞所使用的水書,很可能就是傳承自夏朝文化。他們的文字有很多可以與甲骨文相通,但是總體來說,水書已經比較簡化。
從曆史發展趨勢來說,世界上的文字基本都是從複雜逐漸簡化的。我們充滿智慧的老祖宗,将簡化的方式歸結成六種,即我們所說的“六書”,也就是“造字六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以及屬于用字方法的轉注和假借。
六書中象形還是排在第一位,因為中國漢字确實是以象形為基礎,這種象形是文字的最原始狀态。所以說東巴文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并不是說它的曆史比甲骨文要悠久。漢字中的象形文字,如馬、門、魚等等不勝枚舉。但是有一些東西并不是現實存在的,人們無法描述它的具體形态,就像“刃”字,如果要用象形文字表達的話,可能還是一把刀的形狀,于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就使用了“指事”的方法,在刀的旁邊加一點,就将“刃”表達出來了。另外,上、下等字也是用指事的方法創造的。
運用象形和指事的方式也許已經可以表達的很全面了,但是象形依然是文字實用性的一種阻礙,于是“會意”的方式應運而生。比如“解”字,其實就是用“刀”把“牛”和“角”分解開;“酒”,就是裝在特殊器皿“酉”裡的“水”。為了表達更加明确和方便,我們祖先還運用了“形聲”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偏旁部首,與同一個文字相組合,就能表達不同的意思,比如朱、茱、蛛、誅、洙等等。
轉注和假借都屬于用字的方法,即文字其實已經被創造出來了,但是在用的時候發生了變化。一般認為,轉注是由于不同的方言或者漢字演變時的分歧而産生,比如“考”和“老”本來是同一個意思,隻是寫法上發生了變化。假借就比較霸道了,屬于“鸠占鵲巢”的方式,比如然本來就是“燃燒”的意思,底下的四點水(灬)意思和讀音都是“火”,但在使用中,然字的意思逐漸被轉變了,于是不得不再造一個“燃”字來表示“燃燒”的意思。
在六書中,象形的确是最重要的基礎,但是在幾千年的演化中,漢字早就“金蟬脫殼”了,所以,嚴格來說,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并不僅僅是象形文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